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夏玉輝
“關隊長,請你留下來!”2016年7月,省國稅局駐鄂州市劉斌村第一書記關慶軍即將期滿離任,30多位村民簽字按紅手印聯(lián)名挽留。
作為一名有著28年黨齡的黨員干部,面對群眾的期待,關慶軍又一次選擇了留下,他鄭重地向局黨組保證:“劉斌村和貧困戶不全部脫貧摘帽,我就不回來!”
劉斌村是省級貧困村,村集體收入為零。30戶貧困戶中,18戶由國家兜底解決,工作隊包保的12戶,大多是因病因殘致貧,勞動能力缺乏,扶貧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怎樣壯大集體經濟,讓貧困戶受益?得知劉斌村有申請光伏發(fā)電項目的意愿,工作隊實地走訪區(qū)電力局,反復分析研究方案,從“項目建設規(guī)模”等十個方面,形成了上萬字的項目分析報告,得到全體村民的一致認可。
2016年上半年,經村“兩委”班子提議、村民代表大會商議,一致通過申報光伏發(fā)電項目。
“光伏發(fā)電是村集體經濟項目,也應兼顧貧困戶增收脫貧。”關慶軍與村“兩委”班子決定在60kwp規(guī)模的基礎上增加40kwp,并得到了上級的支持。
可80萬元的項目資金從哪來?關慶軍征得局黨組50萬元的資金支持,同時和村“兩委”班子一起爭取各級政府的資金支持。
項目很快上馬,進展迅速,這讓關慶軍充滿期待:“預計前5年年均收益12萬元,村集體占比64%可收益7萬多元,超過5萬元的脫貧線。12戶貧困戶,每戶可分得總收益的3%,這就是3000多塊??!”
2017年,扶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包保戶全是聾啞、智障、小兒麻痹、癲癇等殘疾人特困家庭,扶貧工作強度和難度很大。工作隊授人以漁,努力幫助他們拔掉“窮根”。
“我真的是把苦日子過怕了?!必毨魟⒕w民今年65歲,老伴常年臥病在床;兒子左眼失明,兒媳有小兒麻痹癥;還有兩個孫子在上學。有過養(yǎng)牛經驗的劉緒民想重操舊業(yè),可苦于沒錢,只好放棄。
工作隊員申請資金幫他買了兩頭小母牛,并蓋了牛舍。今年又幫他買了3頭小豬仔,擴建了一個豬圈,并且連續(xù)3年資助老人兩個孫子每年2000元上學。
比貧困更可怕的是失去希望。讓貧困戶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是工作隊員們始終不放棄的信念。
特困戶鐘濤一家5口,自身小兒麻痹、妻子癲癇且未滿18歲已生育兩個孩子。工作隊最初商議養(yǎng)豬扶貧方案,豬舍8次選址都因環(huán)保問題遭到村民反對,5個月里去鐘濤家上百次,村委會不知開了多少次會,鐘濤姐夫感動地說:“關隊長你們也做到仁至義盡了,我們放棄了!”
“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絕不能放棄!”經反復商討,工作隊研究為鐘濤做“六件實事”:修繕房子并加層、開辦小超市、籌建豬舍、辦理低保、將鐘濤妻子的戶口轉到梁子鎮(zhèn)、解決兩個孩子的“黑戶”問題。
扶貧要扶志,也要扶智。工作隊走訪了解到,劉斌村及周邊村有24個孩子存在上學困難。關慶軍動員家屬帶頭助學一個孩子,并千方百計動員身邊全部力量——他的老師、戰(zhàn)友、同事、局退休老干部,甚至還有住院認識的病友,都紛紛獻出了愛心。
在局黨組倡儀下,國稅局設立“精準扶貧基金”,局機關干部職工每人每月捐款30元。與此同時,關慶軍引進企業(yè)捐資助學近80萬元。
4年來,工作隊扎扎實實當著“住讀干部”,吃住就近在福利院搭伙,老人們吃啥他們就吃啥。在梁子湖畔,他們挖溝渠、修柏油路、裝路燈,為孩子改善教學條件、為村集體扶持產業(yè)、為貧困戶創(chuàng)業(yè)脫貧……
出生在黑龍江,家和單位在武漢的關慶軍稱劉斌村是“第三故鄉(xiāng)”,村民則親切地稱他為“梁子湖畔的馬向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