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塵
性 功
辛 塵
元人的“復古運動”在對宋人尚意書風的反思與糾偏過程中強調(diào)兼顧書法的文化性與技術性,也就是“性功結(jié)合”,這是平民文化形態(tài)中藝用書法的一次深化。元明人所謂的“性功結(jié)合”,可以理解為宋人尚意與唐人尚法的調(diào)和,進而可以說,是書法的“人格批評”與“質(zhì)量批評”兩種理念的調(diào)和。
技術性;文化性;性功結(jié)合
比較唐宋元三代的書法思想和實踐,不難看出宋人尚意,其書法的文化意義遠大于書法作為寫字的意義;就寫字本身而言,其對個性的關注遠多于對形質(zhì)的關注。這是在藝用書法階段的一次重要變革:突出書寫的個性,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形質(zhì)塑造功力的要求,并以高度的文化性作為代償,以彌補由于形質(zhì)功力的欠缺所造成的書法形象的整體損失。因而,尚意書法的高度文化品位,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書法的技術門檻,又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書家的人群范圍——在寫字技術之上附加條件太多、太高,絕非普通讀書人或?qū)iT的寫字匠所能企及。
元人“復古”,表面看來是要回到唐以前對書法技術的重視,是對士族文化形態(tài)藝術理想的回復,但實際上,它是對宋人尚意的反思和糾偏,是對新興的平民文化形態(tài)藝術追求的重要補充。元代人的努力,使高不可及的尚意書法落到實處,在書法的文化性之外同時強調(diào)書法的技術性,大大拓寬了書家人群的范圍:兼具文化性與技術性的固然最好,文化性高技術稍弱者自有妙處,技術性強文化性稍低也有看頭,這使得本來任性的尚意書法獲得了上中下的品第,這無疑是平民文化形態(tài)中藝用書法的一次深化。
我們站在藝術史的角度,回望書法藝術的歷史進程,往往會被那些具有顯著特點或突變性質(zhì)的現(xiàn)象抓住眼球,例如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而常常忽略那些特點不明顯或漸變性的環(huán)節(jié),例如元人復古、明中期以前對書法性功關系的重視,在潛意識中將它們簡單歸結(jié)為“過渡時期”或“平庸階段”。殊不知正是這些波瀾不驚的過渡時期,延續(xù)著書法藝術的正脈,調(diào)整著狂濤巨浪所造成的偏頗,適應著不斷改變的書法生存新環(huán)境。元人復古,或許存在著矯枉過正,在強調(diào)書法之功的同時,弱化書法之性的問題。但是,從元人提出書法的性功關系,到明中葉書法“性功關系說”形成完整的思想,并成為書家的自覺追求,正體現(xiàn)出復古的重要價值和書法藝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健康發(fā)展的邏輯自洽。
元明人所謂的“性”類似于宋人所崇尚的“意”,是指驅(qū)動、駕馭、激發(fā)、維持文字書寫的性格、性情等方面的心理動力,同時也是觀賞者從書寫形跡中所能體驗、感悟的書寫者的修養(yǎng)、襟度、個性、膽魄和情感狀態(tài),因而,它比宋人的“意”更加寬泛、平實,沒有那份孤傲和戰(zhàn)斗性,在一定程度上,與晉唐人所說的“神采”相仿。但在元明人語境中,“神采”是人們觀看書法作品所獲得的最直接最感動的印象,而“性”則是書法形象本身具有的一種品格。
元明人所謂“功”類似于唐人所崇尚的“法”,但也是一種涵蓋更廣的技術性要求,包括筆法的研習,經(jīng)典繼承、精力投入、造型能力諸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與六朝人所說的“形質(zhì)”相近。所不同的是,六朝人的“形質(zhì)”主要指向筆法字形的完美程度,而經(jīng)過盛中唐以來的“不見字形”“放筆一戲”之后,元明人的“功”已經(jīng)沒有那么講究了,其內(nèi)涵、外延、標準尺度都大大放寬了。
圖1 元·康里巎巎《草書柳宗元謫龍說》(局部)
因而,從中國古代藝術批評思想史的角度看,元明人所謂的“性功結(jié)合”,可以理解為宋人尚意與唐人尚法的調(diào)和,進而可以說,是書法的“人格批評”與“質(zhì)量批評”兩種理念的調(diào)和。至于明中葉,吳門書派領袖祝允明明確提出:“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彼陨癫蔀闀ㄗ非蟮哪繕?,以性、功為神采產(chǎn)生的兩大支點,強調(diào)通過性功并重、性功統(tǒng)一來創(chuàng)造神采奪目的書法。性功關系說由此得到深化。
在這里,有必要辨析性與功的先后或輕重。元代人崇尚復古,主要是追求筆法,以及由此造成的點畫精妙與字形周正,這些都屬于“功”的范疇。就挽回唐宋以來書法漸趨機械、粗糙的頹勢而言,趙孟頫功不可沒。正因為如此,趙氏深得元明人推崇。但是,趙孟頫書法之以功勝,是相當于宋人而言,充其量與唐人相當,作為晉唐書風的繼承者,趙氏書法畢竟缺少原創(chuàng)性;尤其是面對蘇、黃、米的鮮明個性與神采飛揚,趙氏書風顯得過于平和,不夠神氣,容易使人聯(lián)想起作為貳臣低眉順眼的奴性。所以,明代的文人士大夫,在思想感情上和倫理氣節(jié)上,更傾向于蘇、黃、米對獨立人格的張揚,也就是說,他們在功的方面學習元人,并且按照趙孟頫的指引,上溯晉唐,而在性的方面則學習蘇、黃、米,以此增強各自書風的獨特性。即使是祝允明竭力推崇趙孟頫,強調(diào)繼承與個性同等重要,但他也主要是肯定趙氏倡導復古的回瀾之功。在趙孟頫的追隨者或弟子和再傳弟子中,明代人對元代書家的選擇是較有個性的康里巎巎(見圖1)、宋克,而非與趙氏同樣平和的鄧文元、趙雍??梢姡诿鞔搜劾?,功是基礎,性是提領,對于神采的追求,性無疑是最關鍵的。
在更深層的意義上,隨著明代仕途的擁堵,越來越多的讀書人不得不棄仕從藝,鬻藝為生,職業(yè)化、半職業(yè)化文人藝術家隊伍逐漸形成。他們直面藝術市場,不能不強調(diào)功,講求作品的技藝深度;另一方面,他們又不甘淪落為藝人,竭力強調(diào)突顯自己的文人身份,以此提高作品的身價、壓倒普通藝人。具體表現(xiàn)在書法上,以祝允明(見圖2)、文徵明為代表的明中葉書家,從學習趙孟頫入手,肆力于晉唐書法,同時又學習北宋尚意代表書家,提升自己書法的格力,并且努力恣情肆性,甚至借助于酒性,放筆狂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新的方式,接續(xù)“尚意”書風。
圖2 明·祝允明《前后赤壁賦》(局部)
J292.1
A
1005-6009(2017)77-0021-02
辛塵,本名胡新群,南京藝術學院(南京,210013)教授,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江蘇省教育書法協(xié)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