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瑜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宿州,234000
基于德勒茲“游牧”思想的當代建筑空間設計
汪 瑜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宿州,234000
為了探索在德勒茲“游牧”思想的影響下當代建筑空間的設計特點,概述了“游牧”思想的內涵,闡釋了“游牧”思想的三個屬性,即平滑、塊莖、解轄域化,并通過對當代一些建筑設計作品的分析發(fā)現(xiàn):“游牧”思想深刻地啟發(fā)了當代先鋒建筑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他們反叛了以往的封閉、固化、線性的空間模式,發(fā)展出了平滑空間、多義空間和多維空間。其中,平滑空間設計受“游牧”思想中的“平滑”概念的啟發(fā),注重將環(huán)境中各異質元素相融合,表現(xiàn)出一種開放、自由的空間運作模式;多義空間設計在“游牧”思想的“塊莖”思維方式的影響下,以可變性和不確定性的布局實現(xiàn)了空間功能的增值和使用者情感體驗的多樣化;多維空間設計充分運用了“游牧”思想中的“解轄域化”策略,突破了固有的空間界限,展示出復雜混沌、豐富多維的空間形態(tài)。可以說,德勒茲的“游牧”思想作為當代備受推崇的非理性哲學之一,促進了當代建筑空間從觀念到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德勒茲;游牧;平滑;塊莖;解轄域化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是法國著名的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家,也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他一生中撰寫了14本思想巨著,涉及哲學、政治學、藝術、文學等多個領域,構建了一個多元、開放、反傳統(tǒng)、非理性的思想體系。米歇爾·???Michel Foucault)曾這樣評價他:“這個世紀將成為德勒茲的世紀。”[1]102
和當代很多哲學家一樣,德勒茲試圖沖破兩千多年來傳統(tǒng)哲學的桎梏,蕩開一個不同于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思想路徑。但與其他哲學家不同的是,德勒茲從不認為“形而上學已經(jīng)終結”,仍然堅定地進行著自己的思想實驗,因此他的形象總是格外鮮明。在他看來,“哲學家不是反思者,而是創(chuàng)造者”[1]138,當代哲學已經(jīng)不能再用概念去闡釋世界,而應當創(chuàng)造新的概念并以一種超越一切“立場”的立場參與到世界的生成之中。因此,德勒茲以生活中的一些常見事物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創(chuàng)造了“欲望機器”(Desiring-machines)、“無器官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褶子”(Fold)、“游牧”(Nomadism)、“塊莖”(Rhizome)、“圖解”(Diagram)、“生成”(Devenir)等哲學概念。其中,“游牧”概念貫穿了他的整個思想體系,它以解轄域化的思路建立了一種掙脫封閉的、等級化的制度或系統(tǒng)的“逃亡路線”,為人們審視世界構建了一個自由的、開放的、不確定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依據(jù)。
隨著德勒茲“游牧”思想在各學科領域的滲透與拓展,建筑學也深受影響。一些先鋒建筑師在以“游牧”思想為主導的空間觀念下,以富于差異與變化的形式語言展開了異彩紛呈的創(chuàng)新實踐,營造出了一系列靈活自由、復雜多樣的非理性空間,具體表現(xiàn)為平滑空間、多義空間和多維空間。
德勒茲的“游牧”思想來源于他對游牧民在草原與荒漠中的行進軌跡的思考。在他看來,居無定所的游牧民有著與生俱來的自由特性,他們沒有固定的行進路線和明確的目的地,而是進行著一種真正自由的運動?;诖?,德勒茲在他所著的《差異與重復》一書中將“游牧”描述為:“一種擺脫嚴格科層化限制的自由裝配狀態(tài)?!盵2]他認為“游牧”拒絕普遍的思維主體,而置身于如荒漠、草原、大海一樣的思想環(huán)境中,它不反映有序的內在性,而是以一種外在性的形式與外部力量相聯(lián)系??梢哉f,“游牧”思想是一種非主體、破層級、不受規(guī)則約束、不受界域限制的“反思想”。
為了加強對“游牧”思想的解讀,德勒茲還提出了“平滑”“塊莖”“解轄域化”等概念來闡述“游牧”的屬性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概念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每一個概念都延伸至與另一個概念相接”[1]167,它們各有指向性卻又“表現(xiàn)一致”。
1.1 平 滑
德勒茲在“游牧”思想中引入了“平滑”的概念并將其與空間建立了聯(lián)系,認為“游牧民的根本性就是掌握了一個平滑空間”[3]591,因此游牧空間也可稱為“平滑空間”(smooth space)。除此之外,德勒茲還提出了相對應的“條紋空間”(striated space),并分別將這兩種空間類比為圍棋和象棋。德勒茲認為,象棋是種封閉式的空間,有著固定的規(guī)則和編碼,其中的每個棋子都有特定的身份及相應的位置,且棋子與棋子之間有著嚴格的等級與結構;而圍棋是種開放式的空間,可創(chuàng)造多種可能性,其中的棋子不遵循固定的路徑,只是視情境的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功能,因此它們沒有內在屬性,只有環(huán)境屬性,且棋子與棋子之間沒有等級之分,彼此是種外在性的關系[4]。因此,類似于象棋的“條紋空間”是種固化的、靜止的、線性的、封閉的、被等級化的空間,而類似于圍棋的“平滑空間”則是自由的、動態(tài)的、非線性的、開放的、不分等級的空間。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平滑空間或游牧空間中的元素雖沒有特定的屬性,但它并不擯棄差異,也絕非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解構式的差異化操作,而是各元素之間相互作用,彼此影響,采用平滑、連續(xù)的方式實現(xiàn)差異與重復的運動。因此,平滑空間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它將各異質元素聯(lián)系在一起,在既保持各自完整性的同時又與其他元素組成了一種自由的、連續(xù)的“場”[5]??梢哉f,德勒茲的“平滑”概念反映的是游牧空間的開放性、差異性以及與環(huán)境之間的聯(lián)系性。
1.2 塊 莖
“塊莖”也譯作“根莖”,是德勒茲在其著作《千高原》中借用植物學領域的術語提出的概念。它作為“游牧”思想的重要標識之一,旨在以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樹喻思維”(arborescent thought)的模式建構一個無中心、非向度的多元化增值系統(tǒng)。德勒茲認為,一直在哲學思維中占主導地位的“樹喻思維”是一種“追溯個體基礎的有序觀念的世系”,從樹根、樹干到樹枝都逐一隱喻著井然有序的文化層級。正如笛卡爾所說:“哲學就是一棵樹,形而上學的內容是樹根,物理學是樹干,其他一切學問如醫(yī)學、機械學、道德學都是從樹干上長出的樹枝。”[6]德勒茲批判這種以樹根為基礎,樹干為中心的線性的、有序的思維模式,提出了“塊莖”思維?!皦K莖”是植物地下莖的一種,它沒有固定的生長地點,而是在地表或土壤淺層扎下臨時的根并匍匐蔓延。另外,它還可以像馬鈴薯一樣任意從某一點生長出新的根莖,并朝向新的方向,整體呈橫向發(fā)散的狀態(tài)。由此可見,“塊莖”中的每一個個體都不是預先設定的,它們在平等條件下相互連接,任意溝通,并且“所有個體之間都可以隨意交換,僅僅通過某個既定時刻的狀態(tài)而得到界定。”[3]22因此,“塊莖”思維解除了一切層級化與中心化的結構限制,是一種多元有機的思維方式,其產(chǎn)生的是一種不確定性的多樣化生長系統(tǒng)。
1.3 解轄域化
德勒茲在《千高原》中對“解轄域化”概念作出了解釋:“解轄域化是某人(物)離開界域的運動,是逃逸線的運作?!盵3]731他認為,傳統(tǒng)的哲學思維一直圍繞在主體與客體之間,得不到真正的自由,而他的思想與主客體無關,與空間有關,目的是建構一個自由的、平滑的、解除邊界和轄域的“游牧空間”[7]。因此可以說,“游牧”就是一種解轄域化的運動。德勒茲對于“解轄域化”的闡釋更多的是圍繞著政治領域展開的,他認為社會的發(fā)展就是一個“轄域化——解轄域化——再轄域化”的循環(huán)過程[8]。傳統(tǒng)的政治是以同一化與整體化為基礎,對欲望進行“編碼”的宏觀政治,它對應著“轄域化”。而“游牧”政治是以差異化與局部化為基礎,對欲望進行“解碼”,從而擺脫權力與主體的壓制,實現(xiàn)自由與美好的微觀政治,它對應著“解轄域化”。
值得強調的是,德勒茲并不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絕對的“解轄域化”,因為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無法承受一種理想和完滿的“解轄域化”狀態(tài)。因此,“解轄域化”并不是籠統(tǒng)地反對一切界限,而是跳脫固有的思維模式,突破二元對立的僵化邊界,擺脫強制性的“場”,追求一個新的可能性的空間。
隨著當代信息社會的多元化發(fā)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各學科領域之間相互交叉整合,彼此滲透與借鑒,建筑學也突破了學科間的堡壘,進入了哲學、數(shù)學、物理學、復雜性科學等更為廣泛的領域,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探索。德勒茲的“游牧”思想作為當代備受推崇的非理性哲學之一,深刻地啟發(fā)了建筑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當代建筑設計走向復雜多變、靈活多維的道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依據(jù)。其中,“游牧”的“平滑”特征與建筑的平滑空間相關聯(lián),意在強調空間的開放性,主張將環(huán)境中的各異質元素與建筑整合在一起;“塊莖”特征與多義空間相關聯(lián),意在表達一種可隨意組合變化,具有多樣性功能的空間;“解轄域化”特征與多維空間相關聯(lián),提倡打破傳統(tǒng)空間界面的限制,以一種自由的建筑形式實現(xiàn)空間維度的拓展。
2.1 平滑空間
德勒茲的“游牧”思想立志推翻“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傳統(tǒng)哲學原理,否定這種自我認識、自我驗證、自我實現(xiàn)的封閉式思維,認為應當設法做到“在知識和意識的既定條件之外獲得身體和心靈的力量”[9]。由此可見,“游牧”思想強調建立一種抵制普遍思維主體的外部思維。平滑空間作為一種外在性的開放空間,正是契合了這種思維觀念,同時也為當代建筑師看待建筑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使他們突破了以往只關注于建筑本身的設計思維,以一種包容的心態(tài)將與建筑相關的景觀、交通、歷史、文脈等因素融合到建筑中,實現(xiàn)了空間的自由、平滑和連續(xù)。
當代著名建筑大師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的建筑設計深受德勒茲“游牧”思想的影響,他認為建筑就是各種內部的和外部的、在場的和不在場的作用力共同撞擊的結果,因此必須重新思考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移置人們所習慣的建筑的狀態(tài)[10]。在圣地亞哥加利西亞文化城的設計中,埃森曼提取了建筑所處城市圣地亞哥的街道網(wǎng)格,又融入了建筑所處山地的拓撲面,還疊加了在圣地亞哥歷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五條朝圣路線,然后運用計算機參數(shù)化設計技術將它們進行“編碼重寫”和“向量變形”,使建筑與這些交通、地形、歷史等外部因素以一種連續(xù)的方式完全融為一體,共同生成了一個沿地面向屋頂豎向錯位運動的平滑空間(圖1)。
圖1 圣地亞哥加利西亞文化城
2.2 多義空間
德勒茲通過“塊莖”概念詮釋了一種多元的、蔓延式的、去中心化的、不確定性的動態(tài)生成哲學觀,揭示了“一切事物變動不居的復雜性互聯(lián)”[11]。當代一些先鋒建筑師將“塊莖”思想運用在設計創(chuàng)作中,生成了根據(jù)環(huán)境變化或功能需求變化的動態(tài)多元空間,即多義空間。多義空間具有兩層含義:一是通過不確定性的或可變式的布局滿足空間多種功能的需求,使空間實現(xiàn)功能上的增值;二是鼓勵使用者自由支配空間,建立空間的偶然性聯(lián)系,增強空間的趣味性,實現(xiàn)情感體驗的多樣化。
作為亞洲突出的當代建筑設計作品的集結地,“長城腳下的公社”引世人矚目。其中來自香港的建筑師張智強設計的“手提箱”住宅以一種極為靈活多變的布局滿足了最大彈性功能的空間需求,成為一個包羅萬象的多義空間。該住宅運用階層疊置的手法,將絕大部分的功能空間和家具隱匿在樓板之下,并可按照使用者數(shù)量、活動性質、個人對空間的開放性或封閉性需求程度,升起相應的空間,自由變換空間布局。因此,在這個長達40米的超大住宅中,使用者可隨意將空間分割成三室一廳、四室一廳,最大限度可同時打開八間房間,充分滿足了日后由家庭人數(shù)變化所帶來的新需求。同時,室內頂面設置了多處可隨意升降的遮簾,形成了靈活的次隔間系統(tǒng),增強了空間的可變性和不確定性,也激發(fā)了使用者創(chuàng)造空間的潛能(圖2)。
圖2 “手提箱”住宅
2.3 多維空間
德勒茲認為,傳統(tǒng)的藝術充斥著透視法的規(guī)則、均衡的秩序、完善的技法、合乎視覺習慣的邏輯,而這些正是一種邊界的設定和空間的囚禁,應當通過“解轄域化”打破固有的思維壁壘,使均衡、對稱、穩(wěn)定、秩序等一系列語匯失去力量。德勒茲的這一思想為當代建筑師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新的哲學思考,使建筑空間跳出了傳統(tǒng)線性邏輯生成的幾何框架,轉向由非線性邏輯生成的復雜多維形式中來。不論是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對曲線流動形體的推崇,還是FOA對連續(xù)折疊形式的追求;不論是格雷戈·林恩(Greg Lynn)對柔軟形變“泡狀物”空間的探索,還是NOX對液態(tài)式“軟化”建筑的實踐,當代一些先鋒建筑師都表現(xiàn)出了對建筑空間單一形體和強幾何形體的反叛,營造出了一系列復雜的多維空間。
國內前衛(wèi)建筑師馬巖松的建筑作品大多呈現(xiàn)出混沌多維的空間屬性。在福建平潭藝術博物館的設計中,他借助了自然山體連綿起伏的造型,將建筑設計成了一座具有優(yōu)美曲線的“島中之島”,使建筑擺脫了傳統(tǒng)三維、均質、各自向性的幾何空間形式,展現(xiàn)出了遠離平衡狀態(tài)下的動態(tài)結構。建筑室內則類似于相互穿插串聯(lián)著的遠古洞穴,連續(xù)曲面的造型打破了頂面、墻面、地面之間的界限,消解了一切清晰明顯的空間秩序,使人們的視覺空間不再是平直的歐氏平面,而是有著曲率變化的多維空間(圖3)。
圖3 福建平潭藝術博物館
德勒茲的“游牧”思想對當代建筑空間設計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充分解放了建筑師的設計思維,為當代建筑由歐氏空間轉向非歐空間提供了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方法,契合了當代復雜社會及新技術背景下建筑形式的發(fā)展方向。其中,“游牧”思想的“平滑”屬性建構了一種以開放、自由的思維來融合環(huán)境中各異質元素的空間運作模式;“塊莖”屬性為建筑空間的可變性、不確定性、多義性提供了理論平臺和創(chuàng)作視域;“解轄域化”屬性啟發(fā)了建筑師突破固有的空間界限,朝向多維空間的設計思路??傊?,德勒茲的“游牧”思想影響了當代建筑師從觀念到實踐的明顯轉變,促進了建筑設計的發(fā)展。
[1]德勒茲.哲學與權力的談判[M].劉漢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靳銘宇.褶子思想,游牧空間:數(shù)字建筑生成觀念及空間特性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2012:121
[3]德勒茲,迦塔利.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M].姜宇輝,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
[4]呂帥,趙一舟,徐衛(wèi)國,等.基于游牧空間思想的建筑空間生成方法初探:以茨城快速機場概念設計為例[J].城市建筑,2013(10):30-33
[5]張中.自由的蹤跡,或域外之思:論德勒茲思想中的“自由”觀念[J].河北學刊,2016(3):18-23
[6]笛卡爾.談談方法[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70
[7]德勒茲,迦塔利.什么是哲學?[M].張祖建,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319
[8]鮑盼盼.當代“游牧空間”設計探索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2014:19
[9]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M].馮炳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1
[10]萬書元.當代西方建筑美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229
[11]麥永雄.光滑空間與塊莖思維:德勒茲的數(shù)字媒介詩學[J].文藝研究,2007(12):75-84
(責任編輯:劉小陽)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0.022
2017-05-20
汪瑜(1987-),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
J59
A
1673-2006(2017)10-00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