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黃耀鵬
長城營銷“生猛”轉型
□ 本刊記者 黃耀鵬
營銷本無定規(guī),各家各擅勝場。長城此前沒有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營銷路子,只一味強調酒香不怕巷子深?,F(xiàn)在突然操作風格變得大刀闊斧,頗有不破不立的意思。
自從WEY品牌發(fā)布后,長城的營銷套路完全變了樣,不再是那個我們熟知的長城。大型營銷活動、贊助娛樂節(jié)目,和以往一樣精打細算,但“流量營銷”這一塊,好像突然開了竅。
今年下半年,長城真沒少折騰。8月21日,長城總裁王鳳英稱,“希望”收購Jeep品牌,并表示已經(jīng)與“菲亞特-克萊斯勒(FCA)聯(lián)系”。遺憾的是,這個新聞沒有保持太久的熱度。
FCA方面在8月22日就以創(chuàng)紀錄的速度發(fā)表聲明稱,“并未與長城汽車就Jeep品牌的出售或其他相關事宜進行聯(lián)系?!?/p>
這并非由媒體無中生有生造出來的“新聞”,而是出自長城總裁之口。雖然發(fā)出非正式要約,但按照業(yè)內經(jīng)驗,至少要接觸到差不多的程度,甚至只差正式簽約才宣于總裁級別高管之口。在Jeep的烏龍事件中,雙方甚至都未接觸,妥妥的假新聞。造勢的姿勢雖有點笨拙,但細思起來,“造”得有點合理性。
FCA叫賣自己的傳聞不是捕風捉影。馬爾喬內先后謀求與大眾、通用合并。在并購克萊斯勒之后,也一度掛在嘴邊,其急切態(tài)度并不亞于長城。而且,Jeep品牌雖然在中國業(yè)績糟糕,但知名度毋庸置疑。收購Jeep的傳聞,容易讓人相信。
可惜的是,F(xiàn)CA方面并不配合,原本計劃小火慢燉的一鍋高湯,瞬間傾倒,喪失了新聞價值。
待到與寶馬合資的炒作當口,長城的操作就純熟了很多。新聞熱度保持了一周以上,吸引了足夠的眼球。
較之前的進步在于,此事并非完全捕風捉影。寶馬和長城商談了MINI電動化車型的合作問題,雖未達成正式協(xié)議,但至少有合作意向。至于成立合資公司,看華晨穩(wěn)坐釣魚臺不發(fā)一言,應該子虛烏有。10月13日的澄清公告,證實了這一點。
此事的合理性在于,寶馬只有一家合作伙伴,而長城急需新能源車型“刷積分”。相比不解風情的FCA,寶馬就知趣得多,給了足夠的傳播時間。傳聞滿天飛期間,長城10月11日港股單日盤中飆漲19%,最終收漲15%。
在2003年以前,銷售公司的總經(jīng)理一直由王鳳英擔任。2003年后,王鳳英任總裁,兼銷售公司總經(jīng)理。賈亞權后被提拔為副總裁,主管國內銷售,直到2012年辭職。這以后,康國旺、李瑞峰分別擔任此職。長城向來吝于營銷投入,在長城做銷售副總,一直是個悲情角色。有人稱長城根本不重視營銷,賣得好了,是產(chǎn)品質量的功勞;賣得不好,全是營銷背鍋。
在營銷一把手這個崗位上,長城沒有用過“空降兵”,都是從內部簡拔。這也意味著營銷風格一直延續(xù)下來。在人事沒有大動作的時候,營銷改變大得驚人,只能說長城運營的思路改變了。是否與WEY品牌創(chuàng)立有關,引人遐想。
收購Jeep品牌,與寶馬合資,雖然都被證實為不實新聞,但長城讓子彈飛了十幾天才停牌辟謠,套路是越來越深了。追究假新聞來自哪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究竟是“烽火戲諸侯”,還是“人在江湖”,看看誰從中受益,大致明了。
收購Jeep品牌,與寶馬合資,雖然都被證實為不實新聞,但長城讓子彈飛了十幾天才停牌辟謠,套路是越來越深了。追究假新聞來自哪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們來看幾個數(shù)據(jù):2016年長城銷量107萬輛,增速26%,達到歷史新高。而銷售費用同比增長11.75%,達到31.75億元,絕對數(shù)也達到歷史新高。不過,銷售費用增速不足銷量增速的一半,實際上單車營銷費用是下跌而非上漲。
再看絕對數(shù)。攤到每輛車上只有2913元,在國內上市整車公司里面屬于節(jié)約模范之一。按照2017年上半年的數(shù)據(jù),上汽為7954元/輛,也就是說,上汽花近8000元,就可以銷售出一輛車。同是賣一輛車,廣汽需要2087元,北汽需要27646元,長安需要12591元,吉利需要2943元,比亞迪需要12222元,江淮需要23623元。
單車銷售費用的豐儉見仁見智。如果只看個總數(shù),可以理解為企業(yè)在銷售資金利用上的高效率,以及品牌附加價值的高利用率,或者就是單純的摳門。
根據(jù)輿論的刻板印象,合資車企,特別是豪華品牌,由于品牌溢價,更容易招攬消費者;而自主企業(yè)因為品牌弱勢,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應該說,這個印象有一定道理。奔馳的單車利潤最高,達到39398元,而長城的單車利潤則為近10000元,在自主車企中無出其右。有人認為,這是長城壓榨員工的結果,也有人認為這是長城資金使用效率高、零部件自制率高的結果。同行業(yè)同崗位薪資并非秘密,這些數(shù)字的意味也并不難懂。
就廣告投入而言,現(xiàn)代和日產(chǎn)都喜歡投放超級廣告——即極為昂貴的單體廣告,比如超級碗、歐洲杯。熱衷于尋找昂貴的明星代言人和撒胡椒面式的投放方式,都是原罪??鐕放圃谥袊炊鴮Υ匀说氖褂梅浅?酥疲酝怀霎a(chǎn)品為主,他們對產(chǎn)品的說服力有更多自信。反而是一些“邊緣化”的品牌,喜歡“砸”代言,Acura請劉德華、現(xiàn)代請權志龍,都不能說是精明的生意。
長城請的是孫紅雷,但后者今年未出席“哈弗品牌百萬輛慶典儀式”(只發(fā)了個視頻),反而在十幾天后出現(xiàn)在路虎新車發(fā)布會上,還高調訂購了國內第一臺全新一代發(fā)現(xiàn),并宣稱“只有這種品質的車才配得上我的顏值”(大意)。
名為代言實為“帶坑”,這筆錢花得冤,甚至可能打擊長城進行形象營銷的積極性。是否刺激長城因此走流量營銷的路子,至少從邏輯上有些道理。
營銷本無定規(guī),各家各擅勝場。長城此前沒有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營銷路子,只一味強調酒香不怕巷子深?,F(xiàn)在突然操作風格變得大刀闊斧,頗有不破不立的意思。
不過,流量營銷雖然短期效果驚人,但容易引發(fā)爭議和不信任。只怕長城嘗到甜頭不加克制,在流量的路上策馬狂奔。如果有關企業(yè)的傳聞最后都證實為子虛烏有或者雷聲大雨點小,損及自身的可信度,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