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觀典
【作品概況】《毛公鼎銘》,毛公鼎為西周晚期宣王(公元前828-前782年在位)時器物,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事,因制器人叫毛公而得名。鼎高53.8厘米,重34.5公斤,銘文共32行,499字。金文大篆。毛公鼎與散氏盤、大盂鼎、虢季子盤并稱四大國寶。清道光年間(1821—1850)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觀典賞析】毛公鼎制作精美,器型完整,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志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擺脫濃重的神秘色彩,淡化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睹︺憽肥且阎咔Ф嗉嚆~器中最長的一篇銘文,書法是高度成熟的西周金文的典范之作。全文文字瑰麗,精嚴細密,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用筆以中鋒裹筆為主,筆意圓勁茂雋,線條圓潤流暢,富有彈力。結(jié)體方長,有挺拔之意,體現(xiàn)生命力的感覺。此銘文是大篆書法成熟階段藝術性和規(guī)范性完好結(jié)合的代表作,表現(xiàn)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范和一種理性的審美趨向,成為周宗定型的書體,是代表王者之風的典范式樣。近代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睹︺憽芬彩茄芯课髦芡砥谡问返闹匾妨?,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
【作品概況】《虢季子白盤銘》,虢季子白盤為西周晚期宣王(前828—前782年在位)時青銅器,虢季子白因作戰(zhàn)勝利被周王賞賜而做此盤作為紀念,與毛公鼎、散氏盤并稱為古代三大青銅瑰寶。器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公斤。內(nèi)底鑄有銘文111字。金文大篆。清道光年間(1821—1850)出土于陜西寶雞。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觀典賞析】虢季子白盤,造型巨大,形制奇特,紋飾華美,是迄今所見最大的西周時代青銅器?!峨郊咀影妆P銘》是一篇鑄在青銅器上的詩,語句以四字為主,修飾用韻,文辭優(yōu)美。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書法頗具新意,排列方式與字形處理,與其他金文明顯不同,空間感特別強,字間距、行間距較大,千姿萬態(tài)蘊育在每個字的造型中,一字一世界,通篇感覺好像滿天的星星在天空一樣,和諧而又粲然?!峨郊咀影妆P銘》造型精練細密,線條清麗流暢,字形疏密避讓,有些線條刻意拉長,造成動蕩的空間效果,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西周書體至此一變,更講究布局,而用筆圓轉(zhuǎn)的書風對后世影響深遠,是東周秦系文字面貌的發(fā)端。
【作品概況】《秦公簋銘》,秦公簋為春秋早期青銅盛酒器,作于秦景公時。1917年甘肅禮縣出土。器高21.8厘米,口徑18.5厘米,足徑19.5厘米,腹徑23厘米。蓋54字,器身51字。器蓋聯(lián)銘合成一篇完整的祭祀文章,計105字。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觀典賞析】秦國在周人的故土上發(fā)跡,直接繼承了周文化?!肚毓憽窌w有著濃厚的宗周色彩。風格規(guī)整謹嚴,疏密有致,靜穆大方,表現(xiàn)出剛健雄勁的秦風,在秦代書法史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后來秦代的篆隸影響很大。如秦權(quán)、秦量、秦詔版及瑯琊刻石等秘載的字體,就是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秦書法的演變源流。值得一提的是,《秦公簋銘》均由印模打就,一個個印按痕跡清晰可見,青銅器的這種制作方法,僅此一例。由此讓我們看到了春秋時代的秦人已經(jīng)使用字模來排版印出銘文,這距離活字印刷術成熟的宋代有1600年左右。
(馬斌 選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