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習斌
新月同人政論文的文學性——以羅隆基為例
※ 史習斌
中國古代的文學劃分采用的是韻文與散文的“二分法”,將不用韻的歷史、哲學等著作劃為散文之列,本來就是一種大文學觀念的表現(xiàn)。即便是在新文學“四分法”的文學格局下,政論文作為論說文之一種,自然也可以歸入散文之內(nèi),只不過因其討論對象鮮明的政治性和作者強烈的觀念性而離純粹的“美文”頗有距離。即便如此,更多屬于“文章”的政論文仍有不少具有“文學”的色彩。新月同人尤其是羅隆基的諸多政論文便具有這樣的特點。
這種文學性的突出表現(xiàn)是情感的滲透,即以文學性情感的飽滿和豐富來中和政論的邏輯與枯燥,用情感的感染力來增強觀點的說服效果。
《新月》月刊存在時期的羅隆基本是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同時在吳淞中國公學兼課。這個留學歸來的政治學教授、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他廣博的知識和嚴密的邏輯之外,充滿著一種年輕人特有的理想主義(那時羅隆基三十多歲)。加之理論基礎(chǔ)深厚,文字的辯論性和論戰(zhàn)性很強,使得他在向國民黨當局的集權(quán)統(tǒng)治和專制主義“開炮”時顯得鋒芒畢露,甚至咄咄逼人,由此形成他的政論文所具有的情緒感染力和情感熱烈度,這在他遭受不公正待遇之后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1930年11月4日下午,正在中國公學教員休息室看講稿“備課”的羅隆基,被告知因有人“控告”他“言語反動”等,突然被幾個便衣警察帶走。雖然最后經(jīng)“營救”而在當天下午被“保釋”,但5個小時的失去自由讓羅隆基倍感公民人身權(quán)利保障的重要。《我的被捕的經(jīng)過與反感》便是以這件事為切入點而展開的。文章第一部分用很大的篇幅記述自己從被“捉進去”到“放出來”的幾個小時的突兀經(jīng)歷以及憤慨的情緒,從而還原事實真相。這部分文字采用了細膩的描述和詳細的對話,很有畫面感和場景性,讓人身臨其境,情隨文動?;谝陨系氖聦嵜枋?,羅隆基大膽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在接下來的觀點陳述中仍然飽含著情感:“七百余年后的中國,今日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中國,人民依然是無故可以被拘捕,無故可以被監(jiān)禁,無故可以被檢查,無故可以被懲罰。這是野蠻,這是黑暗,這是國家的恥辱!這是黨治的恥辱?!盵1]在這擲地有聲的個人觀點表達之后,不失時機地代表民眾大聲喊出了時代的訴求:“我們要民權(quán),我們要人權(quán)!”“我們要法治!我們要法律上的平等?!盵2]文章后面的部分正式引入“學理”分析,但絕不“吊書袋”,而是對世界各國的人權(quán)法條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對當時的人權(quán)現(xiàn)狀和社會現(xiàn)實處境十分了解。羅隆基經(jīng)過一番分析論述之后,在全文文末作出了定性:“控告,拘捕,羈押,監(jiān)禁,懲罰,槍殺,這些都是政治潰亂的證據(jù)。這是笨人的笨法子!”并在文章最后引用老子的話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3]
與《我的被捕的經(jīng)過與反感》相比,《對訓政時期約法的批評》少了那種繪聲繪色的情境描述,但與鮮明的觀點相交合的直露的情感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篇政論文所提出的核心問題,是作者對臨時約法中關(guān)于國家主權(quán)及其行使方法的不滿意。羅隆基在對他認為不滿意的約法條文作出分析和批駁之后,用飽含著文學情感的語言呼吁:
我們對這次的約法,盡管有許多不滿之話,然而,公開的說,約法是你們國民黨制造出來的,是國民黨的要人起草且舉手通過的,如今,我們小民就恭恭敬敬的要求兩件事:
(一)黨國的領(lǐng)袖們,做個守法的榜樣!
(二)國民黨的黨員,做個守法的榜樣![4]
羅隆基的“情緒”顯然不只是對個人遭遇不公正待遇的私憤發(fā)泄,而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公共發(fā)言。這種公共發(fā)言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正是如他自己一樣的普通公民能夠自由健全發(fā)展、保障個體權(quán)利的途徑。
羅隆基政論文文學性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形象的呈現(xiàn),即以可感的形象直觀地詮釋對象的玄奧,以生活化的經(jīng)驗形象地論證抽象的觀念,從而達到生動形象、深入淺出的表達效果。
《論人權(quán)》這篇長文立意高遠,論述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卻不失有血有肉的鮮活形象。在談到人權(quán)的意義時羅隆基認為人權(quán)是做人的那些必要的條件,而什么是人?什么是做人?他說:
“做人”兩字的意義,表面上似乎膚淺,實則高深。有五官,有四肢,有頭腦,有腸腑,有皮,有骨,有爪,有發(fā),有人之貌,有人之形,這樣的動物,當然應該叫人。但他在不在“做人”,能不能有那些“做人”的條件,又另成問題。[5]
這是一段半定義半描述的語言,不厭其煩地鋪排人的形貌,為的是突出其鮮活生動的特點,全面而形象地說出人的肉體特征和動物性,從而為人之為人的根本條件即“做人”奠定基礎(chǔ),也為全篇宏大而嚴謹?shù)恼撟C找到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感官起點。
《對訓政時期約法的批評》也是羅隆基的一篇很重要的政論文。對于訓政時期的約法規(guī)定“主權(quán)屬于國民全體”,但又“由國民政府行使之”的矛盾之處,羅隆基舉了一個例子:
我們做孩子的時候,常有這樣的經(jīng)驗。我們有點銀錢私積,母親常對我們這樣說:“錢是你的,你不許用,暫時存在我這里罷?!苯Y(jié)果,孩子的錢總被母親使用了,孩子總沒有自由使用的機會。如今約法上“主權(quán)在民”的規(guī)定,就是母親騙孩子的把戲![6]
主權(quán)的歸屬和主權(quán)的行使本來是一個具有很強專業(yè)性的抽象的政治學理論問題,但卻被羅隆基恰到好處地經(jīng)驗化和具象化了。通過母親給孩子壓歲錢這個令人無比熟悉的例子,形象地道出了國民政府時期的約法在這個問題上“左手與之,右手取之”的幻術(shù),讓人看清了約法關(guān)于“主權(quán)在民”問題的虛偽性和欺騙性。
新月同人政論文的主要作者羅隆基的政論文章不僅具有該種文體必須的鮮明觀點和嚴密邏輯,同時也具有傾向于文學文體的情感性和形象性。情感的感染力量和形象的直觀優(yōu)勢對政論文的讀者影響是積極的,有利于觀點的表達,也有利于讀者的接受。也正是因為如此,新月同人尤其是羅隆基的政論文在當時具有無法忽視的影響力,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有生命力的。
[1][2][3]羅隆基:《我的被捕的經(jīng)過與反感》,《新月》第3卷第3期。
[4][6]羅隆基:《對訓政時期約法的批評》,《新月》第3卷第8期。
[5]羅隆基:《論人權(quán)》,《新月》第2卷第5期,1929年7月10日。
史習斌,嶺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本文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學科共建項目《〈新月〉:一種同人自由媒介的綜合透視》(GD15XZW15)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