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佳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191-01
在生成性的課堂教學中,很多變化情況和因素是無法“約定”的,隨著學生自主學習的內(nèi)需不斷被喚醒,探究知識本質的潛能不斷被挖掘,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形形色色的課堂“意外”會應運而生、層出不窮。面對課堂“意外”,教師若能準確辨識,沉著應對,敏感的捕捉其中有價值的因素,通過富有智慧的策略,靈活的重構教學,定能讓課堂教學在“曲徑”前行中通向坦途,綻放出別樣風味。
一、循境直入,化解“疑誤”
由于我們的學生還是不成熟的讀者,他們的知識經(jīng)驗、認識水平等與文本意義還存在著差距,因此閱讀中的感受、體驗常常是淺嘗輒止或朦朦朧朧,造成對文本解讀時匪夷所思的“疑惑”、“誤讀”。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對此不能鄙夷不屑,而應充分發(fā)揮其平等對話中的“首席”作用,努力挖掘“疑誤”的潛在資源,并把他巧妙的融進自己的教學中,循徑直入,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探究性閱讀活動中與文本正確對話,獲得對文本意義的正確構建,在“疑誤”中創(chuàng)造出“精彩”,生成充滿活力的教學局面。
二、巧妙迂回,清楚“磕碰”
由于學生的個性特征及發(fā)展取向各不相同,對文本的敏感、判斷程度也會存在差異,常常會有意無意的跳出我們課前預設的框架,給我們一些“意外”。面對這些棘手的“意外”,教師不妨將此拋還給學生,通過迂回贏得時間,從而機智的擺脫困窘,清楚行進中的“磕碰”。
教學《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時,教師請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阿炳積淀已久的情懷有哪些?學生尋詞引句,侃侃而談。當課正隨著教師精心設計的教案進行時,忽然一個學生站了起來——
生1:老師,我有一個不明白的地方,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茫茫月夜呢?
師:(數(shù)秒后)同學們,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值得我們思考,有沒有同學能告訴他呢?
(學生在愣了一下后,有的讀書,有的思索起來)
生2:因為阿炳生活困頓,又身患眼疾,他沒有親朋好友,只能將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茫茫月夜。
生3:因為惠山的月夜是很美的,從課文的“月光如銀”、“月光似水,靜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等詞語中可以看出來。我想阿炳一定是覺得這月夜太美了,情不自禁就傾吐起來,就像我們看見美麗的東西要情不自禁贊美一樣。(全班笑)
生4:月亮是光明的象征,夜雖然是黑的,但因為有了月亮,夜也亮起來了。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傾訴,表達了他對光明的向往,很合適。
生5:課文中有一句話:“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可見阿炳很喜歡月亮,把月亮當成了一個可訴心事的朋友,他就將自己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它聽了。
師:說的真好!讓我們來當一回皎潔的月亮,閃爍的群星,來傾聽阿炳積淀已久的情懷吧。(播放《二泉映月》,讓學生欣賞)
該案例中,教師面對越來越有主見的學生,將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汲取學生傳送的信息,并在“棘手”時,適時施出“迂回”計——將問題反拋給學生,利用它促使師生之間各種不同觀點的碰撞,引發(fā)全體學生對該生發(fā)表的這一信息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終于巧妙“救場”,不露痕跡的清除“磕碰”,使原本困窘的場面生成為課堂中的亮點。
三、棄案投新,引領“突圍”
常態(tài)的課堂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學生活躍的思維掙脫教師的“牽控”,奔向“野外”,此時教師如果死抱教案將預設進行到底,那么課堂會出現(xiàn)僵局,步入冷場,猶踩“雷區(qū)”;面對“險急”意外,教師若隨機應變,放棄預設,誘導學生生成,那就可能成功“突圍”,迎來新天地。
在《學會合作》一文的教學中,一位教師“讓學生讀讀,想象,議議,做做中取球實驗,讓他們了解這個實驗的目的、經(jīng)過和結果分別是怎樣的,然后談談從中明白了什么”??墒窃谡n堂上,學生的發(fā)言出乎教師的預料。
生1:孩子們用3秒鐘從瓶子里取出彩球真的“太了不起”嗎?我想和他們比比。
生2:他們?nèi)∏驎r“一個接著一個”,怎么會這么有秩序呢,我也想和大家試試。
師:除了對實驗過程感興趣外,你們還想說些什么呢?(課堂陷入沉悶,氣氛壓抑)
師:(馬上調整)好,讓我們也來做一下這個實驗。(教師取出一只小玻璃瓶和7個線球,線的一端露出瓶口,找7為同學上臺表演,交代實驗要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他們?nèi)绾魏献魅〕鼍€球,并計算時間。)
師:剛才這7位同學用了多長時間做完了實驗?
生:(齊聲)12秒。
師:文中的7個小學生只用了3秒鐘,我們用的時間比他們長多了,你們能說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3:我發(fā)現(xiàn)他們在拉球時,有兩個同學一起往上拉,球被卡在瓶口,出不來了。他們沒有合作好。
生4:我還發(fā)現(xiàn)剛才在實驗時,有一瞬間沒有人拉球,這里葉浪費了時間。
師:你么觀察的真仔細。如果房子真的著火了,而你們沒有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逃出來,那后果將不堪設想。假如遇到這種情況,你將怎么做呢?
生5:我想我要先人后己,但自己也要反映敏捷,別耽誤時間,誤了大家。
生6:為了確保場面不混亂,我要鎮(zhèn)定地把大家組織好,有秩序地、迅速地逃出去。
師:(面帶微笑地)對,成功的合作不僅要有統(tǒng)一的目標,盡力做好分內(nèi)的事情,而且還要心中想著別人,心中想著集體,有自我犧牲的精神。讓我們把在試驗中獲得的這些啟示銘記在心。(生齊讀第6自然段)
其實,學生的思維“脫韁”帶來的不只是難堪,還有機遇和挑戰(zhàn)?!半U急”之時,更需要教師機敏引領,彰顯教學機智和調控藝術。上述案例中,教師理智地、主動地“棄案投新”,終于化險為夷,成功“突圍”,那種峰回路轉后的暢達,更讓人刻骨銘心。可以這樣說,課堂“意外”是智慧火花的閃爍,是課堂自然“曲線美”的展現(xiàn)。當教師遭遇課堂“意外”時,只要準確辨識,靈活應變,選擇合適的策略,定能讓課堂“曲徑通‘優(yōu)”,風味別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