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乾海
相傳施耐庵寫《水滸傳》時,日日以“三辣菜”佐餐。
“三辣菜”一撮進嘴,辣香便穿鼻而過,故食之不舍。其主要由麻菜、芥末、曲酒等成分組成。麻菜、芥末、曲酒等皆性溫、味辛、麻辣,因而稱為“三辣菜”。
“三辣菜”別具風(fēng)味,口感清涼甜辣,鮮嫩爽口,香氣盈嘴;細嚼之,一股濃郁的辣味直躥鼻腔;咽之滑溜爽心,解郁理氣。尤其是食后會時不時地反噯出的味道,真乃回味無窮。
據(jù)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白芥(芥末)乃中藥十字花科白芥的干燥成熟種子,性溫、味辛,能利氣豁痰,主治寒痰凝結(jié)、胸肋滿痛、咳嗽氣喘等。同時食入些許的佳釀美酒,也有開胃、活血和驅(qū)寒之功效。對于防治慢性支氣管炎、寒性感冒等疾病大有裨益。特別是初患感冒者,食用“三辣菜”,讓麻辣氣強烈刺激鼻腔,隨著眼淚滾落時,幾聲噴嚏一過,渾身輕松舒服,感冒病魔往往會為之驅(qū)逐。
“三辣菜”的制作方法:將從田里拔起的麻菜用繩串掛起,放在外面陰涼處風(fēng)干大約兩個星期,然后用溫開水泡過、洗凈、切碎備用。待菜油燒至六七成熱時,將碎麻菜下鐵鍋用溫火燒炒,佐以味精。起鍋后用大籩子盛攤開,待冷卻透徹,按每公斤兩錢芥末、三錢白酒(好曲酒)的比例,與麻菜攪拌調(diào)勻,最后分裝入玻璃瓶子或瓷罐封存,大約經(jīng)過一旬時間,待芥末、曲酒味香充分滲透于麻菜之中,“三辣菜”便大功告成。
(摘自《醫(yī)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