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詩穎
兒時,我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小孩兒在山里面玩兒的時候喊了一句:“喂!喂!”大山在對面回應(yīng)她: “喂!喂!”小孩兒覺得實在有趣,于是接著喊:“喂,你是誰?”大山也同樣回應(yīng)她:“喂,你是誰?”小孩兒生氣了,毫不客氣地對大山喊:“你怎么連別人的問題都不會回答?大笨蛋!”大山也開始罵小孩兒:“大笨蛋!”小孩兒喊累了,也被氣哭了,他一臉委屈地跑回家,把剛才的經(jīng)歷告訴媽媽。媽媽笑了,摸著小孩兒的頭,給出了建議:“傻孩子,你去向大山說‘你好,你很聰明,大山的回答會讓你開心的?!毙『河只氐搅酥暗牡胤?,這次他對著大山甜甜脆脆地喊了一句:“你好!”大山在對面也無比悅耳地回應(yīng):“你好!”
從前聽故事時,我只是覺得故事里的小孩兒真笨,連回聲都不懂。前幾天我親歷的一件小事卻讓我真真切切地看到,生活中不懂“回聲”的又何止小孩兒呢?
這天早上,我等的128路公交車與往常一樣準時開來。早高峰中,趕著上班、上學(xué)的人填滿了車廂內(nèi)的每一個座位。車廂內(nèi)雖然人不少但卻格外安靜,很多人都在補覺。我掃視了一眼,見實在沒有空位,就迅速向車廂后頭走去——經(jīng)驗告訴我,再過幾站人可能會更多,那時車廂前面就會很擠。
突然,一陣響亮到接近刺耳的聲音響起,或許這聲音也打攪了車上很多人的清夢吧!我循聲望去,一位頭發(fā)灰白的奶奶和一個健壯的中年男子上了車,男子對奶奶十分照顧,那應(yīng)該是她的兒子或侄子吧。奶奶說話的語氣也透露著她豪爽甚至有些潑辣的性格,男子則在一旁點頭或附和,他們聊天的聲音在安靜的車廂內(nèi)顯得格外響亮。我索性戴上耳機聽音樂。
當我再次轉(zhuǎn)過頭來時,奶奶和男子已經(jīng)成功吸引了全車人的注意力。奶奶變得異常激動,她旁邊的男子則一臉氣憤,車上原本慵懶沉悶的氣氛似乎被點燃,充滿了火藥味。我不禁好奇,仔細一聽,原來是此前奶奶帶她的母親坐公交車去拜訪親戚,當時車上人也很多,沒有空位也沒人讓座。奶奶就讓自己年邁的母親坐在公交車后面的地面上,期間不小心蹭到一位年輕女孩兒,那女孩兒立刻露出鄙夷的神色,同時往椅子的另一側(cè)挪了挪。奶奶自認為是潑辣人,沒受過這種閑氣,又覺得自己的母親受到了欺負,因此責(zé)備了女孩兒,那女孩兒也毫不示弱,于是唇槍舌劍之間,“硝煙”彌漫了整個車廂。
雖然此一時彼一時,但這位奶奶的氣憤、怒罵卻不減當時,男子也不停地點頭附和。
這時,車上來了一個抱孩子的年輕媽媽,她顯然抱得有幾分吃力。車子啟動時,她左右搖晃著往車后門走去,過程中碰到了好幾個人。我清楚地看到其中一個男子臉上頗有些不快,但年輕媽媽不惱不怒,忙不停地說:“不好意思,真是不好意思!”這一聲聲道歉仿佛有魔力般,被碰的男子臉色變得溫和起來,他隨即扯著嗓子大喊道:“年輕朋友給抱孩子的讓個座吧!”很快,幾位乘客示意年輕媽媽過去。年輕媽媽在就近的位子坐下了,并連聲道謝。這時,我聽到那位奶奶大聲同她身旁的男子說:“你看,這樣年輕漂亮的就有人讓座?!?/p>
那一刻,我開始明白:奶奶當日所受到的“待遇”或許與她過分潑辣、出言不遜不無關(guān)系;年輕媽媽今日受到的禮遇或許正源出于她一聲聲的道歉,源出于她自身的感恩之心。
友善待人,人必友善。待人接物正如山谷回聲,總是相互的。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我們,或許我們首先應(yīng)該那樣對別人。
指導(dǎo)老師:謝芳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