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鵬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初級階段。在和諧社會建設的初級階段背景下,對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即是在闡述體育人文精神的基礎上,對和諧社會與體育人文精神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景下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方式提出建議。
關鍵詞: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 體育 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3-0092-02
2004年,我黨首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zhàn)略目標,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又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不斷豐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方面的理論,并且不斷完善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國體育必須根據當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求,調整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目標,培養(yǎng)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體育人才,為和諧社會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一、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有著特殊的歷史性和社會性,是特定時代背景下人的價值觀和時代精神的體現,強調的是對人的關懷。而體育人文精神,則是人文在體育領域的特殊表現。隨著歷史的不斷發(fā)展,體育人文精神也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從核心理念上看,體育人文精神以人的生存和自由發(fā)展為目標,追求人類精神的解放,在與體育事業(yè)的結合中擁有了自身特點。從主體層面上看,體育人文精神是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表現出對體育運動員的關懷,運動員相互間的關懷以及社會對體育事業(yè)的關懷。
二、和諧社會與體育人文精神之間的關系
(一)和諧社會建設有助于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助于構建體育人文精神。首先,和諧社會建設需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以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因此,在科學發(fā)展觀的全面發(fā)展政策下,能夠使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得到全面發(fā)展。其次,和諧社會建設離不開社會各行各業(yè)的支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也能夠促進體育行業(yè)的發(fā)展。體育行業(yè)的發(fā)展能夠為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提供巨大的動力。最后,在進行體育文化領域的建設過程中,隨著對體育文化領域的宣傳,人們對體育人文精神的認識也會不斷加深,體育人文精神也將進一步發(fā)展。同時,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人們更能體會到體育人文精神構建的重要性。因此,和諧社會的建設能夠對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提供巨大幫助。
(二)體育人文精神構建能夠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依據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夠促進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落后的社會意識則會阻礙社會存在的發(fā)展。體育人文精神具有修身、養(yǎng)性的功能,隨著體育人文精神的不斷創(chuàng)新,其作為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夠促進社會存在的發(fā)展,也就是說,體育人文精神構建能夠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首先,構建體育人文精神能夠促進人文體育的發(fā)展。人文體育能夠引導現代人吸取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體育文化和禮儀文化,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完善。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要求就是使人和人、人和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因此,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有利于人和人之間保持和諧的關系,因此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能夠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其次,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能夠使國人更加注重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促進國人的全面發(fā)展。而人是社會的載體,國人素質的提高,全面發(fā)展的促進,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能夠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景下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方式
(一)構建新的體育價值取向
體育人文精神是當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構成中的一部分,所以應該轉變舊的體育價值取向,構建以和諧社會建設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的新的價值取向。
(1)轉變舊的階級性價值取向。想要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體育人文精神,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而舊的體育價值取向中包含的階級性明顯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應當予以剔除。
(2)統(tǒng)一體育價值觀。由于地理位置、各地生活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狀況各不相同,因此導致了各地體育價值觀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隨著社會發(fā)展,在和諧社會背景下的體育人文精神構建則要求具有統(tǒng)一的體育價值觀。
(3)追求生活品質。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按照這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進行排序。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諧社會的發(fā)展熱點也從物質層面逐漸轉向精神層面,追求生活品質更加符合新時期價值理念的需要。
(4)強調“以人為本”。堅持從人的需求出發(fā),強調“以人為本”,關懷人的生存健康,優(yōu)化人的生存方式,追求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構建體育人文精神必須轉變價值取向,將重心轉為人的需求。
(二)加強對體育人文學科的建設
對體育人文學科的建設是體育人文精神構建的基礎。因此,構建體育人文學科是構建體育人文精神的必由之路。面對當前社會學科交叉發(fā)展的趨勢,將其他學科引入體育人文學科實現體育科學創(chuàng)新,能夠為體育人文學科的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并且優(yōu)化體育人文學科的知識體系。其次,科技的發(fā)展、學科的交叉使原本體育理論結構得到了突破,面對新時期對體育人文學科的建設要求,還應當構建新的體育人文學科的知識體系,展現體育文化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社會主義快速發(fā)展的新時期,舊的體育人文科學研究方法顯然不再適用,所以,還需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促進體育人文精神的發(fā)展。
(三)將體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結合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而體育則是以科學性為基礎、以人文精神為本質的學科,因此,構建體育人文精神,離不開體育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有機結合。將體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合,則需要擴大科研范圍,擴展體育人文精神中的研究領域,形成體育與科學相結合的體育科技網絡。加強對體育人文精神的科學研究,使體育人文精神能夠逐漸承擔起理論支柱的作用。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行具有現實意義的科學研究。對優(yōu)秀的理論成果進行獎勵,鼓勵研究者繼續(xù)進行研究,并將理論成果投入實際運用當中,更好地解決體育學科的各種問題,促進體育人文精神的發(fā)展。
(四)擴展體育人文精神的傳播途徑
當今,現代社會各種資訊龐雜,人們每天都有著不同的關注點,在這一形勢下,體育人文精神很容易就被社會所遺忘。因此,體育人文精神應當主動參與文化傳播。一方面,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更多的關注,體育運動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睞,體育人文精神更應當傳播出去,讓人們進一步了解理論體系;另一方面,擴展體育人文精神的傳播途徑也有利于促進多種體育人文精神觀念的交流,促進體育人文精神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從而促進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
(五)完善體育人文學科的教育體系
體育人文精神是體育文化的一部分,與傳統(tǒng)文化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教育是文化傳承中最重要的一條途徑,因此,完善當前的體育人文學科的教學體系,在高等教育中貫穿人文精神,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將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對于學習方面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精神涵養(yǎng),促進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
(六)營造良好的體育人文環(huán)境
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支持。在體育人文環(huán)境中,體育人文精神不再是特殊的文化現象,人與人之間有著統(tǒng)一的價值觀念和體育文化觀念。因此,良好的體育人文環(huán)境,能夠為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提供更多支持。
四、結語
和諧社會的建設與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構建新的體育價值取向,加強對體育人文學科的建設,將體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結合,擴展體育人文精神的傳播途徑,完善體育人文學科的教育體系,營造良好的體育人文環(huán)境,才能在和諧社會的背景下促進人文精神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安寧寧. 和諧社會條件下的體育人文精神構建分析[J]. 運動,2015(8):110-111.
[2]洪慶林,李緒穩(wěn),宋曉俊. 體育人文精神對和諧社會構建的作用探究[J]. 才智,2015(36):255.
[3]肖錦山. 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之研究[J]. 中國培訓,2016(24):179.
責任編輯:楊國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