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妍 黃德志
摘 要:孟浩然以山水田園詩歌著稱,而孟浩然詩中山水意象不同于王維詩歌中遠山的意象,孟浩然詩更多地以舟水為主體,而在一舟一水之間,也蘊含著孟浩然自己內心的情感宣泄與處世態(tài)度。
關鍵詞:孟浩然;詩歌;舟水意象;情感
作者簡介:朱慧妍,1998年生,女,江蘇常州人,江蘇師范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古代文學;黃德志,1970年生,男,江蘇豐縣人,博士、江蘇師范大學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比較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2-0-02
一、王維詩歌與孟浩然山水詩歌的風格意象對比
王維著有“詩佛”之稱,他的詩又以山水田園風格聞名,而孟浩然的詩風同樣有著好友王維自然純凈之美,所以后來和王維被世人合稱“王孟”。雖然兩人都繼承了陶淵明詩歌的總體特征與風格,但是在借物表達情感(也就是《詩經(jīng)》中所提到的“賦比興”中的“興”)兩個人表現(xiàn)出明顯的個人特色。王維山水田園詩具有空明之境和寧靜之美,詩與畫兩者結合,形成完滿的架構。并且多擅長以空山的物象來體現(xiàn)心境中的禪意平靜。
比起王維詩歌中悠遠深山意象的廣泛使用,孟浩然的山水詩更多的以“舟水”為主要描寫對象,“舟水”這兩種平常的行路寄托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孟浩然的詩比起王維的山水詩更加貼近生活,也更為純粹,表達感情也更加直接簡潔,詩歌呈現(xiàn)出一種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那么在他創(chuàng)作的這些詩歌中,舟水的意象對于他作品的塑造和他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樣的意義?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人生的態(tài)度,象征了他的思想內涵?
二、研究孟浩然詩歌中“舟水”意象的意義
首先我們來閱讀《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該書的第203頁有這樣一段話來介紹上述現(xiàn)象“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愛水行,在乘舟漫游吳越水鄉(xiāng)的過程中寫了不少山水詩。遇景入詠時,他常從高遠處落筆,自寂寞處低回,隨意點染的景物與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遠而意味無窮的明秀詩境?!逼浯?,包括教材的后面又提到“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給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情思的凈化、語言的清淡,和詩境的明秀融為一體,將自然純凈的山水之美透徹地表現(xiàn)了出來?!?/p>
在中小學課本中,也收錄了有關孟浩然的帶有明顯山水田園風格的詩歌,其中《夜歸鹿門歌》、《早寒江上有懷》、《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都是典型的以“舟水”為意象,托物表情。
但在中小學課本教材中,只是將孟浩然這些詩歌列入課堂學習內容中,對于具體的介紹和解釋,則更多依靠老師的講解和傳授。而高教社出版的教材里也只是大體籠統(tǒng)地從孟詩的整體風格上切入,給出一個賞析,而至于“舟水”二字在作品中的具體形象和象征作用沒有詳細地闡明,所以研究和分析孟詩中的核心意象,對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孟浩然生平經(jīng)歷,他的情感思想態(tài)度以及志向抱負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少幫助和啟發(fā),同時對“舟水”意象所表達的效果和意義,我們也可以在其他相似的詩歌中得到類推或借鑒。
三、孟浩然詩歌中“舟水”意象的分析
對于孟浩然詩歌中“舟水”意象的研究,首先,晚唐文學家皮日休[1]對帶有“舟水”意象的作品,如《早寒江上有懷》、《晚泊潯陽望廬山》等篇,評價孟浩然“往往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蘊藉深微,挹之不盡。”后有清代王士碌[2]曾舉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一詩作為范本認為:詩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包清代潘德輿[3]《養(yǎng)一齋詩話》提到“東旭早光芒,浦禽已驚聒。臥聞魚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fā),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其次,當代學術研究中,南通大學文學院王志清教授在《孟浩然詩水意象解密》一文中講到:以水為主題的詩篇,水作為獨立題材,作為單獨的主體對象出現(xiàn),詩人把具體的事件、把對友人的懷想、把思念情懷與水聯(lián)系起來,而且直接作題目。以水表明他的游歷方式,詩人以舟代步,活動大多是在舟楫中進行的,或者說主要與舟楫有關;同時詩人生性愛水,“泓澄愛水物”(《耶溪泛舟》),水已經(jīng)成為他不可須臾離開的生命之魂;最后,水也是其生活經(jīng)歷的體現(xiàn),“我家南渡頭,慣習野人舟”(《送張祥之房陵》)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對于“舟水”意象,作者觀點可能太過符號化,更多地把這兩者解釋成一種通用的情感寄托物,放在整個歷史文化和詩歌中,但是就個人而言,即使作為同種物象,在不同詩歌背景中,含義不同,不僅僅作為工具解釋套用,可能更需要具體區(qū)分,從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出發(fā)。
在一些語言文化文章中,也都提到“舟楫是以涉川谷的工具,也在孟浩然詩中成為兼濟天下的‘利涉之物”,也是詩人“漂泊無成與縱情自由的糾纏”。但同樣也存在過度定義化的現(xiàn)象。
四、孟浩然詩歌中“舟”的意境分析
筆者分析孟浩然詩歌后認為:“舟”從積極的一面看,可以說是自由的代表,沒有限定的軌道去約束它,可以順著水流,或者逆著水流前行,一切都只憑借乘舟者內心想去的地方。據(jù)統(tǒng)計,詩人孟浩然在總計268篇作品中出現(xiàn)舟船意象73次,占有26.87%,超過四分之一,也是詩人內心渴求自由的表現(xiàn),希望真正做到不被外界物質影響,這也與他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有關,在與他齊名同樣以寫自然山水見長的詩人王維向當時宰相張九齡獻詩以求汲引時,孟浩然不愿折腰屈從,所以張九齡可舉薦王維,卻無法舉薦他,這也是后來孟浩然在《歲暮歸南山》中寫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原因。但是即使向往“舟”的自由,“舟”和“楫”仍是一種憑借物,所以不可能完全脫離,也就不可能達到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詩人不斷矛盾的地方,他內心想要的前行還是需要外物,而當時對他來說并不存在擁有這樣的“舟”,也就有了《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的渴望引薦的入世思想。歸根究底,“舟”局限的自由與超脫和在整個時代社會潮流中的受約與控制,其實就代表了詩人自己在內心世界有限的自由主義向往和外在功名入世思想沖突中的掙扎與無奈之情,這對于在當時像孟浩然一樣的隱士來說,是一種普遍的內心糾纏。
其次,“舟”從詩歌表達的內容上看,一是體現(xiàn)詩人游歷山水時的情狀,乘舟覽景,這樣的特定方式,就已經(jīng)在一定范圍內暗示了詩歌描繪的場景畫面,也給了讀者理解和想象物象的空間。二是這樣的“舟”,有漂泊孤獨之感,“船”會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但是一提到“舟”,人們浮現(xiàn)腦海的就是在寬廣的海面、江面上,只有一個很渺小的、若隱若現(xiàn)的孤舟背影在緩慢前進,會想起那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在寫作中,用“舟”更恰當?shù)乇憩F(xiàn)自己當時的處境其實就是一葉孤舟,隱逸山水是最好又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他只能孤獨地“漂”于山水。即使王維同樣歸隱山水,寄情明秀,但是他至少一生仕途還是順利的,除去安史之亂后偽職的幾年,其他時候,他擔任的職務都是右拾遺、節(jié)度使、監(jiān)察御史,甚至最后官至尚書右丞。所以相比王維,孟浩然其實一直都只能苦悶孤獨地游歷,借山水抒情,想達到內心的釋懷和豁達,但是往往又不能完全放下,完全達到自己的理想狀態(tài)。
五、孟浩然詩歌中“水”的意境分析
不同于“舟”搖擺不定的復雜,“水”則可能更直接而簡潔一些。首先,一方面,“水”意象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是對“舟”形象的補充和說明,通過“水”,才能在特定環(huán)境下,體現(xiàn)“舟”的特性,也才能發(fā)揮出“舟”的作用。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就像上文提到的,在詩歌中“水”的廣闊無邊,給了“舟”渺小的視覺沖突對比,彼此相互襯托,也是為了更確切地達到孟詩所想要的心境刻畫。一方面,水是多樣思想感情表達的出口。送別友人時,往往出現(xiàn)在水邊之地,例如:《送杜十四之江南》“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渺茫”一句,“水”廣大的特點,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天涯的茫茫,從而牽動起離別時后會無期的傷感與落寞,愁緒也就自然而然地像水一樣平淡無奇但是處處可見地流露在詩歌文字中。淡而有味,不露痕跡。
不光是友人的離開之愁,對于詩人孟浩然自己,常因游歷山水而離家離鄉(xiāng),早已是常事。但是即使是常事也并不代表就能習慣到?jīng)]有情感的宣泄。以“水”作為關聯(lián)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作品也不在少數(shù),其中就有《早寒有懷》中的“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孟浩然家鄉(xiāng)就有河曲,結合作者當時離鄉(xiāng)的背景,詩人很容易引發(fā)懷鄉(xiāng)思念的情緒,所以作者很多時候出行選擇水路,既是一種家鄉(xiāng)風俗習慣,也是詩人獨特的一種對自己家鄉(xiāng)的懷念方式。
最后一點,就是“水”的深層次的象征作用,“水”從本質上就給人以一種明秀清澈之感,也就是詩人詩風中向給世人展現(xiàn)的風格特征,雖然常見而淡雅,但是富有韻味,隨著詩人的心情境遇變化,有時既可以表達出積極一面,有時也可以通過描寫想象,突出悲涼蕭瑟的一面,同時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背景和遭遇下,可以表現(xiàn)出詩人的或清晰地追求自然灑脫,孤高狷潔的品性,或模糊迷茫的理想現(xiàn)實沖突。例如:《渡浙江問舟中人》的“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睕_淡平和,又恰恰可以特顯茫然時期詩人的精神困惑,《歲暮海上作》最后一句“為問乘槎人,滄洲復何在?!钡姆磫枺褪窃娙俗约簝刃膶τ诔鍪廊胧赖乃枷朊悦Ec無措。
六、結束語
總之,在孟詩的架構之中,“舟”更深地體現(xiàn)的是詩人理想的自由化與現(xiàn)實的功名之間的矛盾以及在“舟”表現(xiàn)的整體環(huán)境下的孤獨無依情感;而“水”既在自我本身的特點和描寫中,體現(xiàn)詩人自然平淡的詩風,又在平凡的景物背后,蘊含情感上不凡的愁悶與精神上的困惑苦頓。
注釋:
[1]皮日休(約838—約883),晚唐文學家。字襲美,一字逸少,漢族,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曾居住在鹿門山,道號鹿門子,又號 間氣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詩人、文學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
[2]王士碌著有《燃脂集》
[3]潘德輿(1785~1839)清代詩文家、文學評論家。字彥輔,號四農(nóng),別號艮庭居士、三錄居士、念重學人、念石人,江蘇山陽(今淮安)人。有《養(yǎng)一齋集》。
參考文獻:
[1]張祖安.《論孟浩然詩歌“清”的審美意蘊》[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3.
[2]周慧敏.《試論唐詩的清麗風格》[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
[3]謝英杰.《思鄉(xiāng)詩的赤子之情》[J].新高考:高一語文,2012.
[4]王志清.《孟浩然詩水意象解密》[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