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華
拍鳥必先認識鳥,了解鳥,懂得鳥。我每次確定拍一個目標鳥后都要做大量功課,查閱許多資料,掌握它的大概情況,如外觀、習性、喜好、生存環(huán)境等,做到心中
有數(shù)。
在目的地見到目標鳥后多觀察,細琢磨。這主要是對鳥的飛行路線、停留習慣、活躍時間、警覺程度等進行分析研究,再采取適當?shù)臓顟B(tài)和方式結合現(xiàn)場光線、角度、背景等選擇機位,然后開始拍攝。
拍攝時最大限度不要去驚擾鳥兒。這一點很重要,鳥類受到驚嚇一般都會緊張,不能放松,拍攝者很難拍到精彩瞬間。鳥兒甚至會改變平時飛行和停留的習慣,總是與你保持“安全距離”,從而增加拍攝難度。我認為大部分鳥類拍攝都要用“隱蔽帳篷”和“遮陽網(wǎng)”。比如這張《藍喉蜂虎》,我近距離拍攝超過了“安全距離”,必須用“帳篷”。那時已是夏季,驕陽似火,蓬內(nèi)溫度高達50攝氏度,但為了捕捉鳥的自然瞬間,這一切都值得。
取得鳥類的信任,和它們“交朋友”。這是拍好鳥類作品的最高境界,純野生的鳥類一般不易接近,但它們有思維、記憶和靈性,有一部分鳥類通過“條件反射”“食物引誘”“感情投入”“日久生情”“習慣成自然”等方法是可以接近和熟悉的。但要想達到這一境界,攝影師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汗水。例如這張《白鷴》是“鳥導”小賴通過長期的喂養(yǎng)和“交流”得到了白鷴的信任后,白鷴完全聽他指揮,呼之即來,指點就去,所以才呈現(xiàn)出兩只成年雄白鷴打斗同飛的精彩瞬間。因當時現(xiàn)場距離有限,我用400毫米的鏡頭,退到懸崖邊,用兩根粗藤條纏住懸空身體的腰部才拍到了這張剛剛不曝框的
畫面。
隨著拍鳥增多,我與鳥類更加親密,對它們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鳥類有生命、智慧和靈性,它們與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美麗和諧的生活少不了“鳥語花香”。
拍鳥、愛鳥、護鳥、惜鳥、敬鳥,這些并不僅僅是拍鳥人的“專利”,也應該是全人類的共同行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