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涵
以封建社會為代表的集權制政治的使命是建立起一套復雜的官僚制度來控制社會,而這一切必以雄厚的物資為基礎,即從民間抽取足夠的財政收入。這大概可以看作是稅收的起源了。
以往的歷史經濟著作大多是將歷史與經濟割裂開。郭建龍以現代經濟學的視角,將財政知識寓于歷史敘述中,來探索傳統(tǒng)政治興衰與財政狀況的密切關系。他破除“人云亦云”,論點新穎,論據有力,行文富有趣味。
譬如馮太后。作者贊她無愧為杰出的女政治家。北魏的地方基層政權組織實行宗主督護制,所控制的包蔭戶多數沒有戶籍,嚴重影響了賦稅來源。給事中李沖提出“三長制”。當時官員霸占土地近乎瘋狂,因此受到了他們強烈抵制。馮太后力排眾議,果斷改革,使戶籍、土地、稅基得以統(tǒng)計。此舉使政權走向更為正規(guī)化,就這一功績來說,馮太后絕不亞于唐太宗。
再譬如國富不一定民強論。隋文帝治國清明,本人生活樸素,何以傳兩世就斷亡?與隋煬帝的殘暴當然有關系,但根本原因還在于隋文帝時建立的那套極端高效的抽稅系統(tǒng)。國庫充盈并不是因為民間經濟繁榮,而是從民間過度抽取稅收。隋煬帝更變本加厲,徹底抽干百姓。
本書并不是純粹的歷史解密,而是通過講述故事,梳理兩千余年的中央財政制度之流變與得失,系統(tǒng)地總結了歷代財政治理的經驗。
第一部分自秦漢至南朝,集權制和諸侯制并存。漢武帝武功卓著,經濟上也頗有建樹,除了建立鹽鐵國有體制,還開啟了中央壟斷的金融體系,作為聚斂錢財的一種重要手段,為歷代政府所依賴。魏晉南北朝以土地和戶籍制為基礎,土地公有制初具雛形。上述三項體制演繹到今天,已然作為支撐現代經濟和財政體制的三大支柱。
第二部分自北朝至南宋,集權制日趨完善,財政卻整體失控。以唐為例,玄宗晚年北方邊事吃緊,由于負擔不起軍費,終于撇開了“賢相集團”的節(jié)省開支論,倒向“聚斂集團”的增加稅收論。不得不提的是,唐玄宗設立節(jié)度使,將行政、司法、財稅、軍事權合一,節(jié)度使權力膨脹最終引發(fā)了“安史之亂”。唐中后期中央政府更為薄弱,根本無力鎮(zhèn)壓藩鎮(zhèn)。武宗甚至發(fā)起滅佛運動,通過沒收寺院財產,強迫僧人還俗,來增加納稅人口和財政收入。
第三部分自遼金至清末,堪稱最完美的集權時期。元代通過印制鈔票來籌措斂財,直接導致金融大崩潰,徹底葬送了元朝。明朝是金融秩序最穩(wěn)定的朝代之一,民間采用白銀交易來抵制政府的掠奪,使紙幣一文不值,從根本上扼殺了通貨膨脹。清代建立起具有無限控制力的集權模式,依靠封鎖人們的求知欲,形成了巨大的穩(wěn)定性。太平天國后,也曾開始近代化進程,終因積弊太深,無力回天。經甲午戰(zhàn)爭、庚子之亂,戰(zhàn)敗賠款觸目驚心,財政狀況幾度持續(xù)性惡化。
作為一部氣勢恢弘的中國財政史詩,本書在記錄官僚集團治理手段日益專業(yè)化的同時,也開啟了歷代王朝的興衰之門。政權在傳承中,官僚機構作為帝國的維穩(wěn)系統(tǒng)變得愈發(fā)強大,依靠大酷吏不斷增加稅收。在此揭露每個朝代盛極而衰的歷史邏輯:高效的征稅系統(tǒng)在民變面前不堪一擊。明朝的衰敗并不是清兵的連綿進攻,而是軍事行動帶來的財政失衡,導致民間經濟崩潰,人民無法度過危機而掀起造反潮。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郭建龍 著,鷺江出版社2017年4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