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寒山
你連苦都還沒吃過,談什么優(yōu)雅
◎ 顧寒山
最近參加一次讀書會,遇到一個年輕人。他穿得斯文得體,說起話來條理清晰,剛在沙發(fā)上一坐下,就順手就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饒有興趣地讀起來。他話不多,但身邊有人跟他聊天,也會靦腆地搭上幾句。乍看之下,讓人覺得他就是那種學識與修養(yǎng)兼具的靜雅男生。
聚會開始之前,朋友拿了掃把清掃地面的塵埃與紙屑。掃到他面前時,朋友開玩笑似的把掃把遞給他:“來,幫我掃一下唄?!蹦贻p人下意識地反應道:“啊,我不會呢!”然后繼續(xù)低頭看他的書。
聚會完后,大家一起收拾桌上裝水果零食的餐具,只見年輕人站起來走開了。眼睜睜看著大家把東西收拾干凈,他沒有任何想要幫忙的意思,而且挺坦蕩的。
回去的路上,我與另外兩位朋友同行。大家漫無邊際地聊天,聊著聊著,話題扯到那位年輕人身上。一個朋友跟年輕人有過幾面之交,對他稍為熟悉,說:“他只對諸如琴棋書畫之類的東西感興趣,主張過優(yōu)雅的生活,買菜做飯、打掃衛(wèi)生對他來說瑣碎而庸俗,他一直拒絕參與?!?/p>
聽到這樣一番解釋,我很是詫異:他是不是朋友圈看多了?
是啊,當下我們的朋友圈似乎都在流行和鼓吹一種調(diào)調(diào),我們“不要粗糙的日子,只過優(yōu)雅的生活”??晌蚁胝f,艱苦才是人生的常態(tài)。若你連苦都還沒吃過,請別談什么優(yōu)雅!
一個人當然有權(quán)利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誰不想做個“閑”人,每天只談風花雪月、琴棋書畫?可當生活在你身后窮追猛打,溫飽尚未解決時,怎么優(yōu)雅得起來?我接著再問朋友:“那位年輕人的收入很豐裕嗎?”朋友答:“出來工作一兩年了,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拿著一份不高也不低的工資。他也一直想著換一份舒心的工作,但遲遲沒有轉(zhuǎn)機。”
我忽然明白過來,他遠遠未嘗到人生的苦味!
由于工作的緣故,我采訪過數(shù)十位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者。他們當中有頗為老練的70后,也有稍顯稚嫩但充滿干勁兒的80后。以他們的才華與能力,隨便在一家公司謀個一官半職,都會干得很出色,獲得一份不菲的收入,過上優(yōu)渥的生活,但他們偏偏選擇了一條更為艱難的路:創(chuàng)業(yè)。
他們選擇了先吃苦,把人生中本該享受的時光往后推延,而且是無限期的。因為他們明白,沒有經(jīng)歷過淬煉的生命是淺薄而沒有厚度的。對他們來說,經(jīng)歷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考驗便是為自己的人生加分。所以,一個人,只有嘗過苦頭栽過跟頭,才明白活著不易,從而懂得放下身段,謙卑自己。
我們的父輩都是勤勉而踏實的,吃得起苦耐得起勞,從不埋怨生活的艱辛。即使天塌下來,他們也會咬牙挺住,沉默無言,用肩膀撐起一片晴空。然而,到了我們這一代,多少人已喪失體驗艱苦生活的勇氣,恨不得一出生就黃袍加身。如果可以,我們簡直想把人生中與苦難有關的部分拿掉。
“年輕”兩字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稚嫩懵懂,不諳世事,需要歷經(jīng)生活的各種不易,然后成長。馮侖說,三十歲以前買不起房是正常的,以國際慣例,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以后有了一定積蓄才有錢買上房,過上好日子。但你放眼當下,多少年輕人渴望早早就過上有房有車的生活?
所以樸樹說,不是我還是少年,是這個國家的人提前就老掉了。
其實少年時我跟文章開頭的那個年輕人何其相似。我夢想著有一天成為一名作家,每天坐在咖啡店里一邊喝著咖啡,一邊優(yōu)雅地寫作。也許這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優(yōu)雅生活。
多年后,我終于出了自己的書,如愿過上以文為生的生活??僧斘野央娔X搬到咖啡店,要上一杯卡布奇諾時,卻怎么也寫不出滿意的文字來。那些能把自己也感動的文字都是夜半深更,一個人躲在逼仄的出租屋里,啃噬著孤單與寂寞熬出來的。而咖啡店里進進出出的人群讓我怎么也靜不下心來。
于是,再一次經(jīng)過咖啡店時,看著店里三三兩兩端著高級筆記本電腦,一邊喝著咖啡,一邊寫著什么的俊男美女時,我心中總禁不住發(fā)出幾絲苦笑。
今年年初,我在南方科技大學聽了青年編劇卞智弘的講座,他談到著名作家袁和平的生活狀態(tài)。作家每天早上八點準時起床,洗漱過后一個人端坐在桌子前便開始一天的構(gòu)思與寫作。中午休息個把小時,下午繼續(xù)寫。一整天都在不斷地寫。到了傍晚,一天的工作完成,整個人都處于虛脫的狀態(tài)。一個真正的作家,他的生活其實非??菰飭握{(diào)無聊,并非想象中優(yōu)雅。所以,也許我們在朋友圈中所見到的種種優(yōu)雅,不過是偽裝的罷了。
最近國產(chǎn)版《深夜食堂》因劇中人物買了愛馬仕包包吃泡面慶祝遭網(wǎng)友吐槽,身為主演及制片人的黃磊發(fā)聲道:“沒有在深夜吃過泡面的人,沒有資格談人生;只有愛吃泡面的人,才知道在大城市生活的冷冷暖暖,才能為深夜食堂貢獻出好故事?!?/p>
我并非《深夜食堂》的死忠粉,亦知道這部劇有種種缺陷,但依然被黃老師這一番意味深長的話打動。推而及之,我想說:“只有吃過苦的人才知道優(yōu)雅的真正意義所在,才知道怎么真正享受生活。此外的優(yōu)雅,不過是裝文藝假清高罷了?!?/p>
想起早些年讀葉圣陶的小說,喜歡得不行。朱自清稱他是“從蘇州走出來的少年文人”。當代作家中,多少人的錦繡文章里寫盡文人的風流俊雅,而葉老是其中的一個。
可直到有一天,我讀到葉兆言回憶祖父葉圣陶的文字時,才明白這風流俊雅的真正意義所在。他說,祖父年輕那會兒在某機關單位上班,生活條件已經(jīng)不錯了,單位也有汽車接送,可他就是每天素衣粗布,堅持步行上下班。八十歲的時候,還堅持每天伏案寫作足足八小時,雷打不動。
我恍然大悟:原來真正的優(yōu)雅,不一定是物質(zhì)豐裕,華衣錦食,裘馬輕肥。性情、風骨里的從容與優(yōu)雅,更是人生的一種不凡格局。而這樣的優(yōu)雅,定然是跟一個人吃過的苦、走過的路緊緊相連的。
親愛的,若你年紀輕輕,連苦都還沒吃過,那么,先別急著談什么優(yōu)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