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美育可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1.品味語言,感知形象美
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優(yōu)美句段,引發(fā)學生對美的探索,引導學生憑借聯(lián)想和想象,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變語言的感知為形象的感受,從而理解語義、感受語境、賞析語言,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如教學《草原》一課第一節(jié)時,我讓學生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然后說說腦子里浮現(xiàn)出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學生踴躍發(fā)言,有的說“草原廣闊,一眼望不到邊”;有的說“草原就像一塊綠色的大地毯,羊群就像繡在地毯上的白色大花”;還有的說“草原太美了,就像一幅美麗的中國畫”……學生說得非常好。我接著問:“你們能把這幅美麗的畫卷畫出來嗎?”學生們結(jié)合對草原的描述繪制出了草原美景圖。然后,我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繪制的畫面再次用語言介紹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有的同學這樣介紹:“湛藍的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閑地吃草、散步,遠處的小河像一條明晃晃的長帶迂回曲折?!睂W生在感知草原形象美的同時,也感悟了語言美,促進了語言的內(nèi)化。
2.分析語言,感悟人格美
小學語文課本中向我們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或樂于助人,或勇敢機智,更有偉大的母愛、深沉博大的父愛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分析人物語言的過程中領悟道德的意蘊,使學生感悟到文中人物所具有的人格美。
如京教版12冊《我看見了大海》一課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繼父語言的句子,在讀中品、讀中悟,層層深入地體會繼父對殘疾小女孩河子深沉博大的愛。課后,我讓學生評價繼父這個人物,學生踴躍發(fā)言:“繼父太偉大了!沒有血緣關系,卻對河子付出那么多,處處為河子著想,即使拖著病病歪歪的身子也不忘帶河子去外面學習獨立生活的本領,正是繼父的無私付出才使得身有重度殘疾的河子也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與文本產(chǎn)生了共鳴,深深地感受到了繼父的偉大,感受到了人物的人格美。
對于小學生而言,美育可以潛移默化地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教師,應充分挖掘文本中蘊含的閃光點,讓學生感知美、體悟美,受到美的熏陶。
編輯 _ 汪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