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
1
追溯灤河的源頭,我們找到了生命豐沛之象。一片綠洲,一幅有層次的畫卷,在藍天白云下,緩緩打開,清風徐來。塞罕壩的綠,多么輕快流動的美感,將我們的視野帶到了天邊。在河流與天空之間,林海吐納著生命的呼吸。在海拔1600公尺的峰巒上,看壩上壩下,丘陵連接著丘陵,那是渾然一體的綠呀。吐嚕根河、羊腸子河、撅尾巴河,還有伊遜河,這些灤河的孩子,在塞罕壩成年累月地撒歡,春夏它們喊來一坡坡白樺林,喚出一片片落葉松,秋冬它們就安靜地聽北風翻起樹葉,講述著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國外衛(wèi)星遙感的一次掃描圖譜,讓塞罕壩的綠,像氫彈的發(fā)明,在國外引起強烈的關(guān)注。這個六十年代,才僅有幾小塊天然次生林的高寒地帶,在二十年時光里,將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變成了綠色的波浪。數(shù)字就是神奇的魔方,每翻轉(zhuǎn)一次,就有一次奇妙的變化。塞罕壩的第一代林場人,以47%的森林覆蓋率,吸引了世界驚詫的眼光。魔方翻轉(zhuǎn)了三次,林二代、林三代們,他們茁壯成長、前赴后繼。三代林場人用54年光陰,建造了112萬畝人工林帶,筑起一道綠色城墻,護衛(wèi)京畿,屹立在中國的北方。塞罕壩的人心啊,有著種子般的信仰,它們以旺盛的生命力,以不屈的意志和奉獻的精神,催醒了千山百嶺的歌唱。
一場風就是一個故事,一塊石頭就是一個見證?!按禾旃纬鐾炼棺?,冬天刮出犁地層”,這早已是過往的歷史。肆虐的大風,不再是一種災害,而是在森林的懷抱里,暖熱了雙手,推送風車的旋轉(zhuǎn),將電力源源不斷地傳送。堅硬的石頭上刻寫著一個個林場人的姓名,人心不死,樹木長青。劉琨的點將、張啟恩的奔赴、劉文仕的小紅馬,是留給塞罕壩最初的剪影;李興源的苗圃、王尚海的紀念林、一對對夫妻的望火樓,譜寫出塞罕壩最美的風景。
2
我來到這美麗的高嶺,徜徉在白樺林、云杉、樟子松之間,雀躍在松雞、袍子和野鹿的周圍,大大小小的生命都值得敬畏,這一切像夢境,又像神壇。
在1962年,剛剛走出東北林業(yè)學院的曹國剛,義無反顧落戶在塞罕壩。這個東北漢子爽直硬氣,又踏實肯干,很快就和林場職工、雇傭的農(nóng)民工打成了一片,抱成了一團。冬天的壩上極冷,滴水成冰,白毛風割得人骨髓縫疼。他和工友夜宿馬棚,他將自己僅有的一個褥子掛在門口,為大家擋風,自己就和工友們一起睡在干草上。他還是個拼命三郎,膽大心細,勇挑重擔。為了不耽誤工作,他將干糧隨身攜帶,為了不讓干糧凍成冰坨,他將干糧捆在腰間。他把時間都交給了這片他熱愛的塞罕壩,他的老樹林。這片老樹林越來越蔥蘢,越來越青翠,這里有他付出的汗水和艱辛。
那是一場松毛蟲的災害,曹國剛看到被蠶食掉樹葉而裸露的光禿禿的樹枝,心如刀割。他不眠不休,和同事們在林子里治理蟲害。每天凌晨一點,他和工友就開始收拾行裝,背著沉重的噴霧器穿行在樹林中,他們要在三四點鐘最有效的防蟲時間里,不間斷地噴灑藥物,連續(xù)作業(yè)。當災情得到緩解的時候,曹國剛卻中毒倒下了。他像一棵老樹,即使倒下了,也要綻放新綠。曹國剛又開始了新型噴霧劑的試驗,他上山試藥,連續(xù)試驗了一個星期,他又中毒了,昏迷了兩天兩夜。雖然搶救過來,卻從此患上了肺氣腫,病痛一直折磨著他。
一個人的精神,是病魔壓不倒的,就像一棵樹,年年地枯黃,又年年地放綠。在1985年,曹國剛擔任了塞罕壩第三分場場長,他自知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也就更嚴格要求自己,爭分奪秒想為自己深愛的林區(qū)多出些力,多盡些責。他是林業(yè)科班出身的高材生,深知油松作為景觀樹,有一種其他樹木無法相比的森嚴肅穆的氣象,作為頗負盛名的塞罕壩林區(qū),樹品繁茂,沒有油松將是一種遺憾。但油松抗大氣污染的能力較差,又屬深根型樹木,立地條件要求土層深厚。為了讓油松上壩,他反復試驗,又和北京林業(yè)大學的王教授一起聯(lián)合攻關(guān),但由于操勞過度,休息嚴重不足,他的病情突然惡化了,肺心病導致心臟衰竭。
曹國剛不能說話了,就將植林經(jīng)驗和心愿訴諸筆端。病榻成了他新的試驗田,他和同事們用筆傳授,和王教授用筆討論,字字傳情,筆筆蘊愛。汗水如雨,打濕紙張;油松如蓋,枝繁葉茂。他用信念支撐著自己最后的歲月,他渴望有朝一日可以為塞罕壩又添新綠。但最終他遺愿未了,死不瞑目。妻子大哭道:“你放心吧,我還讓孩子搞林,把油松引上塞罕壩!”這個七尺男兒才緩緩合上雙眼,年僅五十歲。
生命雖有長短,但生命更有深度和寬度。像曹國剛一樣的塞罕壩人,以植樹造林為使命,以護林愛山為職責,將短暫的生命拓寬、拓深。他們就像一棵棵蓊郁的青松翠柏,阻惡風,擋塵埃,庇一方厚土,蔭后世無疆。
3
塞罕壩的季節(jié)總是那樣多變,夏日一來就是酷暑,秋風一吹就是寒冬。塞罕壩人被饋贈了紅臉蛋,那顆火熱的心呀,更是紅彤彤。
我在林場見到了顧殿江師傅,這位木訥不善言談的老人,普通得就像三萬畝千層板林區(qū)中的一株落葉松。說到大家對他的贊譽——“活地圖”,他靦腆一笑:“這沒什么,大家工作都這樣干,熟能生巧吧。我因為上學少,就自己多跑多看多琢磨?!边@簡單的話語卻傳遞了厚重的道理。“人”這個字一撇一捺看似簡單,但要想寫好,卻得要沉下心來,用一生去反復練習。
像顧殿江師傅一樣,塞罕壩的林區(qū)人都在每天繁重的工作中,用心揣摩,在林業(yè)生產(chǎn)一系列活計中,練就了一身本領(lǐng)。比如在間伐時,為哪些樹砍號(做記號),是根本不用尺子來量間距的。顧殿江師傅帶出了很多敬業(yè)務實的好徒弟,其中就有當上千層板林場場長、被譽為“全國鄉(xiāng)村好青年”的于士濤。他們都能夠以一棵樹為點,將這棵樹前、后、左、右的樹木分別目測,很快就能挑選出哪些樹木在要砍伐的距離要求中。一畝山林下來,都基本能夠做到跟尺量過的一樣,一次成功,讓留下的樹木數(shù)量跟要求幾乎不差。
像顧殿江師傅一樣,塞罕壩林區(qū)人都對山林充滿了熱愛。一個林區(qū)人不愛山林,就等于一個人不愛家。他們視山林為親人,每天不去轉(zhuǎn)轉(zhuǎn),不去看看它們的生長態(tài)勢,就坐不下,睡不好。轉(zhuǎn)山看樹成了他們的一種習慣,近三萬畝的林地,山連山、嶺連嶺,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四季、天氣變化從不能止息他們的腳步。雨天泥濘不管,雪天危險不論,大風呼嘯不怕,酷熱嚴寒不懼,塞罕壩的每一個山坳,每一處溝壑,都留下了他們的汗水和足跡。顧殿江師傅的“看山經(jīng)”得到了傳承,他們也都習慣隨身揣一個小本本,每到一片林地,就認真記下這片林木的名稱、形態(tài),還有山地形狀、特色標志等等,小本本上畫滿了各種不同的標記和符號。長此以往,這些小本本就長在他們的腦子里,他們就像一部部精密的雷達搜索器,哪塊是山川,哪片是林地,哪些是溝汊和禁地,都一清二楚。
林區(qū)人一年四季都閑不下來,工作非常枯燥。春天要造林、輔高、割草,夏天要修枝、間伐、防蟲害,秋天要防寒、防火,冬天也要間伐和修枝。這些工作都要一棵一棵樹去落實,哪棵都不能忽視,這三萬畝的林海要真正清理一個遍,是個極耗體力的活,更何況冬天要頂著白毛風踏著齊腰深的雪,夏天要忍著蚊蟲的叮咬。跑山常常要起早空腹而行,帶的干糧有時中午能吃一口,有時干脆一口也吃不上,下山時餓透了,就不知道餓了,一天吃一頓飯是常有的事。要是趕上林業(yè)調(diào)查等重大工作項目,他們經(jīng)常個把月都吃住在林區(qū),白天爬山涉水,晚上加班加點,任務完不成就不能下山。他們常常跑山跑得滿身汗,口渴了一喝涼水,牙就受不了了,山里的水即便夏天也是哇涼哇涼的,很多人年歲不到,牙已經(jīng)一顆不剩了。
這些樸實的林業(yè)工人,從沒有豪言壯語,他們就在這樣平凡的崗位中,一生堅守,無怨無悔。平凡的堅持成就了偉大,崗位的堅守成就了擔當。他們用半生生根、發(fā)芽、開花,用半生結(jié)果、收獲、儲藏。
4
這是一坡坡綠色的呼喊,更是一片片生命的和諧。天、地、人,同構(gòu)了生命的儀式。野百合、虞美人、山鴿子花、金蓮花,一同繪制一本多彩的生命圖冊;百靈鳥、山喜鵲、蟈蟈和飛蟲,精心合奏一曲動聽的生命交響。
我肅然仰望:塞罕壩人的造福、奉獻,匯成松濤的詩行、林區(qū)的篇章。塞罕壩人以詩性的熱愛,表達著對生態(tài)進程的理解,對一切生命形式的贊美。
如今,當儀式感越來越陌生,我們才意識到,儀式回歸的必要。塞罕壩,正是一種莊嚴的生命儀式。塞罕壩精神,是家園的同在感,是民族的向心力。
責任編輯 張雅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