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德金
·一得錄·也談講好故事,做優(yōu)秀記者
⊙ 徐德金
互聯(lián)網(wǎng)使傳播變得簡單方便,各種表達也往往莫衷一是。而這時候,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更需要把事實真相說清楚、講明白。
所以,當“自媒體”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生活的時候,媒體還是要沉下心去做新聞,并且為新聞?wù)?。走基層也好,走上層也罷,不在于形式做表面文章,而在于能否寫出鮮活的、有價值的東西出來。
講故事大概是西方媒體較早倡導(dǎo)并擅長的。
“因為我們的注意力總是放在了讀者對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們忽視了一個所有讀者最普遍的要求,一個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給我講一個故事,看在老天爺?shù)姆萆?,讓它有趣一點。”在《<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一書中,威廉·布隆代爾這樣寫道。他是《華爾街日報》資深頭版撰稿人。
一個有趣的故事,只能來自采訪,而不是會議通稿、政府簡報,或者專家所言?!皩<沂侵改欠N知道123種戀愛方法,卻根本不認識女人的人”,這位頭版撰稿人說的非常刻薄。
新華社通稿《“消失”中的海峽——兩岸社會融合悄然提速》獲得2013年度福建對外好新聞一等獎,這篇通訊的開頭就講了一個故事:臺北姑娘黃良玉幾年前跨越臺灣海峽到廣東,意外收獲一段兩岸婚姻,她與河南小伙子任貴生情定終身,婚后定居高雄?!敖諑е?歲多的女兒來廈門參加第五屆海峽論壇時,她告訴記者,一家人未來也許回到大陸發(fā)展?!币黄?450多字的通訊稿,講了3個故事,1名國臺辦官員、1名學(xué)者的言論觀點,另外還穿插了3個背景資料的數(shù)據(jù),給人的感覺是故事真實,敘述簡潔,內(nèi)容飽滿,主題突出——臺海兩岸社會融合日趨增強。稿件署3個記者的名字,可見采訪前做了功課、采訪后進行了烹調(diào)加工。
事實上,故事是所有閱讀者都喜歡看的。會不會講故事,取決于有沒有采訪。“好的作家一般都會使用三個證據(jù)來說明觀點”,有觀點有故事,與只有觀點而沒有故事,同樣的題材,其差距顯而易見。
作家用許許多多的故事建構(gòu)了豐富的社會矛盾、沖突、死亡、情感、思想等等,但作家的批判性與記者的批判性區(qū)別在于后者更加直抵生活但風險更大。
“記者的職責就是要從各種推斷中篩選出事實,并向公眾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幫助他們實現(xiàn)自我管理?!薄缎侣劊赫蔚幕孟蟆返淖髡甙嗄崽卦谄鋾幸隽嗣绹羞@樣一句話。這句話包含三層內(nèi)容:記者的深入采訪、記者對采訪內(nèi)容的準確判斷、記者選擇準確信息提供給公眾。
高明的對外報道重點在于要如何講好故事。“篩選出事實,并向公眾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你不能強加于人,只能用這些信息“幫助他們實現(xiàn)自我管理”。
所以,一名優(yōu)秀記者,從從業(yè)理想,到職業(yè)操守,再到記者職責,需要走的路漫長而艱辛,就算走得很通順,或者幾乎就要登頂了,還必須始終要看到:還有一里地的距離。
(作者是中新社福建分社社長)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