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
【燕京】
梁實秋筆下的老家院子羈禽思故棲
梁實秋
我的老家在北平東城根老君堂,是距今一百幾十年前由我祖父所置的一所房子——內(nèi)務(wù)部街二十號(現(xiàn)為內(nèi)務(wù)部街39號)。坐落在東城相當(dāng)熱鬧的地區(qū),出胡同東口往北是東四牌樓,出胡同西口是南小街子。這是棟不大不小的房子,有正院、前院、后院、左右跨院,共有房屋三十幾間,算是北平的標(biāo)準(zhǔn)小康之家的住宅。
我的家是一所不大不小的房子。地基比街道高得多,門前有四層石臺階,情形很突出,人稱“高臺階”。原來門前還有左右分列的上馬石凳,因妨礙交通而拆除了。門不大,黑漆紅心,浮刻黑字“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門框旁邊木牌刻著“積善堂梁”四個字。打開大門,里面是一間門洞,左右分列兩條懶凳。進(jìn)了大門迎面是兩塊金磚鏤刻的“戩(jiǎn)彀(gòu)”兩個大字,戩彀一語出自詩經(jīng)“俾爾戩彀”,戩是福,彀是祿,取其吉祥之義。前面放著一大缸水蔥(正名為莞,音冠),除了水冷成冰的時候總是綠油油的,長得非常旺盛。
向左轉(zhuǎn)進(jìn)四扇屏門,是前院,坐北朝南三間正房,中間一間辟為過廳,左右兩間一為書房一為佛堂。辛亥革命前兩年,我的祖父去世,佛堂取消,因為我父親一向不喜求神拜佛,這間房子成了我的臥室,那間書房屬于我的父親,他鎮(zhèn)日價在里面摩挲他的那些有關(guān)金石小學(xué)的書籍。前院的南邊是臨街的一排房,作為用人的居室。前院的西邊又是四扇屏門,里面是西跨院,兩間北房由塾師居住,兩間南房堆置書籍,后來改成了我的書房。小跨院種了四棵紫丁香,高逾墻外,春暖花開時滿院芬芳。
走進(jìn)過廳,出去又是一個院子,迎面是一個垂花門,門旁有四大盆石榴樹,花開似火,結(jié)實大而且多。院里又有幾棵梨樹,后來砍伐改種四棵西府海棠。院子?xùn)|頭是廚房。繞過去一個月亮門通往東院,有一棵高莊柿子樹,一棵黑棗樹,年年收獲累累,此外還有紫荊、榆葉梅等等。我記得這個東院主要用途是搖煤球,年年秋后就要張羅搖煤球。要敷一冬天的使用,煤黑子把煤渣與黃土和在一起,加水,和成稀泥,平鋪在地面,用鏟子剁成小方粒,放在大簸籮里像滾元宵似的滾成圓球,然后攤在地上曬。進(jìn)了垂花門便是內(nèi)院,院當(dāng)中是一個大魚缸,一度養(yǎng)著金魚,缸中還矗立著一座小型假山,山上有橋梁房舍之類,后來不知怎么水也涸了,假山也不見了,干脆作為堆置煤灰煤渣之處,一個魚缸也有它的滄桑!東西廂房到夏天曬得厲害,雖有前廊也無濟于事,幸有寬幅一丈以上的帳篷三塊每天及時支起,略可遮抗驕陽。祖父逝后,內(nèi)院建筑了固定的鉛鐵棚,棚中心設(shè)置了兩扇活動的天窗,至是“天棚魚缸石榴樹……”
父母帶著我們孩子住西廂房,我生在西廂房,長在西廂房。我同胞一共十一個,我記事的時候已經(jīng)有四個。姊妹兄弟四個孩子睡一個大炕,好熱鬧,尤其是到了冬天,白天玩不夠,夜晚鉆進(jìn)被窩齊頭睡在炕上還是吱吱喳喳笑語不休……
還有一個后院,四四方方的,相當(dāng)寬綽。正中央有一棵兩人合抱的大榆樹。后邊有榆(余)取其吉利。凡事要留有余,不可盡,是我們民族特性之一。這棵榆樹不但高大而且枝干繁茂,其圓如蓋,遮滿了整個院子。但不可以坐在下面乘涼,因為上面有無數(shù)的紅毛綠毛的毛蟲,不時的落下來,咕咕嚷嚷的惹人嫌。榆樹下面有一個葡萄架,近根處埋一兩只死貓,年年葡萄豐收,長長的馬乳葡萄。此外靠邊還有香椿一、花椒一、嘎嘎兒棗一。每逢春暮,榆樹開花結(jié)莢,名為榆錢。榆莢紛紛落下時,謂之“榆莢雨”……我們北方人生活清苦,遇到榆莢成雨時就要吃一頓榆錢糕……后院東邊有個小院,北房三間,南房一間,其間有一口井。井水是苦的,只可汲來洗衣洗菜,但是另有妙用,夏季把西瓜系下去,隔夜取出,透心涼。
(梁實秋,中國著名作家。出生于北京。他在北京累計生活了28年:第一階段,從出生至1923年8月自上海赴美國,共計20年;第二階段,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學(xué)外文系任教授;第三階段,1946年至1948年底,任北平師范大學(xué)教授。其散文、雜文創(chuàng)作,莎士比亞翻譯工作,均在北京時期得以繼續(xù)。)
冰野選自《梁實秋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