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大學附屬中學 劉宇軒
痛而善言為智
○江西省南昌大學附屬中學 劉宇軒
中國人常言“痛而不言”,視寡言少語為美德,但善于言表、抒發(fā)心中憤慨也很重要。
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亦沒有風平浪靜的征程,人生之愁痛千萬,如何能夠不言?“詩圣”杜甫睹天下寒士窮苦而振臂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仙”李白不滿權貴放縱驕奢,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一抒胸中不快。
個人之痛尚且不吐不快,何況那家仇國恨呢!南宋一朝屈于金元,即便靖康之恥猶在眼前,也不思進取,不念北伐。有此等懦弱無能之朝廷,也難怪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清末,也有戊戌六君子為維新變法救國而英勇就義,其中譚嗣同更是大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面對如此關乎國家民族之危亡的傷痛,人們如何能夠忍氣吞聲,痛而不言?
痛雖必言,但也需善言。吳國滅越,勾踐身為一國之主豈能不痛,可他卻甘為吳王奴隸,與之虛與委蛇,最終成就“三千越甲可吞吳”之事。柳永縱有八斗之才,也因科舉不順而唱“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落得禍從口出、奉旨填詞的下場,終其一生不過是個屯田員外郎,其詞作也只能在閨閣中流傳,難登大雅之堂,哪像同樣是詩詞大才的晏殊,官至宰相,位極人臣,究其原因,終是柳永不善言己之痛罷了。
縱觀華夏五千載,智者為何謂之智?因其能言、會言、善言。
放眼大唐,魏徵犯顏直諫,歷數李世民的千般錯,終輔助李世民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當然不可否認李世民一代明主心胸寬廣,但魏徵能進諫十幾年,意見多被采納,他又豈是口拙之輩。再觀明朝,自宣宗后難覓明主。土木堡之變重演靖康之恥,英宗被虜。后面更有“將軍皇帝”“木匠皇帝”“青詞皇帝”等等。明朝終招致覆滅,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宋明理學束縛了人的思想,讓人不敢想、不敢言、不敢反抗,一群沒有思想、對現實麻木不仁的為官者如何支撐得了一個龐大的國家。
痛而善言,不光是個人的智慧,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智慧。只有痛而善言的人才能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只有痛而善言的民族才能夠將國家引上興旺發(fā)達的康莊大道。
點評 國人常言“沉默是金”,孔子更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本文作者則不以為然,就歷史上的多個典故逐一分析,提出我們要敢言、善言,并認為這與個人、國家的前途皆關系緊密。本文論證翔實,結構清晰,邏輯嚴密。在言說方面,古人其實也很重視,《左傳》里就將立德、立功、立言稱為人生“三不朽”。(張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