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 婧
(亳州市利辛縣婦幼保健院,安徽 亳州 236700)
對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探析
汝 婧
(亳州市利辛縣婦幼保健院,安徽 亳州 236700)
目的:探討對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35例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這35例患者分為保守治療組(15例)和手術治療組(20例)。對保守治療組患者進行保守治療,對手術治療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者病情的治愈率和復發(fā)率。結果:手術治療組患者病情的治愈率明顯高于保守治療組患者,其病情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保守治療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預防其病情復發(fā)。此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手術治療;治愈率;復發(fā)率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細胞種植在子宮內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種婦科疾病。正常情況下,女性的子宮內膜應覆蓋于子宮體腔面,但部分接受剖宮產(chǎn)手術后的女性其子宮內膜會在腹壁的切口處生長,從而導致其罹患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性交痛、下腹墜脹、月經(jīng)紊亂、痛經(jīng)等。該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可造成不孕[1]。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方法主要有保守療法和手術療法。為了探討對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筆者對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35例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研究?,F(xiàn)將研究方法和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0年1月~2015年1月期間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35例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臨床上規(guī)定的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相關的檢查得到確診。2)有不同程度的性交痛、下腹墜脹、月經(jīng)紊亂、痛經(jīng)等臨床癥狀。3)在腹壁的切口處可觸及明顯的包塊。4)自愿參與此項研究。其排除標準是:1)患有婦科惡性腫瘤。2)患有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疾病。3)存在凝血功能異常。4)臨床資料缺失[2]。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這35例患者分為保守治療組(15例)和手術治療組(20例)。保守治療組患者的最小年齡為22歲,最大年齡為41歲,平均年齡為(31.6±4.9)歲,其病程為1~7年,平均病程為(3.6±1.3)年。其中,有腹壁橫切口患者12例,腹壁縱切口患者3例。其中,子宮內膜生長于腹壁皮下的患者有4例,侵及筋膜層的患者有7例,侵及肌層的患者有2例,侵及腹膜的患者有1例。手術治療組患者的最小年齡為23歲,最大年齡為39歲,平均年齡為(31.4±5.2)歲,其病程為1~8年,平均病程為(3.2±1.4)年。其中,有腹壁橫切口患者16例,腹壁縱切口患者4例。其中,子宮內膜生長于腹壁皮下的患者有6例,侵及筋膜層的患者有9例,侵及肌層的患者有4例,侵及腹膜的患者有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對保守治療組患者進行保守治療,具體的方法是:用孕三烯酮對患者進行治療。孕三烯酮的用法為:在月經(jīng)期的第1d服用2.5mg,3~5d后再服用2.5mg。以后每周服用2次,每次服用2.5mg,連續(xù)用藥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6~8個療程。2)對手術治療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在患者月經(jīng)干凈后的3~5天內對其進行手術。術前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備皮,并對其陰道進行灌洗消毒。在手術前1天的下午讓患者口服磷酸鈉鹽口服溶液,術前8h讓其禁食,術前4h讓其禁飲,并于術前30min為其肌注0.1g的苯巴比妥和0.5mg的阿托品。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和全身麻醉。在距離患者原剖宮產(chǎn)切口的1cm處做一個切口,切開其皮膚及皮下組織,充分暴露其子宮。對患者的子宮進行探查,明確其附件是否發(fā)生病變。先剔除患者宮腔內的瘢痕組織,充分暴露其病灶。之后用電刀將患者的病灶及其周圍0.5~1cm的正常組織一并切除,將切除的組織馬上送往病理科進行病理檢查。若患者的病灶較大或位置較深,應擴大切除的范圍。對于存在卵巢囊腫的患者,應采用囊腫剝脫術對其進行治療。最后沖洗患者的盆腔和腹腔,為其放置引流管,縫合其手術切口,術后對其進行預防感染治療[3]。
1)治療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病情的治愈率。治愈:患者宮腔內的腫塊徹底消失,其性交痛、下腹墜脹、月經(jīng)紊亂、痛經(jīng)等臨床癥狀完全緩解。治愈率=治愈的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對兩組患者進行12個月的隨訪,記錄其病情的復發(fā)情況。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手術治療組患者病情的治愈率與復發(fā)率分別為100%和0%,保守治療組患者病情的治愈率與復發(fā)率分別為60%和26.67%。手術治療組患者病情的治愈率明顯高于保守治療組患者,其病情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保守治療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病情的治愈率及病情復發(fā)率的比較
剖宮產(chǎn)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對于其發(fā)病原因,目前臨床上有多種學說,如體腔上皮化生學說、子宮內膜種植學說、淋巴及靜脈播散學說等。除上述學說外,該病的發(fā)生還與炎癥刺激、遺傳及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等有關[4]。目前,大部分學者較為認可子宮內膜種植學說,認為臨床上在對患者進行剖宮產(chǎn)時,將其宮腔內的血液帶入腹壁的切口處,而其宮腔內的血液含有一定量脫落的子宮內膜細胞或組織,這些組織在其切口處不斷地增殖、粘附及分化,最終就會導致其罹患剖宮產(chǎn)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5]。該病患者的腹壁切口處均存在明顯的包塊,且包塊會不斷增大,并伴有明顯的疼痛感[6]。目前,臨床上常用雌激素類藥物(如孕三烯酮)對該病患者進行保守治療,但效果欠佳,且其病情易反復發(fā)作[7]。近年來,臨床上對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手術治療組患者的治愈率明顯高于保守治療組患者,其病情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保守治療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預防其病情復發(fā)。此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龐雁.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32):53-54.
[2]董國玲.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治療觀察[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5,35(7):116-117.
[3]穆娜.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36):51-52.
[4]黃德瓊.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治療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9):191.
[5]康美霞,游麗雅.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觀察及治療[J].河北醫(yī)學,2011,17(3):326-328.
[6]史廷娥.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研究[J].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41(4):20-21.
[7]吳秀貞.剖宮產(chǎn)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觀察及治療[J].當代醫(yī)學,2014,20(1):92-93.
R711.71
B
2095-7629-(2017)6-0079-02
汝婧,女,漢族,1983年出生,本科學歷,主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