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要柔軟
由于老年人牙齒松落,津液虧損,腸胃功能虛弱,故不宜吃生、冷、硬等不易消化和刺激性的東西?!娥B(yǎng)生靈》的“飲食六宜”有這樣的論述:“食宜早些,食宜緩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軟些?!?/p>
穿著要柔美
老年人皮膚干燥,缺乏彈性,皮膚破損后恢復緩慢。所以應穿著柔軟、寬松、透氣性好的衣、褲、鞋、帽、襪(包括枕頭、坐墊、被褥)等。避免穿緊身衣、高跟鞋及化纖物品,以免使皮膚血循環(huán)不暢,出現(xiàn)擦傷及造成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服裝的式樣與色調(diào)要協(xié)調(diào),有時代感,從而愉悅身心,青春常在。
性情要柔順
孔子曰:“仁者壽。”老人應仁慈隨和,凡事不強求,不過分,隨便一點,想開一點。切莫大喜,大悲,大怒,過于激動與沖動,要柔順,溫和,隨遇而安,豁達開朗,知足常樂。
良好的心態(tài)有利于老人心理和生理健康,可以減少腦出血、腦梗塞、心肌梗死等病的發(fā)生。反之,脾氣暴烈、性子急躁或孤寡憂愁、消沉郁悶的老人,往往易患冠心病、高血壓、抑郁癥等疾病,也就難以健康長壽了。唐代藥王、大養(yǎng)生家孫思邈說:“養(yǎng)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勞為五難。”
行動要柔緩
人老體弱,神經(jīng)、肌肉、骨骼的功能都大打折扣,人體的協(xié)調(diào)性,靈活性今非昔比。要是用力過急、過猛、過累,就容易受傷,甚至產(chǎn)生更嚴重的后果。所以,寧做“慢郎中”,切莫“急驚風”。
任何行動都應“慢三步”“小開門”“軟著陸”,如早晨起床或夜間上廁所,不要一躍而起,應先坐一會,定一定神,再慢慢起床,以防眩暈摔倒;拿東西時,要量力而行,尤其拿較重的東西,注意先調(diào)整好姿勢,用力要柔緩,以免扭傷、挫傷、閃腰;遇大喜、大悲之刺激性大的事,要冷處理,避免情緒過于激動,突發(fā)病變。即使參加體育鍛煉,也應選擇太極拳、木蘭拳、散步等動作柔和、運動量適當?shù)捻椖?。若不注意這些細節(jié),容易使自己受到傷害,甚至是致命的。
(摘自網(wǎng)易健康 文/佚名)
5種散步方式,選對了才養(yǎng)生
散步的益處很多,但是也需要因人而異。不同的體質(zhì)者應采用不同的散步方式。
體弱者——甩開胳膊,大步跨
體弱者要達到鍛煉的目的,每小時走5公里以上最好,走的太慢達不到強身健體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開,全身活動,才能調(diào)節(jié)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而且時間最好在清晨和飯后1小時進行,每日2~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
肥胖者——長距離疾步走
每日2次,每次1小時,步行速度要快些。這樣可以使脂肪燃燒,從而減輕體重。
高血壓患者——腳掌著地挺起胸
高血壓患者散步,步速以中速為宜,行走時上身要挺直,否則會壓迫胸部,影響心臟功能,走路時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緩沖作用,要前腳掌著地,不要后腳跟落地,因為這樣會使大腦處于不停的振動,容易引起一過性頭暈。
冠心病患者——緩步慢行
冠心病患者散步步速不宜過快,以免誘發(fā)心絞痛。應在餐后1小時后再緩慢行走,每日2~3次,每次半小時,長期堅持可促進冠狀動脈側(cè)支循環(huán)形成,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謝,并減輕血管硬化。
糖尿病患者——擺臂甩腿挺起胸
糖尿病患者行走時步伐盡量加大,挺胸擺臂。用力甩腿,最好在餐后進行,以減輕餐后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時或小時為宜。但對正在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應該避開胰島素作用的時間,以免發(fā)生低血糖反應。行走一般選擇在餐后半小時,而且活動時間也不要超過1小時。
(摘自《大眾衛(wèi)生報》 文/李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