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瑤
大班下學期,我們班小朋友在活動室外樓道邊一起創(chuàng)設了一個“蛋糕坊”游戲區(qū),孩子們會把自己在美工區(qū)制作的“蛋糕”拿到這里來繼續(xù)游戲。一個多月后,有一天,濤濤、樂樂等五個孩子來“蛋糕坊”游戲。樂樂扮演店員,濤濤等扮演顧客。正在排隊的“顧客”濤濤忽然對樓道口地面上貼著的指示行走方向的小腳印產生了聯想。他走過去,指著小腳印對同伴說:“這里有腳??!猜猜是誰的腳印?!蓖閭兌紲惲诉^來,濤濤左看看、右看看,小聲地說:“估計是小偷的腳??!肯定有小偷來過了!”樂樂緊接著也入了戲:“嗯,很有可能,看,這是向上的腳印,那邊還有向下的腳?。 睗凉f:“我有辦法了!可以用錢引小偷來,然后抓住他?!闭f著,他把從“銀行”取來的“錢”一張張鋪在地上,從“蛋糕坊”的柜臺邊一直鋪到樓道口。接著,他帶著幾個同伴一起躲到了柜臺后面,等起“小偷”來。沒一會兒,濤濤又想出了新的玩法。他拿來一些“蛋糕”和“飲料”放到樓道口,說要用“好吃的”引“小偷”上鉤。可是,擺好之后,他瞬間又轉換了角色,居然自己扮演起小偷來。只見他走下樓梯,然后學著小偷的神情和動作,躡手躡腳地走上來。見到放在樓道口的“食物”后,他先是小心翼翼地左顧右盼,然后咧開嘴露出“奸猾”的笑容,還特意尖著嗓子說:“有那么多好吃的呀!”他坐下來假裝吃了起來。這時,躲在柜臺背后的同伴們一擁而上,喊著:“我們是警察,小偷別跑!”把濤濤抓了起來。正當大家還在回味剛才的游戲時,樂樂邊跑下樓梯邊說:“現在輪到我了,你們快躲好!”于是,樂樂成了“小偷”,剛剛的一幕又重新上演了一遍。接下來,每個孩子都演了一遍小偷。后面的游戲又發(fā)展出了兩個小偷甚至三個小偷的腳本。孩子們加入了一些新的情節(jié)來演繹小偷的形象,他們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看到孩子們活靈活現扮演小偷的情景,我感到很吃驚。我很想出面阻止,我還想過自己是不是應該以游戲伙伴的角色介入其中,比如,改用“獵人發(fā)現了動物的足跡”的情節(jié),把游戲自然地引向較為積極的軌道上來。但最后,慮及自主游戲的價值,我還是忍住了。
事后,我問濤濤,怎么會由腳印聯想到小偷并引發(fā)后面的游戲情節(jié)的。他告訴我,前幾天在媽媽的手機上看到了關于小偷的新聞,還聽家人談論過這個話題,所以才想到的。其實,以前孩子們也曾自發(fā)地玩過“警察抓小偷”的游戲,但那一般是在戶外活動時間,孩子們更多地是把重點放在“你追我趕”的體能運動上,而且一般來說,大家都會爭相扮演警察。而這次,孩子們的關注點居然落在了演繹小偷猥瑣、奸猾的形象上,這讓我感到十分擔憂。后面幾天的“蛋糕坊”游戲中又出現過同樣的情節(jié),但好像沒有持續(xù)太久,這讓我安心了不少。但我還是很憂心,孩子模仿力很強,有了這樣的經驗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自主游戲中如果出現了較為消極的情節(jié),教師需要當場介入阻止或加以引導嗎?
對于這個問題,您是怎么看的,如果是您,會如何處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