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瑜娜
摘 要:林黛玉作為《紅樓夢》中有名的“哭美人”,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各種哭態(tài),但未留意過其哭泣的內(nèi)在原因。本文所解決的是林黛玉哭泣與其“情情”的特質(zhì)是否存在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問題,依據(jù)有關(guān)哭泣與情感的理論,本文認為林黛玉的哭泣正是其“情情”的體現(xiàn),在為寶玉而哭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而曹雪芹在塑造這樣一位于哭泣之中表現(xiàn)情感的女子時,他主要是以男性視角為立足點。這樣一來,林黛玉成了男性視角下多淚、多情最佳詮釋人,同時,在她身上也體現(xiàn)了男性視角下對情感發(fā)泄途徑的限制。
關(guān)鍵詞:《紅樓夢》 林黛玉 哭泣 “情情” 男性視角
關(guān)于哭泣,《淮南子·齊俗訓》中認為,人喜怒哀樂的情緒都是因心有所感,而后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哭泣也不例外??奁穆曇魪目谥邪l(fā)出,眼淚從眼中流出,這些皆是有感于心中某種情感,而在外部有所表現(xiàn)。因此本文認為林黛玉作為曹雪芹筆下的愛哭之人,其哭泣也是因其內(nèi)心情感所致。從脂評所透露出來的信息可知,曹雪芹給黛玉的評語是“情情”。故本文認為黛玉的哭泣和她“情情”之間存在某種聯(lián)系,以下敘述將進行相關(guān)方面的探賾索隱。
一、對《紅樓夢》中黛玉之“哭”的界定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哭”解釋為:“哭,哀聲也。從,獄省聲?!眥1}《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哭”的界定是:“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動而流淚,有時還發(fā)出聲音?!眥2}由此可以看出,許慎認為哀聲是哭的必要條件;《現(xiàn)代漢語詞典》則認為流淚是哭的必要條件。
統(tǒng)觀《紅樓夢》中的黛玉之哭,本文發(fā)現(xiàn)黛玉雖有時會伴以哀聲,但更多的是無聲流淚。故本文以《現(xiàn)代漢語詞典》作為依據(jù),認為“紅了眼眶”沒有明確說明有眼淚流出,因此黛玉“紅了眼眶”之類不在本文論述范圍之內(nèi)。另外在第82回中,林黛玉在夢中哭泣,由于原文中有“黛玉拼命放聲大哭。只聽見紫鵑叫道:‘姑娘,姑娘!怎么魘住了?快醒醒,脫了衣服睡罷”{3}之語,可以得知,黛玉此哭于現(xiàn)實中有發(fā)出聲音,且有在現(xiàn)實中流淚的行為,以致將枕頭濕透。故本文把此納入敘述范圍之中。在此基礎上,本文對《紅樓夢》中與黛玉哭有關(guān)的情節(jié)進行整理、歸納后發(fā)現(xiàn),林黛玉大致哭了46次,分散于26個回目之中。
《禮記·檀弓》:“哭有二道,有愛而哭之,有畏而哭之?!睙o論是愛還是畏,哭都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黛玉之哭亦是如此。而如果從黛玉哭泣的對象來看,大致可以將其46次哭泣分為“為己而哭”和“為他人而哭”兩大類。所謂“為己而哭”,即因外在的物、事、景的觸發(fā)而有感于自己的身世、命運,為自己的身世、命運不能自主,深感無奈而哭。所謂“為他人而哭”,即因外在的事情使得自己有情感上的波動,或惱、或悲、或激動等而哭。具體見下表:
因為黛玉有時哭的原因比較雜糅,從對象上來分,有時既有哭自己的成分,又有哭他人的成分,本文為了能更客觀地看待黛玉之哭,因此表格中所列的回目有些重復。從次數(shù)方面來看,林黛玉為賈寶玉哭的次數(shù)是最多的,其次是為自己而哭,本文主要論述“為寶玉而哭”這一部分。
林黛玉愛哭,自然有出于作品“還淚之說”之因,但《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有云:“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涕泣出焉?!眥4}由此可見,心中情之所感是哭泣之由。無獨有偶,劉鶚《老殘游記·自敘》中有言:“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倍主煊襁@樣一個詩意的人,其情感更是豐富,對寶玉用情尤甚,可以說是“我為你持戒,我為你吃齋。我為你百行百計不舒懷,我為你淚眼愁眉難解。無人處,自疑猜,生怕那慧性靈心偷改”{5},在林黛玉為寶玉哭泣之中流露的正是自己對寶玉的那份情。
二、黛玉“情情”的表現(xiàn)
所謂“情情”,首先出自脂評“后觀情榜評曰:‘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眥6};其次對“情情”,一般理解為前一個“情”用作動詞,后一個“情”則是借代,即鐘情于對自己有情之人。本文認為,這里的“有情”可以進一步擴大,“有情”并不一定是說有感情,有可能是尊重和理解,因此,“情情”可以進一步理解為誰尊重“我”,理解“我”,“我”就鐘情于誰。統(tǒng)觀《紅樓夢》,最尊重黛玉,最理解黛玉的,莫過于賈寶玉了。而劉鶚在《老殘游記·自敘》中對哭泣又有這樣的說法:“嬰兒墮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環(huán)繞,其哭也號啕。然則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終也?!笨梢娙松部奁?,死亦哭泣。出生時的呱呱而泣是本能,而隨著漸漸長大,哭泣就逐漸和情感相關(guān)聯(lián)了。而哭泣越多,感情就越是深厚。因此林黛玉在為寶玉而哭的眼淚中也包含了自己對寶玉的衷情。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對其進行分析。
(一)“怨”之情 所謂“怨”,即不滿意,埋怨。主要體現(xiàn)在第5、17、20、26、27、29、45回。例如第17回中,林黛玉見寶玉身上所佩之物一件不存,以為寶玉把自己給他所做的荷包讓小廝拿了去,于是賭氣把寶玉囑咐她做的香袋給剪了。誰知寶玉從衣服里面拿出黛玉給他做的那個荷包,擲于黛玉懷中,留下一句“你也不用剪,我知你是懶怠給我東西。我連這荷包奉還如何”{7}。于是林黛玉“越發(fā)氣得哭了”{8}。由此可見,寶玉其實是很珍重林黛玉給他做的東西的,因怕別人拿去,于是放在衣服里面,可是口中說出的話偏偏又是這樣不體貼人。加上黛玉又是個多心的人,自然會哭,這實是“怨”之淚,流露出來的自然是“怨”之情。
黛玉埋怨寶玉自小與她一起長大,卻不能體貼她的心意,不懂她的心。再如第20回中,林黛玉見寶玉與寶釵一起玩,心中已有不滿,于是二人難免有口舌之爭,可黛玉沒想到,寶玉竟能撂下自己不管,被寶釵拉走,于是“越發(fā)抽抽噎噎的哭個不住”{9}。其實寶玉被寶釵拉走實是礙于情面,心中仍是記掛黛玉,所以不到兩盞茶時間仍舊回來了??蛇@一行為在黛玉看來,明顯就是妹妹不及姐姐重要,一見了姐姐就把妹妹放在一邊,自己素日所用之情他卻體貼不到。
第29回中,黛玉怕大熱天寶玉在家悶出個好歹,于是拿話壓他去看戲,誰知寶玉本就因昨日張道士提親之言心中不太好受,又見林黛玉這樣說,以為林黛玉在拿話奚落堵噎他,登時就把玉給砸了。林黛玉見他砸了號稱“命根子”的玉,“早已哭了起來”{10},又聽到襲人勸解寶玉的話,句句說到了自己心里,于是“越發(fā)傷心大哭起來”{11}。
要知道執(zhí)著追求某一事物與可能的悲劇性是緊密相關(guān)的,且這種追求越是強烈,追求者就越容易在最初的階段受到打擊,而打擊所造成的負面情緒需要及時排遣,這樣才有可能使得這種追求得以繼續(xù)。而林黛玉在寶黛試探心意的初期所受到的打擊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怨”之淚,她的負面情緒亦隨著哭泣慢慢消失??梢娍奁前l(fā)泄情感的直接途徑。
(二)“感”之情 所謂“感”,即有感于寶玉的一番言語或感懷于二人的感情。以第16、28、30、32、64、87回為代表。
第16回中,黛玉因父親去世,回鄉(xiāng)扶靈,好長時間才回到賈府。寶黛二人久別重逢之時,內(nèi)心卻是悲喜相雜,于是大哭一場。
第28回中,寶玉再三申明,自己和黛玉從小親密無間,一起長大,其中深情自是寶釵所不能比,自己若有做得不對,任黛玉打也好,罵也罷,只是不要不理他,黛玉一旦不理他,他就失魂落魄,不知怎樣才好。
第32回中,寶玉在湘云、襲人面前,公然一片私心贊揚黛玉不是講“祿蠹”“經(jīng)濟”之流,親熱厚密,自是不避嫌疑。其一番言語讓黛玉心內(nèi)悲、喜、驚、嘆交加。而隨后寶玉面見黛玉后說的那句“你皆因多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寬慰些,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12}之懇切,不禁讓黛玉為之落淚。另外第32回的這一番肺腑之言可以說是將黛玉心中對寶玉的疑心去了大半,統(tǒng)觀全書,此回之后,兩個人就沒有發(fā)生過與之前類似的矛盾。
第64回中,寶玉一番寬慰勸解黛玉之言,雖最后因有造次之嫌沒有把話說下去,但黛玉心中自然是有所感的,知道他是為了自己好,又不免哭泣一番。而在第87回中,黛玉因看到從前的香囊、扇袋和被剪的穗子,不禁想起了從前與寶玉賭氣、紛爭的事情來,不免兩眼淚珠漣漣。
總之,在“感”之淚中,寶玉不斷表明自己的心跡,二人的心意在眼淚中不斷證實,二人的心也靠得越來越近。這樣炙熱的感情,對于作為名門閨秀,又長于賈府這個大家庭的黛玉來說,一時之間是沒法承受的,她需要將這種情感發(fā)泄出來,可是除了哭,她沒有辦法在實際生活中對這份感情做出回應。因此她的哭泣是基于情感的,是受到了情感的誘導,這種情感無法抑制,于是只好哭泣。
(三)“惜”之情 所謂“惜”,即疼惜、憐惜、愛惜。寶玉雖然是“情不情”,不論是有情之物,還是無情之物,他都自有一段癡情去體貼,但是對于自己,他卻是毫不上心。淘了胭脂,偏生要帶出樣子來,教人有跡可循,有把柄可抓;在外面下雨了,先想到的卻是在地上不斷用簪子畫“薔”字的齡官,一心想著讓她避雨;與人說話之間,和玉釧兒接碗,不留神,自己燙了手,先關(guān)心的卻是玉釧兒;怕和尚等人的氣味熏著尤二姐和尤三姐,情愿用自己的身軀做隔離。凡此種種,然他自己雖然不關(guān)心自己,但黛玉可對他疼惜得很。以第3、34、57、58、82回為代表。
第3回中,寶玉因見黛玉也沒有玉,登時發(fā)起癡,把玉給砸了,弄得黛玉擔心把他那塊玉給砸壞了,硬是在晚間因此而流淚。
第34回中,寶玉挨了打,自己并沒有什么所謂,也從不追究什么原因,也不好好反省。倒是黛玉把一雙眼睛哭得如桃子一般,淚光滿面,還不忘對寶玉說上一句“你從此可都改了罷”{13}??梢娏主煊衤犅剬氂癜ご?,她是又擔心,又疼惜,不知為此流了多少眼淚。
第57回中,聽聞寶玉因紫鵑的一句玩笑話,落了些許病癥,變成這么般兒個情形,自己不免要為此多哭幾場。在第58回中,見寶玉比先年瘦了,又不免流淚。寶玉尚在人世便如此疼惜,何況在第82回夢見寶玉要給她看自己的心,誰知寶玉掏了半天沒有掏著心,于是眼睛一翻,就此倒地。黛玉見此情景,自然是拼命放聲大哭。
正如《哭泣的文化人類學》一文中認為哭泣意味著人的情感處于極限狀態(tài)那樣,林黛玉的哭泣亦是意味著對寶玉的憐惜之情亦處于極限狀態(tài),由于受到時代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種種限制,以致非哭泣不能表達。
(四)“苦”之情
所謂“苦”,即黛玉為寶黛愛情所受的苦楚。主要以第89回為代表。第89回中,林黛玉無意中偷聽了紫鵑、雪雁二人的談話,知道寶玉的親事已定,只是所定之人不是自己。于是立意自戕,一心只想求死,這樣就可以眼不見心不煩了。只是她心里對寶玉的感情又何曾有過放下,一方面愛得癡而又深,而另一方面這一腔苦楚又沒有地方可訴,只能是“對著鏡子,只管呆呆的自看??戳艘粫?,那淚珠兒斷斷連連,早已濕透羅帕”{14},只能是借寫經(jīng)聊以打發(fā)光陰,耗費自己精力,面對寶玉時“雖有萬語千言,自知年紀已大,又不便似小時可以柔情挑逗,所以滿腔心事,只是說不出來”{15}。法國詩人繆塞《納穆娜》中有言:“把一滴淚變成一粒珍珠,這就是人世間詩人的癡情?!眥16}林黛玉作為海棠詩社中的翹楚,其內(nèi)心敏感細膩自是不必多說。因為其內(nèi)心太過敏感細膩,故她感受到的情感較常人要高出很多,對寶玉的情感亦如是。這樣強烈的情感,放在小時候還能對著寶玉玩鬧一番,可隨著年齡漸長,所謂“男女之間有大防”,玩鬧已經(jīng)不便作為自己情感宣泄的一種方式。可自己的情感是如此激蕩,以致自己無法抑制。可以說哭泣在某種程度上是林黛玉自制力的一種失控,因此哭泣在林黛玉身上就有了對這樣一種情感狀態(tài)適當處理和予以解決的功能。
這四種情感可以說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寶黛二人一處長大,自然更為熟慣,正是“既熟慣,便更覺親密;既親密,便不免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17},于是“怨”之淚就成了家常便飯。而在“怨”的過程中,寶玉于勸慰之中漸漸表明心跡,于是“感”之淚也就隨之落下。既已心意相通,當意中人受到傷害,卻又不能代他受之,自然會疼惜不已,除了落淚又能如何。而二人一路走來,最終所定之人不是自己時,其中苦楚又該如何遣之?唯有眼淚知道罷了。由此可見,這四種情感層層遞進,從多方面體現(xiàn)了黛玉對寶玉的感情。情借助哭泣而展開,哭泣中有情,哭泣中含情,這也就可以說明哭泣除了是人情感外泄的一種方式,還有深沉的情感包容性。所謂“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然則情之所鐘,正在我輩”{18},以上的哭泣皆是林黛玉生命中對寶玉那種深厚情感的迸發(fā)。
三、從男性視角解析林黛玉的“情情”
作為一名男性作者,曹雪芹在創(chuàng)作《紅樓夢》時,只能用既定的男性話語來進行敘述,盡管他很想為女性說話,但他不可能用一種女性語言來講述。正所謂“所有男人寫女人的書都應加以懷疑,因為男人的身份如在訴訟案中,是法官又是訴訟人”{19},因為語言作為文化的代表,是一種權(quán)力的象征?!都t樓夢》中雖然有借寶玉之口宣揚對女性的尊重,但《紅樓夢》所使用的男性語言自然會流露出男性意識。因此有研究者指出《紅樓夢》中出現(xiàn)的女性其實都是經(jīng)過男性改造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她們是男性想象的產(chǎn)物。如李之鼎《〈紅樓夢〉:男性想象力支配的女性世界》,張媛《男性歷劫和女性閹割的雙重主題——試闡紅樓夢男性寫作視角》《對紅樓夢男性話語的解構(gòu)》等文章都認為《紅樓夢》的焦點雖然都是女性,但其視角立足點都是男性。本文認為,曹雪芹借這樣一位“情情”的女子,闡述了男性意識下對嬌弱、多愁善感的審美追求,也體現(xiàn)了男性意識下對情感發(fā)泄途徑的限制。
(一)男性視角下對多淚、多情的審美追求
從明清的文學格局來看,明清時代的男性文人似乎特別喜歡追求和塑造具有纖弱之美的女性。首先曹雪芹所處的時代是專制社會末日的輝煌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成就雖然諸體皆備,并且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就這其中的氣象而言,卻是日趨內(nèi)化、精致、小巧,沒有了盛唐時期的那種大氣恢宏的格局。正如相關(guān)研究者所說,這一時期文人創(chuàng)作所呈現(xiàn)出來的是退縮、內(nèi)省之狀。納蘭性德的《飲水詞》、沈復的《浮生六記》、李漁的《閑情偶寄》以及袁枚的詩文等,其中自然有高妙之處,但其總體呈現(xiàn)出來的則是精致、纖弱的藝術(shù)風貌。于是在這樣的文學格局之下,在男性文人的文學作品中涌現(xiàn)出來的大多是一些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女性,這樣的女性所體現(xiàn)出來的纖弱美,才能和這一特定時期的文學格局相契合。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正是這類多愁善感女性的典型。可以說,林黛玉這類多淚、多愁、多情的女性形象實為這一特定時代文學格局的產(chǎn)物。
再則,從清代的男性文人對女性審美來看,最能夠直觀體現(xiàn)這一審美的莫過于清代文人的仕女圖。據(jù)相關(guān)研究資料顯示,清朝仕女畫中的仕女形象均為櫻唇、長頸、削肩、柳腰,嬌小纖弱,很有閨中女子的氣質(zhì),且仕女圖中她們所表露出的情感也多為惆悵、憂郁。要知道“人類的美術(shù)史是一部男性的視覺經(jīng)驗史……女性始終是男性審美意識中的欣賞對象或藝術(shù)對象”{20},在男性話語權(quán)占據(jù)絕對地位的社會,各種藝術(sh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所反映的并不是真實社會中的女性形象,而是男性意識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男性對女性的要求。這也就不難理解清代男性文人的文學作品中為什么會涌現(xiàn)出一大批身體嬌弱又多愁善感的女性了,這與清代男性文人對女性審美是一脈相承的。這種畸形、病態(tài)的美,如魯迅所說“健全而合理的好社會中人,也將不能懂得”{21},就好比今天的人無法理解古代女人的纏腳和男人的留辮為什么會被當時人視為“美”一樣,越到后來就越不能欣賞這種畸形、病態(tài)美。如研究資料所說“這種以病為美是過去時代心理的反映,要從大的歷史條件下去理解”{22}。確實在這種女性的審美背后,有著相當深刻的時代烙印。清代嚴酷的政策,使得作為男性的臣子在皇帝面前,比任何一個朝代要更加小心謹慎,更加卑微。雖然在皇帝面前,他們無法主宰自己,但在女性面前,他們可以完全表現(xiàn)自我?!芭耸悄腥擞靡源_定自己存在的參照物,是一種補償性事物”{23},而清瘦、多愁、多淚的女性正好可以使他們的自我價值得到完全的體現(xiàn),從而使他們獲得滿足的快感。加之《紅樓夢》作為一部有自傳性質(zhì)的書,賈寶玉作為書中的男主人公自然就是作者的化身。而統(tǒng)觀《紅樓夢》,本文發(fā)現(xiàn),寶玉雖然憐愛、疼惜女孩子,有一種保護女孩子的欲望,但仔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賈寶玉所愛護的女性基本上是嬌弱的女性,諸如林黛玉,而王熙鳳作為書中的女強人,絲毫不見賈寶玉對她心存愛護。因此本文認為,曹雪芹塑造這樣一位多愁善感的“多病西施”{24},除了是作者那個時代對女性審美的最好詮釋,也是曹雪芹作為男性,其自我價值得到實現(xiàn)的載體。
(二)男性視角下對情感發(fā)泄途徑的限制
黛玉是一位體弱多病的書宦小姐。在家庭方面,她父母雙亡,又是獨出,林家又沒有什么權(quán)勢,不是賈府的正經(jīng)主子,“原是無依無靠投奔了來的”,甚至將來還要靠“賈府多費得一副嫁妝”{25};在經(jīng)濟方面,林家雖是世代書宦之家,但經(jīng)濟實力方面完全不能和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相抗衡,比不得他們有房有地。這就大大限制了林黛玉情感宣泄的途徑,并且進一步削弱了情感宣泄的行動力。例如同樣是面對寶玉挨打的事件,薛寶釵就能依托自己的原生家庭,給寶玉送來丸藥,可是林黛玉能給予的只有一雙哭腫的雙眼;再如襲人見到寶玉身上不大好了,能夠更為用心服侍,但黛玉只能是暗中偷偷抹淚。有意思的是,這種家庭環(huán)境的設置在《紅樓夢》中絕不會發(fā)生在男性身上。落敗如賈蕓,至少有母親與他相依為命;遺腹子如賈珠,乃是賈府的正經(jīng)主子;地位低下如狗兒,可他妻兒雙全。曹雪芹為林黛玉設置了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使得她處境更弱,情感更為敏感,對情感宣泄做出積極行動的可能性更是幾乎為零,所以她情感宣泄的途徑極為單一,只能是哭。
另外,從大的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境來看,如研究者所說:“中國長期歷史發(fā)展形成的倫理觀念與民族審美情趣,特別是義務本位的觀念把人限定在各個本位之內(nèi),在特定的規(guī)矩和范圍內(nèi)盡自己的義務,不準有任何逾越,個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只有服從倫理原則,與自然和社會相統(tǒng)一才是美的?!眥26}當然,當時的社會與家庭輿論對女性情感發(fā)泄的行動性和積極性的要求要比對男性的要求低得多。女子被限制于可以天天哭天抹淚,感情來感情去;而男性情感發(fā)泄顯然可以比哭泣更具有行動性。曹雪芹作為一名男性文人,他很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并且對這一點是認同的。所以《紅樓夢》中的男性發(fā)起脾氣來都跟著了火似的,動不動就把自己的兒子打一頓;女性再怎么發(fā)脾氣,跟男性相比就好比是水一樣。因此在塑造女主人公黛玉“情情”的過程中,他絕不會讓她的情感發(fā)泄突破個體和社會的統(tǒng)一,而是如相關(guān)研究者所說的,力求從這統(tǒng)一中尋找美,并把這美同倫理道德的美聯(lián)結(jié)起來。并且曹雪芹為了強調(diào)這種審美理想和審美觀念,在塑造林黛玉“情情”的過程中,往往較多地突出與倫理道德相聯(lián)系的性格特征——嬌弱、多淚、多情。于是,在曹雪芹筆下,即使林黛玉作為一名有超出一般男子百倍才思的女性,最后都會回歸禮教所安排的性別位置。如相關(guān)研究者所說,作為一名傳統(tǒng)女性,她身處弱勢,想要得到關(guān)愛,因而不免嬌氣十足,再加上當時社會對她的種種限制,使得林黛玉的這種情感宣泄只能在男性期許或默認的范圍內(nèi)進行,即向自己的長輩或親近的異性嬌嗔一番。這使得林黛玉不會像晴雯在臨死之前將自己的貼身小襖和指甲留給寶玉,更不會像司琪那樣為愛殉情。這也使得她雖然要求婚姻自由,但畢竟沒有變成崔鶯鶯、杜麗娘,用大膽的叛逆行動,沖破社會禮教的藩籬,達到自由結(jié)合的目的。相反地,她往往拘于男女大防,在人前,對自己與寶玉的一份情,諱莫如深,面對鳳姐“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兒”{27}和“你兩個那里像天天在一處的?倒像是客一般,有這些套話!可是人說的‘相敬如賓了”{28}等的打趣,黛玉的反應是滿臉通紅;紫鵑一片真心為她著急,她卻只是說“這個丫頭今日可瘋了”{29},實則她“口內(nèi)如此說,心內(nèi)未嘗不感傷”{30},但她再怎么傷感,不過是暗暗悲嘆“父母早逝,無人為我主張”{31},她斷不會跑到賈母面前表明心意,更不會讓紫鵑去撮合。私底下,面對寶玉借《西廂記》里的曲詞表明情意,林黛玉的反應是“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艷曲弄了來,說這些混賬話來欺負我”{32};當寶玉說出一番表明心跡的話時,黛玉的反應也只是“怔怔的”,然后就走開了,她絕不會做出與自己的身份不相稱的事情來。于是,她對寶玉的“情”只能付諸眼淚。從這個角度來看,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暗灑閑拋,并不是閑得發(fā)愁的貴族小姐的無病呻吟,而是承受著時代壓力,因此“她的每一滴眼淚都是情感的爆炸和迸射”{33}。作為處境加性別上的弱者,她的痛苦表現(xiàn)為哭,而哭是有節(jié)制、有發(fā)泄的。黛玉之哭,從這個角度說,是一件好事。因為不哭,她更活不下去;哭了,也就不會去做更極端、更激烈、更不能被容許的事了。于是哭泣也就成為她在男性意識下情感發(fā)泄的唯一途徑。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曹雪芹書中確實塑造了一個文學史上經(jīng)典的“哭美人”形象,林黛玉的哭泣雖然有書中“還淚之說”的神話故事作為支撐,但究其根本,實乃曹雪芹作為清代男性文人對女性那種嬌弱柔美又多情的審美的肯定,在這樣的女性面前,男性的性別優(yōu)勢、社會地位優(yōu)勢開始凸顯出來,男性的自我被不斷滿足,他們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而處于這樣一個時代的黛玉,她一出生,她的生命就具有了社會文化層面的對男性的依附性。作為性別和處境上的雙重弱者,她根本不具備任何與家庭的束縛和傳統(tǒng)文化對女性鉗制相抗衡的實力和條件,這使得她在宣泄自己情感的時候,有著極重的身份意識負擔,注定了她對自己的愛情是無能為力的。內(nèi)心的愛情要求和外在的身份意識的沖突使得她雖然對自己的愛情抱有愿望,但是柔弱的外在行動力終究壓倒了內(nèi)心的意愿,而她的眼淚也就成為這種沖突下唯一合理的產(chǎn)物。
{1} 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35頁。
{2} 江藍生、譚景春、程榮:《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012年版,第748頁。
{4} 姚春鵬譯注:《黃帝內(nèi)經(jīng)·第一冊》,中華書局1991年版, 第169-170頁。
{5}{6} 曹雪芹著,霍國玲、紫軍??保骸吨廄S全評石頭記》, 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頁,第244頁。
{3}{7}{8}{9}{10}{11}{12}{13}{14}{15}{17}{24}{25}{27}{28}{29}{30}{31}{32}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645頁,第114頁,第114頁,第137頁,第206頁,第206頁,第225頁,第235頁,第702頁,第702頁,第30頁,第501頁,第326頁,第171頁,第670頁,第426頁,第427頁,第224頁,第157頁。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編:《歐美古典作家論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74頁。
{18}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冊》,中華書局2015年版, 第704頁。
{19}{23} 西蒙·波伏娃著,桑竹影等譯:《第二性》,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20} 李:《繪間中的女性形象》,《中國婦女報》2003年第8期。
{21}{22} 白盾:《略論林黛玉的美》,《紅樓夢研究集刊》(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3頁,第52頁。
{26} 魯?shù)虏牛骸秱鹘y(tǒng)文化心理與紅樓夢的典型觀念》,《紅樓夢研究集刊》(第十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頁。
{33} 何永康:《林黛玉性格世界透視》,《紅樓夢研究集刊》(第十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頁。
參考文獻:
[1]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2] 王傳明.《紅樓夢》的“情”思想解讀[J].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3] 張蓉.晚明“情本觀”與《紅樓夢》“大旨談情”[J].青海師范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4] 謝德俊.試析《紅樓夢》之“情”[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4).
[5] 崔吉城.哭泣的文化人類學——韓國、日本、中國的比較民俗研究[J].開放時代,2005(6).
[6] 杜貴晨.《紅樓夢》“大旨談情”論[J].齊魯學刊,1993(6).
[7] 閆真.明清社會生活與仕女畫審美風尚的嬗變[J].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8] 崔晶晶.《紅樓夢》性別視角辨析[J].紅樓夢學刊,2008(2).
[9] 李桂奎.《紅樓夢》人物脾氣描寫的文化規(guī)范與性別意蘊[J].紅樓夢學刊,2008(2).
[10] 紀映云.林黛玉和娜塔莎不同人生走向的文化意蘊[J]. 明清小說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