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瑩
摘 要 新媒體具有融合性、檢索便捷、低成本傳播等特點,分眾性、時效性、個性化、速度性、可視化、開放性與即時性優(yōu)于傳統(tǒng)媒體,傳播方式更詼諧、自然、輕松、多元,不但能高效傳播信息,同時能滿足公眾知情權、輿論監(jiān)督權與維護公平正義。新媒體時代為公眾發(fā)布信息與整合新聞提供了高端參與平臺,使新聞傳收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新聞接收主體與傳播主體趨于平等、互動頻繁,信息傳播門檻低,公眾可利用互聯(lián)網主動傳播及發(fā)布有價值的、感興趣的信息、新聞資訊。
關鍵詞 傳播主體;新媒體;時代;變遷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8-0027-02
新媒體為各種信息、新聞輿論提供了及時搭載與傳播平臺,典型的新媒體,包括自媒體、社交媒體及網絡媒體等迅猛發(fā)展、層出不窮,影響力、新聞傳播力較為強勢,而傳統(tǒng)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及傳播力態(tài)勢江河日下,輿論控制效果趨于隱蔽化、微弱化、分散化。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形態(tài)多元并進,增強了傳播的時效性、全時性、聚合性、便利性、順暢性與互動性,使獨立媒體邊界逐漸消解,實現全媒體化新聞傳播,新聞傳播由信息賣方市場變?yōu)樾畔①I方市場,傳播格局、傳播主體發(fā)生顛覆性變革與變遷,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傳播主體,多樣化的傳播主體能增強受眾對新聞內容的認同感,降低新聞獲取、傳播與深度報道成本。
1 多元化傳播主體
互聯(lián)網使多種新媒體應運而生,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單一性傳播主體的格局,使傳播新聞的主體變得多元化,公眾(意見領袖、草根群體)、非專門傳播機構、傳統(tǒng)傳媒機構等傳播主體并存,各個傳播主體的界限逐漸變模糊。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擁有專業(yè)人才與實體傳播機構等資源,專業(yè)記者通過專業(yè)采訪獲得新聞內容,獨家發(fā)布新聞消息,或通過參加企業(yè)、政府等相關單位的新聞發(fā)布會采訪相關領導、負責人,單獨約見與采訪當事人、名人、意見領袖,深入及跟蹤報道重大或突發(fā)性新聞事件、熱點話題、敏感話題,全權掌握主流媒體發(fā)聲[1]。因此,在多元化傳播主體并存的時代下仍處于優(yōu)勢地位,傳播的新聞專業(yè)性強,目前已逐步融合微信、官方網站、微博、App應用客戶端等新媒體,融合多種媒介多渠道發(fā)布新聞。網絡上的非專門傳播機構也能獨立報道新聞,成為傳播主體,新聞來源主要為專業(yè)通訊社,或通過轉載其他專業(yè)網站的新聞、編譯國外新聞完成新聞傳播。新媒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實現全時化傳播,智能終端與網絡終端的迅速普及讓公眾無需固定、被動接收傳統(tǒng)媒體發(fā)布的新聞信息,能同時完成信息發(fā)布與信息意見反饋,可以在適當時間或機緣巧合之下利用聊天軟件、空間、博客論壇、微博、微信等發(fā)布近距離或親身經歷、旁觀的新聞事件、新聞事實,成為首個傳播新聞的主體,第一時間傳播第一手信息,因此記者與公眾的界限逐漸變模糊。專業(yè)媒體也傾向于與公眾合作共同傳播新聞,為公眾提供活潑、輕松的輿論討論平臺,以提高媒體關注度,這就強化了公眾的傳播主體地位,使新聞傳播成為普遍化、大眾化、平民化、社會化活動。此外,多元化傳播主體也直接造成了主體角色快速、頻繁轉換,不同的主體可在多元互動過程中強化新聞傳播、擴散效果[2]。例如,CBS新聞信息制作人、CNN新聞編輯等專業(yè)媒體人通過開通微博、電子郵箱等,使傳播角色頻繁轉換為網絡新聞的接收者、轉發(fā)者角色,普通網民在獲取新聞資訊時為受眾,在轉發(fā)新聞時則成為傳播主體。
2 強化受眾主體性
新聞的本質是信息商品、物化的意識形態(tài),新聞傳播的主要職能是報道新近發(fā)生的事實,本質要素為傳播受眾關注的新近事實及事實變動情況。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受眾能根據個人實際需要或喜好選擇新聞,可參與到新聞傳播過程中,受眾在傳播中的主體性表現為傳者的主體性。為了有效傳播新聞信息,必須突出與強化受眾的主體性。編輯新聞作品是傳播新聞信息的第一階段,完成編輯工作后需要依靠受眾積極參與才能有效傳播新聞,新媒體能使受眾在接收新聞信息的過程中重新認識新聞,挖掘新聞傳播的潛在價值[3]。受眾在繼續(xù)傳播新聞的過程中通常會選擇新聞文本或評判文本,因此受眾可對新聞文本意義、傳播效果產生重要影響。為了有效吸引受眾參與新聞傳播,突出受眾在新聞傳播中的主體性,新聞媒體在經營新聞時通常會利用傳播過程的不確定性或空白點,同時搭建溝通平臺,傳播真實事件,逼近事物本質分析新聞事實,為受眾提供多種不同的傳播框架及意見,構建傳播新聞事實的良好氛圍,促使受眾主動獲取新的信息、利用新媒體向他人傳播新聞。例如,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央視直播欄目重復播出災區(qū)的航拍畫面,道路支離破碎、山體滿目瘡痍,天崩地裂一覽無余,受眾在觀看時能頃刻釋放情緒,產生共識與理解,繼續(xù)關注救援部隊、災區(qū)救援情況。此外,受眾關注的重點主要為新聞信息最終傳播結果,傳播方式靈活多變,傳播過程具有互動性與即時性特點,讓受眾針對熱點問題與現象發(fā)表見解、看法,能強化受眾在新聞傳播中的主體性[4]。例如,在傳播新聞后可組織受眾參與調查活動、評選活動,讓受眾發(fā)表意見、提出看法。
3 特殊的脫媒傳播主體
脫媒主體指的是非職業(yè)性新聞組織、群體,此類傳播主體曾依賴職業(yè)性傳播組織實現傳播需求,在新媒體的影響下擺脫了對職業(yè)性新聞傳播組織的完全依賴,生產與傳播新聞時較為自主、自由。從我國現有傳播語境來看,脫媒主體主要包括社會群體,以生產公關、宣傳、新聞等信息產品為主的公司、企業(yè),一般事業(yè)或企業(yè)單位、黨政機關自建媒體。脫媒主體能夠與公眾傳播主體共同改變大眾化、公共化傳播主體結構形態(tài),在新媒體時代中同時充當傳播主體、影響主體、信源主體角色,促使新聞傳播出現一定的偏向性,已經成為獨立傳播力量,不斷豐富傳播內容,使多個參與新聞傳播的主體朝互動性、平行性的方向發(fā)展[5]。
例如,汶川地震發(fā)生后,脫媒主體鼓勵公眾積極利用網絡科技記錄新聞信息,同時刊載紀念亡靈、抒發(fā)悲情的帖子,小心收集尋找親人、戰(zhàn)友、朋友的信息,開辟報料專區(qū)與搜索盲區(qū),沖破了單渠道、單一化的傳播主體模式。脫媒主體傳播傾向與傳播立場取決于利益群體、利益組織,傳播新聞時奉行公關傳播、廣告?zhèn)鞑?、宣傳傳播理念,追求新聞傳播能夠達到的公關效果、廣告效果與宣傳效果。不同的脫媒主體可競爭性傳播新聞,也會合作傳播新聞,競爭或合作關系主要由現實處境、目標追求、價值取向及利益需要等因素決定。
4 結論
綜上,新媒體可快速傳播信息,互動性、自主性、擴散性、開放性、即時性強,能快速交互與反應、海量存儲,打破時空與地域對新聞傳播的限制,受眾覆蓋面廣、能直接參與新聞傳播,使新聞傳播方式、路徑不斷演進、升級,有機結合與多感傳遞新聞圖像、聲音及圖片,內容無限多元、無限豐富,不同媒體個體可互相聯(lián)系報道同一主題,有效滿足受眾的多樣化新聞需求,同時帶來轟動的社會效應。新媒體使傳播主體外延與內涵不斷發(fā)生變遷,主體趨于平等化、隱匿性、復雜化、廣泛化、個性化,公眾不再被動接收信息,可利用數字電視、手機、電腦等網絡終端發(fā)布個性化新聞內容或新聞評論,參與網狀新聞傳播。
參考文獻
[1]高如,李明德.應對新興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傳播業(yè)的挑戰(zhàn)——學習習近平關于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論述[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5(11):77-84.
[2]童兵.新聞傳播的方法論:辯證法和“度”的把握——從對央視春晚“點贊”和“吐槽”說起[J].新聞與寫作,2015(4):48-50.
[3]孫小兵,蔡也.新聞傳播消費主義現象的文化批判——基于消費主義語境的思考[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6,23(2):43-48.
[4]王凱,陳明令.體育新聞傳播的特征、人才能力要求與體育新聞傳播教育供給側改革——基于奧運傳播的觀察[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2):7-13.
[5]蔣蘊.浙江新聞客戶端政經新聞傳播文本變革的探索與應用——優(yōu)秀數據新聞如何練成、講數據不如講故事[J].中國記者,2017(4):81-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