木匠
男人至今沒被女人“火燒赤壁”,已是萬幸
木匠
普通意義上的男女戰(zhàn)爭(特意注明“普通意義上的”是想說明我接下來的討論,只是泛泛而論,斷無否認歷史上也出現(xiàn)過很多比男人還男人的女猛人、女漢子之意,但相對于大多數(shù)女性來說,她們畢竟是少數(shù),故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內(nèi),敬希諸位讀者,勿為過度之解讀),自有人類以來,.從來就沒有止息過。不知為什么,我一直有種感覺,在這場戰(zhàn)爭中,本來雙方軍力的對比,男人一方明顯是占優(yōu)的,但是男人一方卻從來沒有徹底征服過女人一方。
那么問題來了,明顯軍力占優(yōu)的男人一方,因何在這場持續(xù)了幾千年乃至上萬年的戰(zhàn)爭中,從來沒有徹底征服過明顯軍力不占優(yōu)的女人一方?甚至在一些局部戰(zhàn)爭中,往往會被女人一方打得丟盔棄甲,望風(fēng)而逃?
我想唯一能夠解釋得通的原因,是男人一方始終是在用一種笨辦法在和女人一方打仗。他們總以為要先征服了世界,然后才能征服女人。而女人一方則是采取一種非常聰明的戰(zhàn)法——直接征服男人。這就清楚了,為什么軍力明顯不占優(yōu)的女人一方在與軍力明顯占優(yōu)的男人一方長達幾千年,乃至上萬年的對抗中,不僅沒敗,反而經(jīng)常還能打出漂亮的“防守反擊”。
男人一方盡管軍力強大,但他們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部隊減員或已過半,以至于到征服女人的階段,戰(zhàn)力自然就會大打折扣。《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有一段諸葛孔明給孫權(quán)分析曹軍形勢時說的話:“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贝蠹也挥X得在男女戰(zhàn)爭中,男人一方便犯了這個兵家大忌嗎?
又,女人在跟男人打仗時,豈止是以逸待勞。她們在知己知彼方面,做得也遠要比男人要好。君不見,某些女人在聊到男人時,永遠是“男人的德行,我太了解了”,而某些男人在聊到女人時,則永遠是“女人心,海底針,根本看不透”。
再就是男人有兩大致命弱點,一是自視甚高,總愿意以強者自居,容易判斷不清形勢;一是惻隱之心,總喜歡憐香惜玉,容易色令智昏。
而女人則早已掌握了男人這兩大致命弱點,并很會加以利用。先以驕兵之計,將你捧上天,讓你飄飄然,放松警惕;再施以美人之計,將你引入她的埋伏圈,最后“一聲炮響,伏兵從四面殺出”,你若想求得活命,那你就得乖乖地把你征服世界時獲得的那些戰(zhàn)利品全部獻上……
另外,我還有種感覺,男人一方在和女人一方交戰(zhàn)時,往往有點像春秋時期的宋襄公,君子風(fēng)度講過了頭——公元前638年,宋軍與楚軍戰(zhàn)于泓水。宋軍已列陣畢,而楚軍還在渡河。這時,宋國的右司馬購強向襄王建議說:“楚軍人多,我們?nèi)松?,不如我們現(xiàn)在趁楚軍還在渡河,發(fā)起攻擊,必能大敗楚軍?!毕骞珔s說:“如果我們這時發(fā)起攻擊,那不是乘人之危嗎?一旦我們這么做了,還怎么稱仁義之師!”等楚軍都了上岸,購強又向襄公建議:“我們現(xiàn)在發(fā)動進攻吧?!毕骞终f:“不可,楚軍還未列好陣,此時發(fā)起進攻,是為不義!”直到楚軍列陣完畢,襄公才下令進攻。結(jié)果,宋軍大敗,襄公也受了重傷,三天后就死去了。
男人總想和女人講理,而女人卻不和男人講理,其實也不是女人不講理,只是女人有女人理,人家干嗎要和你講男人的理?于是,男人就會覺得女人總是胡攪蠻纏、不按套路出牌,搞得自己一個頭兩個大,這就好比是“北人不習(xí)水戰(zhàn)”,可又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這個事細思極恐,說實在的,男人一方至今還沒讓女人一方火燒赤壁,已是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