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吳欣
摘 要:小說《路》是科馬克·麥卡錫的近年力作,該作品語言簡潔有力,但簡單的語言形式之下卻蘊含著有關生命和人類救贖之光的深刻哲理。本文試從作品中父子關系的成功塑造來分析該作品體現(xiàn)出的對人性與社會道德的關注。
關鍵詞:《路》;科馬克·麥卡錫;父子關系;道德倫理
科馬克·麥卡錫的小說《路》自發(fā)行以來,便受到文學界的廣泛好評。這部小說以大災難后的末日世界為背景,講述了一對無名父子南行的求生之路,在這條虛擬的路上讀者也跟隨他們見證了人性的墮落和道德的泯滅。
南行之路充斥著絕望和死亡的威脅,父親卻一路上堅定的保護兒子的安全并教他勇氣與知識,讓他看到希望。文中的父子關系共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在第一階段里,二人的行為標準背道而馳,父子之間產(chǎn)生矛盾沖突;第二階段中,父子二人相互妥協(xié),共同行善;在第三階段,父親的離世使得父子關系進一步升華,兒子傳承了父親的勇氣與善良,繼續(xù)上路尋找生命的希望與丟失的人性。
一、道德沖突引發(fā)的父子矛盾
這一階段中,父子沖突主要源自于二人在道德選擇上的差異。孩子的天真無邪與善良使他奮不顧身的想要幫助別人,但父親要保護兒子的理智使他頻頻拒絕了兒子的善良請求。
大災難后的世界變成了人間煉獄,眼睛所見之處盡是灰色,除了少數(shù)幸存者之外再也沒有任何生命跡象,這里物資極度匱乏,而沒有了文明法律制約的人類則成為了“恐怖電影中的行尸走肉”。在這個文明瓦解的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已經(jīng)不復存在,到處都是燒殺搶奪的暴行,甚至還出現(xiàn)了人吃人的慘象。
由于惡劣的自然條件,整個南行過程中父子二人無時無刻不在挨餓受凍,面臨死亡的威脅。男孩出生于災難之后,他從未見過父親口中那個消逝了的更為文明的世界,也沒有回憶與現(xiàn)實的強烈反差,因此他更為樂觀,總是追問父親“好人在哪兒”。他會為了一個“木板似得全身赤裸”的竊賊求情,也會為了一個一閃而過的小男孩一直擔心落淚。可是理智的父親為了保全二人,只得拒絕兒子的請求。他告訴兒子路上估計不會再碰到好人了,而兒子卻以“我們就在路上”來反駁,雙方在“幫助他人”和“保護自己”的問題上頻繁的產(chǎn)生道德選擇上的沖突。
二、父子二人相依為命,共同行善
尋找希望的路上,伴隨著各種沖突和意外事件,兒子慢慢明白了父親保護他的良苦用心,父親也漸漸被兒子純潔的靈魂所打動,開始參與到對他人的救助上來,二人在互相磨合和妥協(xié)的過程中,基本達成了行為上的一致。
1.父親的言傳身教
一路上,父親除了要照顧兒子的生活,還要帶領他認識這個新世界。雖然世界已經(jīng)混亂不堪,他仍教導兒子熱愛生活,尊重知識。在許多個夜晚他為孩子講那些“消失世界”的故事,即使行李不好攜帶,他還是隨身帶上孩子的玩具,想給兒子一個完整的童年。
每當兒子對生的希望產(chǎn)生動搖的時候,父親便在一旁鼓舞他“好人們就是這樣做的,他們一直努力,從不放棄”,“因為我們帶著火種”(麥卡錫,83)。父親的悉心教導使這個生于亂世,不曾受過學校教育的孩子懂得要向那些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對所獲的饋贈心懷感激。
2.兒子成為父親的精神向導
在父親言傳身教的同時,兒子也用自己純真善良的內(nèi)心感化了父親,二人在道德選擇上逐漸趨于一致。因此,從某個方面來講,兒子算的上是父親的精神向導,使父親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二人互相妥協(xié),在尋找希望之光和生命意義的路上攜手前行,互為向導。
麥卡錫在創(chuàng)作之初將小說命名為《圣杯》(The Grail),意指父子二人的求生之路其實正是尋找圣杯,獲得救贖希望的道路。而通觀全文不難發(fā)現(xiàn),父親作為尋找圣杯的騎士,一路上漸漸明白作為正義化身的兒子其實正是自己所要尋找的圣杯。男孩在道德上的完美形象成了父親行為的示范,他用自己的方式將他并不了解的那個世界中的人類文明重新帶回到這個野蠻世界里。作品中這個“要為所有事操心的”(259)的男孩就像是墮落世界中僅存的一縷希望,暗示著只有靠愛與善,人類才能獲得重生。
三、超越傳統(tǒng)的父子關系
在西方文學作品中,父子關系常常受“俄狄浦斯情結”的影響,外現(xiàn)為長期潛在的父子斗爭。然而《路》中的父子關系卻擺脫了這一文學傳統(tǒng),呈現(xiàn)出父子二人相互依存,互為精神向導的特質(zhì)。尤其是在父親離世時二人的關系得到了升華,最終演變?yōu)閭鞒惺姑睦硐敫缸雨P系。
飽受病痛折磨的男人再添槍傷,實在無法陪同男孩繼續(xù)走下去。父親臨死前一再鼓勵兒子前行:“你不能留下,你一定要帶著火種”,“你一定不能放棄”(麥卡錫,279),兒子也對父親保證“我會每天和你說話的”(麥卡錫,279)。生死關頭,父親將希望傳承給了兒子,這種希望之火的延續(xù)使父子關系得到了升華,超越了以往“弒父娶母”式的父子競爭關系,轉為精神統(tǒng)一的和諧父子關系。雖然身邊已經(jīng)沒有了父親的陪伴,但男孩在前行的道路上依然堅持著父子二人的信仰,做個好人,“心中帶著火種”。
四、結語
文中父子關系的演變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在這個恐怖和暴力的絕望世界里,父子之間濃濃的親情和男孩的純潔靈魂不僅為文中人物提供了自我救贖的曙光,也溫暖了讀者的內(nèi)心。無論是在小說還是現(xiàn)實世界里,良心與道德才是人類世界的希望之光,只有人與人之間的友愛才能拯救人類自己。
參考文獻:
[1]Cormac McCarthy.The Road.New York:Vintage Books,2007.
[2]陳愛華.科馬克·麥卡錫國內(nèi)外研究評析[J].山東外語教學,2011(1):67-72.
[3]陳愛華.暴力外衣下的人性探索——論科馬克·麥卡錫小說中的宗教情懷[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1):117-128.
[4]方凡.絕望與希望——麥卡錫小說《路》中的末日世界[J].外國文學,2012(2):69-75.
[5]胡蝶.麥卡錫《路》中的不確定性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4(5):127-133.
[6]王維倩.圣杯何在——科馬克·麥卡錫小說《路》的圣杯母題解讀[J].當代美國文學,2014(3):15-21.
作者簡介:
李苗苗(1991.07—),女,河南省三門峽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吳欣(1991.10—),女,河南省信陽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