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力氣到底有多大
古代戰(zhàn)場之上,冷兵器的交戈,除去將士本身對冷兵器的使用方法,還要有強大的本身力量作為支撐,于是就有一力降十會的說法。歷史上也記載有很多大力士,他們“力大如?!?、“力舉千鈞”……那么,古人的力氣到底有多大呢?
影視作品中的秦武王舉鼎
偷梁換柱這個成語大家一定聽過,但其實這個成語最先叫做托梁換柱,意義也很簡單,就是顯示人的力氣大而已。
是什么人有這樣的本事呢?
中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紂王!
據(jù)傳說,有一次,商王帝乙在朝堂上和王子、群臣們議事。忽然聽到頭頂咔嚓一聲,大家抬頭一看,只見大殿上有一根柱子攔腰折斷,眼看著大殿就要轟然倒塌了。說是大殿,當然不及后世金鑾殿的壯麗巍峨,但無論如何,若真的坍塌,即使保得住性命,恐怕也要傷筋動骨。
大家驚慌失措,一時間不知道該去護駕還是自顧自地逃命。說時遲那時快,只見王子的席位中間忽地跳出一個人來,沖上前去抱住就要倒塌的柱子,兩臂用力,竟然硬生生地又把房梁托了起來。大家緩了緩神兒,這才看清,原來正是帝乙少子。衛(wèi)士們趕緊換上了一根新的柱子,這才讓君臣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zāi)。
從此之后,帝乙就越發(fā)喜歡這個兒子了,并且最終冊立這個兒子做了王位繼承人,也就是后來的商紂王。
如果商紂王的神力僅僅存在于充滿神異色彩的故事中,不免使人懷疑其真實性,然而一些史書之中也有相關(guān)的只言片語的記載,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說商紂王”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帝王世紀》說商紂王“倒曳九牛(把九頭牛系到一根繩子上,與商紂王一個人“拔河”,結(jié)果商紂王取得了勝利),撫梁易柱”,可見絕對是一個神勇的大力士!
孔子:單手撐起“千鈞”門栓
翹關(guān)曾是中國古代最為普及的訓練力量的活動之一。所謂“翹”,即是舉的意思,“關(guān)”則是諸侯國都城關(guān)城門用的大門栓。春秋時諸侯的國都城門一般都有四五丈寬,木頭門栓有幾百斤重。據(jù)漢朝人高誘解釋,翹關(guān)的方法是“以一手捉城門關(guān)顯而舉之”。也就是說,用一只手握住門栓的一端,然后舉起來。在使用冷兵器作戰(zhàn)的古代,個人的力量大小十分重要。古代在描寫某位武士英勇時,往往用“力大如牛”、“力舉千鈞”等等來形容。舉重是我國古人進行力量訓練的主要方法。
“翹關(guān)”,據(jù)傳最早源于孔子的老爸叔梁紇的故事?!蹲髠鳌は骞辍酚涊d,一次,叔梁紇隨晉、曹、魯?shù)戎T侯聯(lián)軍攻打逼陽國都城,逼陽守軍誘攻城的部分將士入城后欲暗置懸門,企圖圍而殲之。危急時刻,叔梁紇用手撐起近千斤重的懸門,挽救了聯(lián)軍。也許是有其父便有其子,孔子也是“翹關(guān)”的大力士?!秴问洗呵铩ど鞔蟆罚ň硎澹┰涊d,“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guān)?!?/p>
據(jù)《文選·左思》李周翰注:“ 翹關(guān)扛鼎,皆逞壯力之勁,能招門開也。”招與翹同。唐代,武則天還將“翹關(guān)”列為唐代武舉的科目之一?!缎绿茣みx舉志》云:“……武舉,蓋其起于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guān)、負重、身材之選。翹關(guān),長丈七尺,徑三寸半,凡十舉,后手持關(guān)距,出處無過一尺;負重者,負米五斛,行二十步,皆為中第,亦以鄉(xiāng)飲酒禮送兵部……”唐代武舉考試時使用的這種特制“木栓”長一丈七尺,直徑三寸半,抓舉的方法與春秋時“翹關(guān)”一樣。
很多人是在《羋月傳》中才熟知秦武王嬴蕩這個人,他在扛鼎的時候把自己給壓死了。
扛鼎即用手舉鼎,與現(xiàn)代舉重頗為近似。古人崇尚力量,從戰(zhàn)國到漢代都以扛鼎作為舉重訓練的方法,《 說文》:“ 扛,橫關(guān)對舉也,從手工聲。”“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笔窌性小拔渫跤辛脩?,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的記載?!傲Π紊劫鈿馍w世”、“長八尺余”的項羽“力能扛鼎”的傳說則見于漢代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笨梢?,項羽曾是雙手托舉青銅鼎的大力士。
那項羽的力氣又有多大呢?
俗知的項羽使用的兵器叫做霸王槍,這件兵器的重量是一百二十九斤,并且項羽用這個兵器是單手。
鼎這個東西并不像杠鈴那般著力,但一個人能隨隨便便使用百斤武器用作打斗的話,三四百斤的東西舉起來還真的用不了多大力氣。古時為將者無事時,都喜歡舉重一類,就此來看,霸王舉鼎應(yīng)為真事。
由于石質(zhì)的舉重器具可以隨地取材,并可隨意制成各種形狀,成本很低,而且易于抓舉,因此唐宋以后,舉石便替代了扛鼎,逐漸成為舉重比賽中的主要器具。在唐末筆記小說中,即有對當時大力士舉起各種舉重器具的描繪。據(jù)《歙州圖經(jīng)》記載,績溪縣太微村有個叫汪節(jié)的人,到長安城東渭橋邊同別人打賭。他把一個重達千斤的石獅子“投之丈余”,十幾個人抬不回來,只好又請他“提而置之故地”?!队放_記》也曾記載,一個大力士名叫博通,能雙手各托起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滿了酒菜:上下臺階來往數(shù)次,桌子上的酒菜“略無傾瀉”。
在成書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以前的《武林舊事》中,作者周密在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的風俗風貌時,就有一段關(guān)于舉重的描寫:南宋臨安城有舉重表演的藝人——天武張(舉石球)、花馬兒(掇石墩)、王彥生、陸壽。也就是說,舉石球、掇石墩都是當時的石質(zhì)舉重器具。
景陽岡的打虎英雄武松,更堪稱舉石大力士。在《水滸傳》第二十八回中,這樣描繪了武松舉石:“把石墩略一搖,大笑道:‘小人真?zhèn)€嬌惰了,那里拔得動。’施恩道:‘三五百斤的石頭,如何輕視得它?!渌杀惆焉习虢匾律衙撓聛恚┰谘?,把那個石墩只一抱,輕輕地抱將起來,雙手把石墩只一撇,撲地打下地里一尺來深……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將起來,往空一擲,擲起去離地一丈來高。武松用雙手只一接,接來輕輕地放在原舊安處?!毙≌f中對武松在安平寨舉石的描寫,既展現(xiàn)了宋代舉石的方法,又反映了宋代舉石運動的普及。盡管石墩足有三五百斤,但大力士武松將石墩一提、一扔、一擲、一接,其舉石過程仿佛歷歷在目,直到今天,我國民間的舉石鎖活動還保留著這幾個最基本的動作。
典韋,三國時期曹魏猛將。在《三國演義》中,典韋擅使兩枝鐵戟,重八十斤。曾經(jīng)為朋友報仇殺人,提著仇人首級經(jīng)過鬧市,數(shù)百人不敢近。因驅(qū)猛虎過澗,被奉命尋找人才的夏侯惇認為是奇才,推薦給曹操,由于可在大風中單手穩(wěn)旗,被曹操稱為“古之惡來”。
曹操討呂布于濮陽時,典韋奮力勇戰(zhàn),為曹操所異,又因其人忠誠謹重,自此引典韋為近侍,遷為都尉,置之于左右。后曹操于宛城時,張繡先降而復(fù)反,急迫曹操本營;典韋守著大門,殊死惡斗,殺敵甚眾,最終因敵人太多而戰(zhàn)死。
(人民網(wǎng)2017.5.10、《北京晚報》20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