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平
十年琢得玉成器——喜看越劇第十代演員登臺
戴 平
傳承經(jīng)典是根本,舞臺實踐是抓手。在戲曲舞臺上的演員藝術,一般要通過三個階段:一是模仿階段,即借太陽光照月亮,缺少自己的光華;二是創(chuàng)造階段,通過創(chuàng)造角色來發(fā)揮自己的表演才能,人物個性鮮明,各有不同;三是升華階段,即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通過新戲的表演,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
今年是越劇進上海100周年。6月,上海戲劇學院越劇本科班18名學生畢業(yè),正式亮相。這屆越劇本科班是由上海越劇院委托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他們的畢業(yè)標志著:如果從袁雪芬為第一代越劇演員算起,這一代“大學本科生”越劇演員,已是第十代越劇演員。百年越劇有了第一代中本貫通“大學本科”畢業(yè)的演員,是越劇史上的新生一代,這是非??上驳摹?/p>
花了十年時間,培養(yǎng)出了第十代的越劇演員。兩個十字的疊加培養(yǎng)越劇演員的經(jīng)驗,值得好好研究。
十年雕琢玉成器。2013年9月,15名女生和5名男生通過擇優(yōu)錄取和普通高考,從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越劇班畢業(yè)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本科班(后有兩名男生參軍)。這是上海戲劇學院與上海越劇院合作在越劇發(fā)展史上所做的一大貢獻,也是藝術院校和院團結合培養(yǎng)人才的一大貢獻。這批學生得到了張承好、汪秀月、張秋萍、李萍、孫智君、袁東、裴燕、韓婷婷等名家名師的駐校教授,還得到錢惠麗、單仰萍、章瑞虹、方亞芬、王志萍、陳穎、張國華、史濟華、許杰等老師的悉心指導,85歲高齡的表演藝術家呂瑞英也參與了教學工作。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的許多京昆老師給他們上身段和基本功的課程。曾兩度獲得梅花獎的川劇表演藝術家、兩棲于戲曲和話劇的田蔓莎教授擔任“角色創(chuàng)造”課的老師,畢業(yè)前為他們創(chuàng)排了由外國戲劇《十二怒漢》改編的《十二角色》。“學院派”風格融入了傳統(tǒng)的戲曲人才培養(yǎng),畢業(yè)生的總體素質相對比較高。
這批新生代的越劇演員的長處是經(jīng)受了系統(tǒng)的、嚴格的藝術教育,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與科班教學相比,他們打下了比較全面的藝術和文化的基礎,根據(jù)現(xiàn)代藝術學院的培養(yǎng)要求,他們的知識面比較廣泛,眼界比較開闊。他們傳承了越劇各大流派的演唱藝術,經(jīng)過十年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學習,他們不僅會唱戲,也學習了自己“創(chuàng)戲”,在三年級時還排演過越劇版《仲夏夜之夢》。而且初步學習了唱腔設計、編導,藝術水平比較全面。
越劇第十代傳人《紅樓夢》宣傳海報(供圖:上海越劇院)
十年中,上海越劇院的領導班子換了三屆,而對這個班的關愛培養(yǎng)卻始終如一。錢惠麗副院長總負責,張承好老師擔任專業(yè)教學主任,因材施教,一人一策。每學年的考試都安排在天蟾逸夫舞臺進行匯報演出,越劇院的領導、老藝術家、指導老師和觀眾一起為學生點評打分。這些形象氣質頗佳,充滿活力的年輕演員,已傳承了數(shù)十出折子戲和多臺經(jīng)典劇目,并形成了一支行當流派比較齊全的隊伍。在舞臺上的青春靚麗外表之下,有的人已是藝術尖角初露。如徐派小生王婉娜有著同齡人少見的成熟穩(wěn)健,在畢業(yè)公演中,作為《紅樓夢》后半部的寶玉,她挑戰(zhàn)《哭靈》這個徐派的高難度唱段,贏得新老戲迷肯定的掌聲。袁派花旦趙心瑜平日里被老師同學喚作“小芬”——無論身形扮相還是聲線特質,都讓前輩看到了袁雪芬的影子。此次她在《紅樓夢》中飾演紫鵑,正直善良,情感真摯,身份感也把握得很好。可以預期的是,經(jīng)過若干年的努力,他們有條件、有可能成為上海越劇舞臺的梁柱。即此而言,這批越劇院新人的崛起,也與京劇本科班、研究生班的學院派一樣,昭示著中國戲曲走上了更正規(guī),也更富于蓬勃朝氣的康莊大道。
王婉娜的戲課主教老師是汪秀月。她是越劇徐派小生藝術創(chuàng)始人徐玉蘭宗師的弟子。剛進戲校時,王婉娜對越劇是“零基礎”。汪老師從一個字到一個腔,從一個動作到一個眼神,不厭其煩地為她摳戲,一教就是9年。盡管她已年逾七旬,并且因早年練功導致膝蓋磨損嚴重,但她凡事總是以學生為先:不管是去冰天雪地的沈陽參加比賽,還是到寒風刺骨的北京比賽,以及這次畢業(yè)季江浙巡演和北京的演出,她總是堅持陪著學生,為他們把關每一場演出。尤其是此次到北京演出,在出發(fā)前幾天她還躺在醫(yī)院里,但堅持北上,為她的學生的最后一場演出畫上了句號。王婉娜說:“在生活中,汪老師是細心呵護我成長的慈祥的奶奶;在學習上,她除了教授我業(yè)務上的技能,更教導我唱戲先做人,藝德為先。她是點亮我藝術道路的一盞明燈,是我一輩子的恩師?!?/p>
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越劇院聯(lián)合辦學,有一門“角色創(chuàng)造”課程,特別值得重視和研究。這門課程總結了田蔓莎教授在表演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心得。田蔓莎坦言,這個課程對她而言,也是一次戲曲教學的創(chuàng)新和實驗。在這門課程的設置前期,學院也曾經(jīng)嘗試過用話劇的訓練方法,但沒有獲得成功,后來田蔓莎發(fā)現(xiàn),戲曲演員的角色創(chuàng)造,是更需要特別研究和探索的課題。上戲教授張仲年認為:“這門課程是很重要的創(chuàng)新。它把戲曲師傅帶徒弟式的教學,和現(xiàn)代藝術教學進行了結合?!边@樣的結合是上戲和越劇院共建的成功之處。
但是,我們還要看到,第十代的越劇演員的短處是舞臺實踐不足,直接面向觀眾的演出機會還太少。他們的最佳的年齡段是在課堂里度過的。他們的表演基本上處于模仿階段,嗓子和形體也缺少高強度的鍛煉。
新編《家》趙志剛飾覺新(中)、孫智君飾瑞玨(右)、單仰萍飾梅芬(左),2003年(供圖:上海越劇院)
演員是演出來的,不是捧出來的。當演員要吃苦,要有“藝不驚人死不休”的志氣。上海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jīng)理楊紹林對第十代的越劇演員說:“青年演員成功,第一要有天賦,第二要努力,第三是機遇。如果把演戲當成一個飯碗,還是趁早退出。首先要對事業(yè)有情懷。你愛這個事業(yè)嗎?你愿意把靈魂、把你的全部奉獻給它嗎?”做到這一點大不容易。把你的全部奉獻給它,就是要不怕吃苦,耐得寂寞,全力以赴,全心全意,不要滿足于一腔一調的相似而獲得的掌聲和贊美。
傳承經(jīng)典是根本,舞臺實踐是抓手。第一代越劇演員袁雪芬、徐玉蘭、傅全香、尹桂芳等“十姊妹”的成名成家,是靠在舞臺上“天天演”造就的,第二代演員王文娟、呂瑞英自成王派、呂派,也是靠在舞臺上“天天唱”而自成一家的。據(jù)我所知,現(xiàn)在上海的許多民營劇團,一年要演300多場,有時一天要演兩三場。高強度的演唱,既是劇團的生存需要,也鍛煉和培養(yǎng)了人才,一批中青年演員脫穎而出,嗓子越唱越亮,演戲越來越成熟。
越劇理論家、劇作家李惠康在研究尹桂芳的流派藝術成就時指出:在越劇藝術按照自己獨特規(guī)律的發(fā)展過程中,她具有“清醒的劇種的危機意識,頑強的藝術成才意志和為越劇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其更重要的一個原因還在于尹桂芳通過‘芳華’的舞臺實踐,創(chuàng)始并形成了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的尹派小生藝術的無窮魅力?!彼摹都t樓夢》中的“寶玉哭靈”、《沙漠王子》中的“王子算命”、《何文秀》中的“桑園訪妻”、《盤妻索妻》中的“洞房”和“盤妻”,以及《浪蕩子》中“嘆鐘點”等唱段,之所以從當年的風靡滬上,到如今的更番傳唱,無一不是經(jīng)過了千萬次的吟唱和反復的修改加工,才成為越劇的經(jīng)典名段。人們贊美尹派藝術高雅質樸、細膩傳神、流暢舒展、平中出奇、瞬息萬變、柔中有剛、醇厚雋永……這一切,都是尹桂芳用真情、意志和汗水換來的。
新(徐王)版《紅樓夢》錢惠麗飾賈寶玉、單仰萍飾林黛玉(1999年)(供圖:上海越劇院)
在戲曲舞臺上的演員藝術,一般要通過三個階段:一是模仿階段,即是借太陽光照月亮,缺少自己的光華;二是創(chuàng)造階段,通過創(chuàng)造角色來發(fā)揮自己的表演才能,人物個性鮮明,各有不同;三是升華階段,即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通過新戲的表演,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呂瑞英的唱腔從袁雪芬的唱腔脫胎而出,而呂派的唱腔又與袁派的唱腔不同。所以,對一個有出息的越劇演員來說,我們應當像呂瑞英那樣,既虛心地、刻苦地學習她的前輩,又有志于敢于超越她的老師。
“大學本科生”在臨近畢業(yè)之際,學校和劇院特地為他們策劃推出了一次畢業(yè)巡回演出。這是大手筆、大氣魄,當然也需要大投入。巡演劇目挑選了越劇經(jīng)典《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花中君子》和男女合演現(xiàn)代劇《家》四臺完整大戲。三個月內,學生們不僅在寧波、溫州、余姚、南通、常州五地巡演,并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進行了畢業(yè)公演。六個城市,演出反映都很好?!斑M京趕考”的四場演出也獲得了成功,有三個晚上北京都下起瓢潑大雨,但長安劇場仍然基本滿座。24場演出,集中展示了他們的水平和風采,越劇院原有的四臺戲的布景、燈光、服裝、化妝、樂隊,都為這個新生代團隊的演出服務。這保證了他們的舞臺藝術呈現(xiàn)的基本水準。
《紅樓夢》中兩對賈寶玉、林黛玉的扮演者余果、王婉娜、陳敏娟和陳欣雨,靈氣十足,感情飽滿,舉手投足,頗有規(guī)范。《花中君子》中的駱易萌,從《紅樓夢》中霸氣的王熙鳳到苦主李素萍,再轉扮《家》中的鳴鳳,盡管扮演人物的性格與身份跨度很大,依然能夠轉換自如?!读荷讲c祝英臺》中的男女主角扮演者董心心和楊韻兒,其扮相之清麗,氣質風度之契合,特別具備觀眾緣。男女合演的《家》由張揚凱南擔綱覺新,姚煜晨扮演覺慧,他們與陸志艷、王玥扮演的梅芬、瑞玨等人相映成趣,體現(xiàn)出上越男女合演的傳統(tǒng),展示了陰柔與陽剛相比照而相得益彰的舞臺風格。越劇本科班清新靚麗、行當齊整、表演規(guī)范的首次亮相也得到了各地觀眾的一致首肯。他們的表演既兼顧各流派展示,還充分展示了女子越劇和男女合演的不同風貌與特別韻味。青春朝氣的形象,也讓人對傳統(tǒng)藝術的當代傳承充滿了信心與憧憬。
這次巡回演出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專家和觀眾的好評和熱情,為這個班的學生總體上打了高分。但是,這只是傳承越劇名家名作的第一步。如果說,這一步是值得贊賞的話,那么,更值得贊賞的還在后頭。模仿,只是學習前輩藝術家的初級階段。我們不能滿足于“像”。希望他們把大學本科班這塊金子招牌看淡,看到自己的責任和擔當,要虛心學習,不斷讀書,抓緊練唱練功,努力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代表作,讓自己從一個演員上升到一個藝術家。
越劇第十代演員走上舞臺之后,在今后的十年里,每人應當學會100出戲,每年的演出不少于150場,至少每年參與創(chuàng)排一兩臺大戲。演出的場次不夠,不可能有真正的飛躍。劇作家李莉說:“希望青年演員把越劇的經(jīng)典劇目一個個扎扎實實排出來,傳承下去,然后到舞臺上去滾。”一個“滾”字,寓意很深。除了在練功場里“滾”,更要在舞臺不斷地摸打滾爬,還要盡量多地到基層、大學里“滾”,在當代大學生中尋找自己的知音。既傳承好經(jīng)典戲,也要探索創(chuàng)排新戲,還要創(chuàng)排男女合演的新戲,創(chuàng)造出與適合當代觀眾欣賞口味的新戲。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創(chuàng)建出新的藝術流派。
在最近越劇本科班的演出和人才情況研討會上,很多專家提出,本科班進入越劇院后,可以嘗試保持相對獨立性,搞一些有特色的戲,同時借鑒上昆學館制經(jīng)驗,多向前輩學戲。我也贊成這個意見,這就在較大程度上保證了人才培養(yǎng)與演出實踐的一致性,也保證了團隊成員之間的默契合作,逐步打造并形成屬于新一代越劇人的演唱風格。
這批新生代演員,幸逢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力扶植戲曲藝術的好時機。我希望他們珍惜青春,熱愛舞臺,刻苦努力,潛心創(chuàng)造,再過三到五年,在這一代演員的身上,可以看到上海的越劇事業(yè)的新的成就和新的輝煌。
作者 原上海戲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