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銘+++李京華
一本萬利的“生意經”
北京市房山區(qū)人民法院前幾年公開審理了一起利用網絡倒賣公民個人信息案件,被告人陳玉萍在短短近一年的時間里通過網絡買賣個人信息,獲利4萬余元。
27歲的陳玉萍2008年辭職后在家無所事事。2010年4月,陳玉萍因買賣貨物申請加入了一個電視購物交流QQ群,當陳玉萍與群中好友聊天時,第一次了解到個人信息買賣交易的事情。
那時陳玉萍剛剛懷孕1個月,她第一次從QQ群里花費200元買入了1000條個人信息,到手后又毫不費力地將1000條信息以300元的價格賣給了論壇里的下一個買家。
陳玉萍在輕易賺取第一個一百元后,感到自己終于找到了一個輕松賺錢的好方法,只需要坐在家里輕點鼠標,現(xiàn)金就會自動入賬,這令她欣喜不已。就這樣陳玉萍每天除了吃飯睡覺,身懷六甲的她仍然將大量時間用在瀏覽各大論壇和社交網站上。
陳玉萍的每次買賣交易都是由她先出資將大量的個人信息從網民手中買入,然后向論壇或者社交群發(fā)布買賣信息,當網民主動和她聯(lián)系購買時,她會將少量個人信息發(fā)給對方進行測試,當得到對方信任并且成功通過網上銀行收到貨款后,她便將所有數據加價賣給對方。
在房山法院審理的另一起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件中,被告人侯英武在2008年專門成立一家公司,從事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的交易。到2010年1月,侯英武先后聯(lián)系從事買賣個人信息的網民達到200余個,全部通過QQ買賣交易,信息量之龐大已經難以考證。與陳玉萍不同,侯英武是自己做老板。
北京市房山區(qū)法院院長蔡慧永告訴記者,每一條被不法分子泄露出的個人信息,經過眾多網友的“推波助瀾”,就形成了龐大的網絡交易市場。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目前這些無良網民的隊伍日益壯大,也成為導致越來越多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買賣的重大誘因。
悄然形成的“產業(yè)鏈”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個收集、加工、倒賣個人信息的“產業(yè)鏈”早就悄然形成。這個由電信單位工作人員、調查公司經理、律所負責人等23人組成的團伙,分工明確,分布于買賣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稱得上是公民個人信息交易“產業(yè)鏈”的一個“標本”。
曾經承辦過多起倒賣個人信息犯罪案件的海淀檢察院檢察官林潔介紹,在這個“產業(yè)鏈”上,每一個“鏈條”都“拴”著利益。
電信、銀行等行業(yè)的工作人員大量掌握公民個人信息,個別人利用職務之便將信息出賣獲利;無正當職業(yè)的普通網民或者商務調查公司獲取信息,轉手出售牟利;保險、房產中介、招生培訓等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獲取信息開展電話銷售或其他不法行為……在利益的驅動下,這個黑色的“產業(yè)鏈”漸成規(guī)模。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因出售、非法提供、非法獲取個人信息衍生出來的其他犯罪也在不斷觸動著公眾的神經。
2008年9月21日,北京導游安毅為報復前妻新結識的男友,將其殺害在家中。事后警方發(fā)現(xiàn),安毅與被害人并不相識,是他雇用的“私家偵探”從電信公司“內鬼”那里得到被害人的住址信息,“私家偵探”再將信息出售給安毅,一幕慘劇由此發(fā)生。
北京市朝陽區(qū)檢察院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該院自2009年以來,先后辦理因調查公民個人信息引發(fā)的犯罪案件11件52人,主要表現(xiàn)為以偵探公司、討債公司為組織載體進行非法經營活動。其中,犯罪嫌疑人李濤等4人,成立北京中偵澤爾商務有限公司,非法使用跟蹤、竊照、定位設備從事私人偵探業(yè)務,短短3個多月的時間,獲利就達20余萬元。
泄露個人信息的“黑手”
如此多的個人信息被出售、倒賣,“源頭”究竟在哪里?誰又是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一些商家或個人通過問卷調查、網絡注冊、會員登記等方式收集用戶信息;消費者在就醫(yī)、求職、買車、買房、買保險,或辦理各種會員卡、優(yōu)惠卡或銀行卡時填寫的個人信息被出售;網絡登錄申請郵箱、注冊進入聊天室或游戲廳時填寫的個人信息被非法搜索或鏈接;名片代印機構儲存的大量個人信息被泄露;物業(yè)泄露業(yè)主信息;廢舊電腦磁盤恢復數據……
北京市海淀區(qū)檢察院對2010年該院受理的涉及公民個人信息泄露的31件案件進行分析后得出結論,機動車銷售、房產中介、銀行、電信、醫(yī)院等行業(yè)及其從業(yè)人員往往有機會接觸、掌握大量公民個人信息,這些行業(yè)在公民個人信息管理上存有漏洞,再加上從業(yè)人員法律意識不強,易造成信息泄露,因而成為個人信息泄露的“重災區(qū)”。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此前對2422名公眾展開的一項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調查顯示,在公眾心目中,泄露個人信息最多的前三位分別是電信機構(76%)、招聘網站和獵頭公司(47%)以及各類中介機構(41.9%)。接下來的排序依次是:市場調查公司(31.9%)、金融部門(30.8%)、房地產公司(28.3%)、教育部門(23.6%)、醫(yī)療機構(23.2%)以及交通部門(12.6%)。
2010年6月8日,來自中國移動、中國聯(lián)通、中國網通的5名員工在北京市朝陽區(qū)法院受審。他們因為利用手中職權,為調查公司提供機主信息、通話清單,被指控犯有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罪。這5個人是刑法修正案(七)出臺以后,國內被查獲的首批電信“內鬼”。
這5人中,吳曉晨的案情最具代表性。28歲的吳曉晨在案發(fā)前是中國網通北京市三區(qū)分公司廣安門外分局商務客戶代表,通過網絡認識“東方亨特”商務調查中心老板張榮浩后,張榮浩每月向吳曉晨支付2000元工資,讓他從內部查詢網通座機的機主信息和電話清單。后來,吳曉晨直接給張榮浩做起了兼職的調查員,每單“業(yè)務”公司收5000元,然后他和公司四六分。
檢察官林潔告訴記者,許多公司在員工入職時就與之簽訂了保密協(xié)議,協(xié)議中一般都會要求對客戶的個人信息嚴格保密?!暗聦嵣?,在沒有道德底線的員工面前,保密協(xié)議只是一紙空文?!?/p>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