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煒
傅雷家書
◎ 苗煒
我上高中時追求過一個姑娘,那姑娘嫌我品味不夠高,推薦我看《傅雷家書》。我翻了翻,實在不得要領?,F(xiàn)在我當了父親,再讀《傅雷家書》,多了許多感慨。
傅雷在信中對兒子說:進別人家里,圍巾必須和大衣一同脫在衣帽間,不穿大衣時,也要除去圍巾;在飯桌上,兩手不拿刀叉時也要平放在桌上,不能放在桌下,擱在自己腿上或膝蓋上……傅雷和我們的父母一樣,嘮叨、牽掛、敏感,大事小事都不肯放心。
1955年,傅聰去波蘭學鋼琴,傅雷曾對兒子說起他早年在瑞士的游學經歷,說他年輕時的迷惘與輕狂,試圖幫助孩子度過不安的青年時代;他說談戀愛要冷靜,所謂冷靜,不只是表面的行動,尤其內心和思想都要做到這點;他還說對伴侶的要求不能太苛刻,捫心自問,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
傅雷父子倆曾經在上海的書房里暢談藝術,相隔萬里之后,他們只能用書信的方式交談。傅雷寫道:做父親的只想做你的影子,隨時幫助你、保護你,又不讓你對這個影子感到厭煩。
新版的《傅雷家書》收錄了傅聰?shù)幕匦?,兒子說是爸爸帶他進入了那個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微妙又率直的世界。
“文革”期間,傅雷夫婦在上海的寓所中自盡。傅聰早有預感,因為在父親的信中,他讀出了人生的幻滅之感。傅雷寫道:你的將來,我永遠看不見了。
這是一封寫于1961年的信,20年后,傅聰回國安葬父親,墓碑上的字句就來自當年的書信:赤子孤獨了,他會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
如今的傅聰也到了生命的暮年,50多年前在信紙上寫下的那些墨跡,隔著歲月閃著光。傅雷教育傅聰如同雕琢一件藝術品,懷著極大的熱情和耐心。這樣的熱情與耐心大概只有父親對孩子才會有吧,大概也只有當了父親的人才能體會那一番苦心吧。(摘自《新民周刊》2017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