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艷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123-01
興趣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動力。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就會顯得生動活潑,學生就會增強求知欲,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一、質(zhì)疑、釋疑,培養(yǎng)學習興趣
青少年學生富于想象,好奇心強,喜歡獨立思考。教師在教學中應激發(fā),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促進大腦思維。先培養(yǎng)他們在字、詞、句方面的質(zhì)疑。有了質(zhì)疑就會產(chǎn)生讀書釋疑的興趣。教師上課時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回答。這樣學生就有了競爭意識,從而調(diào)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培養(yǎng)成功意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 。而 興趣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賴成功?!?成功對于形成,鞏固和發(fā)展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課堂上指名學生回答問題,如回答不得要領,教師不要挖苦、批評,而要循循善誘。當他圓滿回答后,就應給以表揚。當中,差學生能流利的朗讀,背誦某篇課文時,教師要及時表揚鼓勵,要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及時予以表揚。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從而使“厭學”變成“樂學”。
三、創(chuàng)造意境,誘導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喜歡那些文字優(yōu)美的文章,對于那些內(nèi)容平實的課文都不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語文的特點,設計教學方法,找出引導學生入境的途徑。如教楊朔的散文《香山紅葉》,可以引導學生背誦詩人杜牧借紅葉吟秋的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并展出教學掛圖,有表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引導學生從遠望、近視、俯瞰、仰望四個角度有順序的欣賞美景。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受其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四、設置懸念,增強學習興趣
寫文章講究“鳳頭”,一節(jié)課的開講也要有個“鳳頭”。在講課過程中,教師精心設置懸念,能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提高學生追根問底興趣。例如,教《第二次考試》一課,陳伊玲第一次考試時音色燦爛,驚動了四座,第二次考試時聲音發(fā)澀,豪無光彩,引起人們的猜測。
教師利用學生急于弄清兩次考試聲音懸殊原因的好奇心。利用學生急于弄清兩次考試聲音懸殊原因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懸念朗讀,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加強指導,發(fā)展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是中學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課的重點和難點。不少學生每次作文都是東湊西拼,絞盡腦汁,無法下筆。因而作文課成了學生的負擔。作為語文教師要把學生從負擔中解放出來。讓負擔轉(zhuǎn)化為樂趣和享受。培養(yǎng)學生提高作文興趣的方法。要指導學生多讀、多寫。堅持每天練筆,寫日記、寫感想、寫摘記,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
通過觀察積累素材安排實習寫作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參觀傳統(tǒng)教育展覽,慶祝校園文化節(jié)、開運動會等。讓學生及時寫報道、寫隨感,使作文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鼓勵他們積極向電臺、報刊投稿。如稿件被采納,抓住時機因勢利導,予以鼓勵,讓學生在收獲的快樂之中更加喜愛作文。
六、發(fā)揮電教優(yōu)勢調(diào)動學習興趣
心理學表明:聽、說、讀、寫結合,感知效果最佳。由于知覺的整體性,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可以大大提高感知的效果。在教學中,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電教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文言文,學生從語言到內(nèi)容都很難理解。就會產(chǎn)生厭學情緒。我是這樣組織教學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唐代作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上課后首先用簡樸的語言敘述作品。介紹寫作背景,使學生對文章有個初步的了解。然后播放本文的配樂朗讀錄音。那婉轉(zhuǎn)的琴聲配合抑揚頓挫的朗讀,似導游帶領學生從“小丘西行百二十米”“伐竹取道”來到“四面竹樹環(huán)合,水尤清冽”的小石潭。仿佛看到譚邊“青樹翠蔓”“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的情景。使學生展開了豐富的聯(lián)想,進入美妙的意境。為了解決翻譯的難點,運用投影片,反復演示,使學生理解古漢語語法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名詞活用為狀詞的特點。最后將全文譯為現(xiàn)代漢語。從而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提高了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興趣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教師只有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才能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