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江暢
伴聽式廣播的主題表達
◎伍江暢
無論廣播人能否接受,作為大眾傳媒登上歷史舞臺將近百年的廣播,已經越來越遠離它曾經占據的傳媒市場的核心區(qū)域。在紛繁的媒介舞臺上,廣播如果還沉浸在一枝獨秀時代的主導式傳播狀態(tài)中,不是盲目自戀,就是噫狂譫妄。
伴聽——成為廣播在媒介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下一個十分有效的選擇。然而,對于伴聽,廣播人似乎更愿意將其視為一種權宜之計,很難從廣播的發(fā)展規(guī)律上深刻把握其內在實質。特別是針對伴聽式廣播在主題表達上,因為缺乏現成的經驗可循而產生的種種困惑,再加上近年來廣播媒體的影響力,在公共突發(fā)事件和政府重大信息公開的背景下,呈現出的局部回升局面,廣播界提出了諸如回歸主流傳媒、重塑權威廣播、打造傳媒市場第一臺等主張。
客觀地說,這些看法從某種程度上確實體現了廣播人的職業(yè)尊嚴訴求,也反映了廣播影響力局部回升的現實,同時,還切中了伴聽式廣播在主題表達上存在的現實困惑。但是,站在傳媒發(fā)展的歷史方位上來觀察,廣播,尤其是區(qū)域性廣播重回主流、權威的地位,幾乎是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擔當伴聽角色,從本質上說,正是廣播依據自身規(guī)律參與媒介市場競爭的基本定位,如此定論,絕非讓廣播走進歷史博物館的消極立場,相反,恰恰是伴聽決定了廣播這個惟一通過聽覺系統傳播的媒體有別于其他媒體進而令其無法被取代。至于伴聽式廣播在主題表達上的現實困惑,并不是靠重塑主流之類的口號就能解決的問題,它需要理性分析、積極應對、科學籌謀,只有通過完善伴聽式廣播的傳播方式、運行模式,才能從根本上走出困惑,更好地完成廣播作為大眾媒介的主題表達。
所謂主題表達,一言以蔽之,就是大眾媒介在其傳播形態(tài)中對這一媒介渴望傳播的思想和意見加以有效的表述和傳達。眾所周知,伴聽式廣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充當受眾生活行為的伴隨者,它或伴隨受眾行車、或伴隨受眾勞作、或伴隨受眾入眠……這種伴隨性傳播從形態(tài)上說,很難具備思想和意見表達的直達性,換言之,任何一種伴隨行為都不可能超越被伴隨的主體,去主導被伴隨主體的行為。這個時侯,困惑出現了,要么是無關論:伴隨嘛,這還不簡單——不就是放放音樂聽聽歌,播播新聞聊聊天嗎?主題表達跟伴隨沒關系啦!要么是無用論:廣播都成了陪伴者了,主題表達沒用啦!實事求是地說,上述論調不是沒有一定的現實支持,但是,倘若因此便簡單片面地理解伴聽式廣播,那么,廣播在大眾傳播領域極有可能淪為可有可無的媒體,更遑論其媒體價值了,廣播人很自然地會在職業(yè)尊嚴感上受到挫傷,長遠地看,將嚴重影響到廣播的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伴聽式廣播對主題表達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沒有主題表達的伴聽式廣播最終會因蒼白而失去核心競爭力。
理性地分析廣播的傳播特點,我們應該看到,伴聽式廣播中的“伴聽”二字,要解決的是獲得受眾的問題。而“主題表達”這四個字,放在伴聽式傳播行為中,需要解決的則是更好地獲得受眾的問題??v觀不同介質的大眾傳媒,要產生傳播效應,都必須解決獲得受眾和更好地獲得受眾的問題。都市類報紙如果沒有淺顯的文字和平民的視角,讀者就不買賬,但同時,它如果沒有表達出責任與情懷的主題,就談不上持續(xù)有效的傳播;互聯網作為影響力與日俱增的新媒體,假如不是海量和互動的特性,沒人會拿它當回事,但同時,它假如失去了對社會生活的主題追求,就跟符號堆積體沒有兩樣。
作為對傳播規(guī)律的一種探索,伴聽式廣播在近年來廣播界的實踐中呈現出的景象是令人欣喜的。如,類型化音樂電臺、交通汽車類廣播、全新聞資訊節(jié)目等模式,以其純粹、專業(yè)和全覆蓋的手段,十分有效地解決了獲得聽眾的問題,正是這一問題的解決,才談得上廣播被受眾的不斷接觸,進而才會出現廣播影響力回升的景象。但是,必須看到,在更好地獲得受眾方面,廣播界似乎缺乏應對之策。以類型化音樂電臺為例,其基本的操作方式就是主持人的語言在整個伴聽過程中被嚴格限制,聽眾得到的是沒有冗雜信息干擾的純凈音樂節(jié)目,這樣,無論聽眾手頭做的是什么,無論他什么時候選擇這個頻率,他總能被音樂伴隨。
但是,這個時候,如果類型化音樂電臺在伴隨聽眾的過程中,缺乏主題表達,那聽眾還不如選擇聽CD,對聽眾來說,類型化音樂電臺無論怎么純凈,總還有廣告,決定他將收聽類型化音樂電臺作為生活習慣的惟一理由就是,類型化音樂電臺必須播之有物,這里的“物”就是主題表達。必須指出的是,聽眾的這種對主題表達的需求,從來都不是一種顯性體現,它暗藏在聽眾的收聽審美情趣中,一旦挑明,反倒會遭到排斥。以湖北楚天音樂廣播《車載RADIO》節(jié)目為例,這檔伴聽式廣播節(jié)目的目標群體非常明確,就是給駕乘人士以美妙的音樂享受。針對伴聽特點,主持人十分注意音樂的表達功能,主持人的主觀意圖往往不是通過話語體現出來的,而是通過他選擇的音樂。
比如這檔節(jié)目的前半個小時,時常是以節(jié)奏感均勻的音樂作品為主打,就像是朋友間的一個招呼:無論路上多堵,無論車速多快,節(jié)奏均勻的音樂作品會讓駕乘心情安寧,接下來,主持人則在音樂作品的搭配上花足了氣力,如新老作品的搭配、中外作品的搭配、男女歌手作品的搭配,給人以舒適感。這一切,絕不是駕乘者通過放一張CD就能獲得的,而音樂廣播的最基本要求不正是做到專業(yè)而無法被取代嗎?這種看似不經意的傳播,實際上蘊含著主持人精心的編配和深厚的儲備,這就是主題表達的現實體現。
然而,主題表達對于伴聽式廣播而言,遠不像音樂的編配這么單純,它包括的范圍十分廣泛:重大主題、社會焦點、生活熱點、特殊輿情、信息疏導等等,都是伴聽式廣播無法回避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伴聽式廣播在主題表達上的困惑,主要應當來自于此。
(一)在主動表達中鎖定目標
主動表達從來不等于強加表達,它更多地體現著一種姿態(tài)。廣播人職業(yè)尊嚴的體現和任何事業(yè)的職業(yè)尊嚴的體現方式沒有二樣,都必須在職業(yè)過程中表現出對職業(yè)價值的主動訴求。伴聽式廣播在主題表達中因為它的伴聽特性,要求它應當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體現出對主題表達的主動性,尤其是在收聽市場日益分化的當下,主題表達的主動性將成為廣播頻率能否鎖定目標人群的決定因素。北京交通廣播名牌節(jié)目《一路暢通》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做到了淋漓盡致,它之所以能鎖定移動人群這一收聽目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主持人始終以伴隨者的形象跟聽眾聊著社會熱門話題,并且在整個過程中從不間斷地體現著對主題表達的主動性,到了聽眾對他們的主題表達存有依賴的地步,有些聽眾甚至會對今天哪位主持人要說什么話,怎么今天沒說都很清楚的地步,并且還會通過手機短信對主持人加以提醒。
試想,強加于人的表達是絕不會達到這個境界的,但同時,如果沒有主持人長期保持的主動表達姿態(tài),也斷然不會出現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再以重大主題宣傳為例,對于伴聽式廣播來講,似乎在伴聽特性和重大主題之間無法找到平衡,于是一些廣播頻率采取了回避的方式,從而導致在重大主題宣傳上的失語,與本來就急需提升自身地位的要求形成了反差。但是,湖北楚天音樂廣播近年來在這方面卻傾力而為,在重大主題宣傳上頻出佳作,自2007年以來,相繼推出了《香港回歸十周年·香港樂壇回旋曲》、《八藝節(jié)特別制作》、《非物質文化保護系列·民間聲音檔案》、《唱響奧運》、《紀念改革開放30年大型系列廣播·和青春有關的旋律》等主題重大、影響廣泛的節(jié)目,這種主動出擊的表達,在楚天音樂廣播伴聽式的傳播中發(fā)揮了鎖定和擴大收聽人群、提升伴聽品質、更好地擁有受眾的作用。
(二)在巧妙表達中產生效應
主題表達在伴聽式廣播中的作用既然是不言而喻的,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展開這種表達。無須贅言,廣播在表現形式上存在著天生的不足,只能憑借聲音的方式完成傳播行為。在強調廣播伴聽特性的同時,還要追求主題表達,廣播人感到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恐怕就是表現形式的單一。同樣一個主題表達,在其他媒體上可以有更多的表現形式可以選擇,而到了廣播人手里,就只能別無選擇了。然而,形式單一不等于手法單一,巧妙地運用單一的形式,往往會產生絕佳的傳播效應。對于伴聽式廣播的主題表達而言,更離不開對“巧妙”二字的深刻把握。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聲音傳播的短板雖然再明顯不過,但是,它帶給人的想像感則是驚人的,這正是聲音傳播的專長所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經過五年多的改革,已經初現全資訊新聞電臺的雛形,伴聽屬性更加明晰,對于新聞類型的電臺而言,主題表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方面,中國之聲做出過很多有益的嘗試,發(fā)揮聲音傳播的想像專長就是其中可圈可點的一筆。以2007年的六方會談報道為例,時政記者趙雪花用她生動的語言,完成了一個具有影像感的有聲報道:
主持人蘇陽:雪花,你接觸這些六方會談的團長,他們都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感受?
記者趙雪花:哦,我感覺,韓國的團長就像哲學家,說話有哲理。比如反對日本談綁架,他說,一艘船必須要明確自己開向哪個碼頭,否則任何方向都是逆風的。他說,歷史上人們不會記哪件事做得多快,只會記哪件事做得多好。所以,他要看會談的結果是什么;美國的團長像電視主播,他是唯一一位堅持新聞發(fā)布的團長,不僅長得帥,而且無論信心十足,疲憊不堪都保持著迷人的微笑;中國團長的是最低調,但也是受到贊揚最多的團長;日本團長是最尷尬的團長,他主要是迫于國內的壓力;朝鮮團長是最神秘,也是最老練的團長,有媒體說他是真正地主宰著會談進程的人,是六方會談真正的男主角。
同樣只有聲音,但是,如此生動而巧妙的表達,一下子讓聲音長出了翅膀,直飛聽眾的內心,主題表達就在巧妙中產生了傳播效應,這樣的伴聽不僅能讓聽眾鎖定頻率,更能夠讓聽眾在鎖定中獲得有價值的內容,從而使這種鎖定具有長遠性,并產生類似水波的效應,廣播的影響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三)在持續(xù)表達中尋求價值
客觀地說,伴聽式廣播在主題表達上盡管遇到過許多困惑,但是,它仍然有一些堪稱經典的表達案例,前文所及就是其中的代表。問題是,這樣的經典案例在伴聽式廣播中還顯得比較零碎?,F實中,更突出表現的則是,好的主題表達有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意味,或者說,具有質感的主題表達缺乏持續(xù)性。這對伴聽式廣播在整體價值上的體現而言,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持續(xù)性是主題表達能否具有整體感、品質感的關鍵所在,換言之,實現主題表達的持續(xù)性,考驗的是廣播人的戰(zhàn)略意識,一個不能從宏觀上把握這一問題的廣播媒體,注定了無法從根本上提升主題表達的檔次。在這方面,湖北楚天音樂廣播近年來進行一系列的探索,并取得成效。他們從制度建設入手,全面把握每一個節(jié)目的主題表達,如選題報告制度、文案呈送制度、節(jié)目等級評定制度等等,使整個頻率在主題表達上形成了可持續(xù)性的良好局面,這一機制不僅進一步鞏固了楚天音樂廣播在湖北地區(qū)收聽市場上的居于第一的地位,而且為將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伴聽對于廣播而言是一種手法的選擇,并沒有,也不能從本質上改變廣播作為大眾傳媒的屬性。主題表達既是廣播的媒體屬性要求,更是角逐傳媒市場時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它應當隨著伴聽式廣播這一概念的提出而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如此,才談得上廣播的媒體價值以及廣播人的職業(yè)尊嚴,這將是廣播生命力的所在。
(湖北廣播電視臺農村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