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應(yīng)“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作者將自己的經(jīng)歷、感受訴諸文字,成為可供閱讀的篇章,即是寫作。學生學習寫作,不僅是一項學習任務(wù),更是表達自我、與人交流的方式。小學生初學寫作,如同在空白畫紙上的起筆,教師對學生“存真言,訴真情”的引導就顯得非常必要。
一、 保護學生天性,鼓勵真實表達
習作要去假存真,就必須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減少不必要的限制,說他們想說的話,用他們愿意的方式表達。
一次習作課上,一篇《我的媽媽》的習作中的一句話引起了老師的注意,文中寫道:“她的眼睛與別人不一樣,媽媽的眼睛特別小,她一笑,在媽媽的臉上就找不到眼睛了。”老師將這句話用紅筆圈了出來,并且在班上表揚道:“某某同學這一句寫得好,觀察得很認真,寫得很真實,寫出了媽媽眼睛的與眾不同,全班同學都應(yīng)該向他學習。”這樣的正面引導和鼓勵,對同學們很有觸動,他們也開始留意去觀察生活,觀察身邊的人和物。
學生用獨特的眼光寫出生動真實的語言,需要老師的鼓勵和贊賞。一位同學在習作里這樣寫道:“我們教學樓后面那一角很少有人眷顧,除了有上級領(lǐng)導來檢查,才有勞動的同學和值日老師的身影,老師的檢查也只是探探頭罷了。這一角成了瓜皮、紙屑、空瓶、塑料袋的戰(zhàn)場,五顏六色,橫七豎八,蒼蠅蚊子到處飛舞,不堪入目……”學生在習作中寫出了真實的校園、真實的感受,視角與我們常規(guī)認識下以“美”為主的想法不同,但這卻是校園的真實存在。老師表揚了這個同學,并帶著同學們?nèi)⒂^這個被大家忽視的角落,共同想辦法解決存在的環(huán)境問題。學生習作中的真實,如同一面脆弱的鏡子,不要輕易打破。教師要帶著學生在真實表達的路上走得遠一些,走得再遠一些。
二、 設(shè)計情境活動,融入情感體驗
真實習作,應(yīng)該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chǔ)。學生寫自己看到的藍天白云,寫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游戲過程,有參與,有體驗,才會有真實的寫作。教師在習作教學中,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設(shè)計過于高遠的題目;也不能無視學生的年齡特點,拔高學生對習作主題的要求。教師應(yīng)多讓學生“我手寫我心”,表達真實感受,讓學生寫出心聲。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既有的體驗中加以選擇,讓學生寫出感受,也可以設(shè)計活動,讓學生參與體驗,共同交流,寫出經(jīng)歷和收獲。這些生動鮮活的體驗過程,也會讓學生在習作中寫出生動又有活力的語言。
學校運動會即將舉行,班里的學生滿心熱情,踴躍報名。除了參賽的同學,我還安排其他同學參與后勤、防護、拉拉隊、新聞報道、信息傳遞等任務(wù),讓全班同學都能參與到運動會的活動中?;顒咏Y(jié)束后,同學們寫了自己的感言:
“看著橫在面前高高的竹竿,我心里都開始后悔報名參加跳高了。幾個三年級的同學都跳過去了,我更加緊張,心里想,我這個四年級的萬一跳不過去,還不如三年級學生,不就丟人了?”
“比賽前,老師特意安排我負責孟菡的安全,如果她跑不動時讓我攙著她。發(fā)令旗一揮,她可收不住腳了。小小的個子,步子邁得可不小,一圈沒結(jié)束,她已經(jīng)遙遙領(lǐng)先。跟在她后面的幾個高年級女生都累得漲紅了臉,她卻像剛抬腳跑似的,活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兔子!”
習作的內(nèi)容是學生親自參與體驗過的,描寫的人物、事件、心理,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體驗經(jīng)歷,引導他們敘述體驗過程,習作就有內(nèi)容可寫,有真話可講,有真情吐露。這種體驗可以是學生課外的體驗,也可以是課堂上教者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
三、 開展觀察訓練,學會有意注意
觀察能力是學生在習作中必須掌握的,只有通過對生活、對周圍的人、事、物的細心觀察,學生在習作中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真實。習作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訓練不可缺少,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讓學生對觀察產(chǎn)生興趣。好奇心是學生觀察事物的原動力。教師要在觀察方法上多加指導,讓學生明白“看”與“觀察”的區(qū)別,學會多角度觀察。從初學寫作開始,教師可以安排觀察日記或周記的活動,及時講評和肯定,鼓勵學生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有了這些觀察能力的訓練,習作素材就有源有本,學生也不需要絞盡腦汁,胡編亂造自己不熟悉的內(nèi)容了。
四、 淡化技巧指導,化被動為主動
習作教學中,不應(yīng)過分強調(diào)寫作的技巧,而應(yīng)讓學生發(fā)出自己的真實聲音,有條理地敘述見聞、感受。不刻意追求習作中文字技巧的表達效果,因為真摯情感和生活化的描述才是學生習作中應(yīng)當表現(xiàn)的東西。不加雕琢,不求技巧,給學生充分的表達自由。不用過多成人的眼光和寫作手法干涉學生的寫作視角和表達方式,呈現(xiàn)更多學生眼中的真實。
老師、家長都要盡可能少地干預(yù)孩子的思想空間,給孩子留下一塊能自由表達的土壤。至于語法和用詞等方面的不足,孩子會在今后的語文學習和閱讀中得到自我修正。一味地幫助他們修改,孩子看到的是大人留下的滿眼增刪和替換的符號,看到自己的習作中有如此多的不足,哪個孩子能沒有挫敗感呢?恰當?shù)牟唤逃袝r是另一種高明的教法。
五、 廣開閱讀渠道,豐富間接體驗
學生習作素材儲備除了來源于生活中的觀察,廣泛的閱讀也是間接獲取材料的有效方式。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課外閱讀的積累可以彌補學生生活體驗匱乏的不足。教師應(yīng)該采取多種方式鼓勵學生閱讀。每學期指定閱讀一定量的必讀篇目,同時給出選讀書目表,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舉辦讀書推薦會、讀書筆記展評和閱讀故事會等活動,讓讀書成為自主性活動,既照顧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實現(xiàn)了閱讀量的有效積累。天長日久,持之以恒,學生的眼界不斷開闊,認識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底蘊也會越積越厚。
并非每個學生都對閱讀感興趣,教師則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梢砸龑W生做讀書筆記,讀了幾頁書后,收集摘錄好詞好句,詞句不一定要多,即使只有一個也行。但這個詞句應(yīng)該是學生經(jīng)過比較和思考,認為最值得向全班同學推薦的詞句。寫下自己閱讀后的點滴收獲或想法,內(nèi)容不限定多少字,只要是針對閱讀的內(nèi)容寫下的真實想法就行。這種方法對全班同學都適用,無論是閱讀速度慢一些的,還是閱讀快的都能接受這樣的要求。學生每天有一點點收獲,漸進積累,集腋成裘。可以想象,在這樣以鼓勵和交流為主的讀書體驗活動指導下,學生的閱讀收獲是扎實的。古人的“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了厚積才能薄發(fā),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法。
(作者單位:淮安市五里鎮(zhèn)九年制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