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 子
架起政府與民眾的連心橋
文/穆 子
南通市103家機關部門的6488名黨員干部走進田頭、車間、村居,與群眾“零距離”接觸,共同推進“富民強企奔小康”,實訪居民110984戶,實訪企業(yè)2204家,解決問題2083個,好評率達97%。(6月13日中國江蘇網(wǎng))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民情在一線掌握,民困在一線解決,民智在一線匯集,民惠在一線獲得,民心在一線凝聚,南通市機關部門的“走幫服”不僅幫助一線群眾、企業(yè)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更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加深了人民群眾與黨員干部的感情。新型干群關系如沐春風,向我們撲面而來。
一是“你是主人、我是公仆”的回本歸真。崇川區(qū)掌印巷每每遇到雨季,巷子里就會大量積水,一些低洼的地方積水甚至達七八十厘米,帶來諸多不便?!白邘头毙〗M以此為例,開展了深入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老街區(qū)普遍存在房子老舊、地下管網(wǎng)老化、地勢低洼等問題。他們與建設部門聯(lián)系,把老小區(qū)地上、地下管線改造統(tǒng)一規(guī)劃,將寺街片區(qū)、西南營掌印巷等老舊小區(qū)進行綜合改造,眼下工程已基本完工,周邊居民一片叫好。急民眾之所急,解民眾之所需,這本是人民公仆應有的責任。可一段時間以來,“主仆”關系在一些地方開始顛倒?!爸魅恕闭摇捌腿恕鞭k事,不是臉難看,就是事難辦,不是漫不經(jīng)心,就是推諉扯皮。“走幫服”把為民辦事變“要我辦”為“我要辦”,變“等上門來辦”為“找上門去辦”,變“被動辦”為“主動辦”,從“主人”到“仆人”的華麗轉(zhuǎn)身,贏得的是民眾的交口稱贊。
二是“民眾才是衣食父母”的正本清源。人們習慣把當官的稱為“衣食父母”,少數(shù)當官的也心安理得,潛意識中常有“吃的是我給的,穿的是我給的,工資是我發(fā)的,該知足了吧”。其實,這又是一種顛倒。誰才是這個社會的“衣食父母”?當然是直接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人,是我們的產(chǎn)業(yè)工人,是我們的農(nóng)民老大哥、科技工作者、企業(yè)家,他們才是名副其實的衣食父母。黨政機關是上層建筑,公務人員是社會管理者,上層建筑服務經(jīng)濟基礎,公務人員為社會公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題,全心全意為衣食父母服務,才是天經(jīng)地義。“走幫服”正是“民眾才是衣食父母”意識的回歸。有了這個意識,才會放下架子,主動為民服務;有了這個意識,才真的把“衣食父母”當父母看待。僅以崇川區(qū)為例,到目前為止,已有4300多名機關干部下沉到一線,累計走訪居民16.9萬戶,企業(yè)1613家,社區(qū)106個,收集問題3507條,有效解決2169條。
三是“油水關系”變成魚水關系的宗旨復原。“老百姓是水,我們是魚,魚兒離開了水就沒法活”。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tǒng),也是無往而不勝的法寶。可是在一些地方早把這個“寶”弄丟了。少數(shù)干部當官做老爺,高高在上,作風飄浮,頤指氣使,脫離群眾,當年形成的魚水關系,變成了“油水關系”?!白邘头笔欠N覺醒,也是一種修補。一個“走”字,就是要像走親戚一樣,邁開雙腳走下去,走到底,深入到百姓中去;一個“幫”字,就是想民眾所想,解民眾所求,幫民眾所急,幫要幫到點子上,幫要幫出實效來;一個“服”字,就是要全心全意,半心半意不行,三心二意也不行,服務到家,服務到心里。哪條后街淹水了,哪條小河變黑了,哪兒下水道不通了,誰家孩子讀書缺錢了,誰家老人生活有困難了,老百姓生活無小事,熱點問題要馬上辦,遺留問題要主動辦,疑難問題要合力辦。感情是個積累的過程,你為老百姓做的好事越多,老百姓對你就越有感情。
列寧說得好:“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們對真理的追求?!薄白邘头笔莻€以心換心、以心暖心的民心工程,你敬民一尺,民敬你一丈;你愛民一分,民愛黨十分。帶著感情體恤民眾,換來的則是連綿不斷的愛戴和不離不棄的擁護?!白邘头敝皇请A段性的,但形成的新型干群關系是珍貴的;“走幫服”是一個時期的活動,但聯(lián)系群眾卻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