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學(xué)
“華夏”到“中華”的演變及“中國“”中華民族”的由來
□劉文學(xué)
“華夏”一詞距今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原本是指歷史上最早居于“中國”即中原地區(qū)的“華夏民族”,而到清末民初,則被“中國”和“中華民族”所替代?!叭A夏”一詞,雖被替代,但至今仍然鮮活,并且被廣泛使用,說明中華兒女不忘歷史,不忘根本。對于“華夏”一詞,許多先賢都做過研究,成績斐然,然而時(shí)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未獲共識,令人不知所從。今借助先賢的研究成果,撰寫拙文,拋磚引玉。
1.華山。今河南登封的嵩山古稱華山?!叭A夏”一詞的“華”源于古華國,而古華國中的“華”則源于河南的古華山,即今河南登封的嵩山或新鄭的太山。今人知陜西的華山,而多不知中國最早的華山是河南的嵩山。今人見到的最早記述河南嵩山是華山的文字記載,是西周初周公旦所作《周禮·夏官·司馬》。他在記述“九州”時(shí)說:“河南曰豫州,其山鎮(zhèn)曰華山,其澤淵曰圃田,其川滎、洛……”[1]由“豫州”“圃田澤”“ 滎、洛”等記載看,此“華山”只能在今河南鄭州一帶,也就是東周以后所稱的嵩山。春秋《國語·鄭語》記述太史伯與鄭桓公的對話中有“其濟(jì)、洛、河、潁之間乎?……若前華后河,右洛左濟(jì),主苤、隗,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盵2]這段記述中的“華”,就在今河南以新鄭為中心的洛陽、登封、新密、禹州、滎陽一帶,其中“前華”的“華”,史學(xué)家認(rèn)為是指河南的華山,“后河”的“河”是指黃河。另據(jù)《五藏三經(jīng)傳》記載:“太山,一名華山?!盵3]此太山在何處?《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記載:“……又東三十里曰浮戲之山。沅曰:山在今河南汜水縣(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又東四十里,曰少脛之山。沅曰,山在滎陽東……又東三十里,曰:太山,別有東小太山也?!盵4]對于此山,汪沷注曰:“此太山在鄭,非東岳太山也。”上述“太山”在今河南新鄭市西北龍湖鎮(zhèn)太山村一帶,亦名“華山”。這就是說,河南登封的嵩山和新鄭的太山在西周以前都曾稱為“華山”,而此太山為嵩山一脈,實(shí)為一山。對于河南登封嵩山古稱“華山”,古今史家頗為認(rèn)同。國學(xué)大師、著名歷史學(xué)家錢穆在其《黃帝》一書中說:“古書上往往說豫州有華山,豫州現(xiàn)在是河南省,所說的華山,在洛水東邊,大概就是現(xiàn)在的嵩山?!盵5]唐嘉弘在其《炎帝傳說考述——兼論炎黃文化的源流》一文中說:“錢賓泗先生對先秦歷史頗有研究,他在解釋‘華夏’時(shí)認(rèn)為在《周禮》和《國語》中,華即華山。古代華山,在今河南,很可能即今嵩山,故今密縣附近有古華城。”[6]史學(xué)家馬世之在其 《試析炎黃文化的發(fā)祥地》一文中說:“關(guān)于華,不少學(xué)者認(rèn)為,《周禮》和《國語》中提到的華即華山,古代華山就在今河南境內(nèi),很可能即今嵩山?!盵7]錢穆說:“古書上往往說豫州有華山,華山大概就是現(xiàn)在的嵩山。”可見,古書稱嵩山為華山是多家之言,而非孤證。
2.華(華陽)。今河南新鄭因處華山之地而稱華,為華地。所見歷史資料最早說今河南新鄭的“華”為地名的,是西周穆王時(shí)的簋銅器 “銘文”,文中說:“唯十有一月初吉甲辰,王在華,王命錫鹿,用作寶彝,命其永以多友飽饜?!盵8]記述的是周穆王東巡之事。某年十一月初的甲辰日,周穆王巡狩曾東到“華”,給屬下賞賜命鹿,又命作青銅寶鼎,用這些與屬下飲宴。這里的“華”在今河南新鄭北。西周晚期有“華季益鼎”[9],也出自今河南新鄭的華地。錢穆在其《黃帝》一書中說:“現(xiàn)在的登封、禹、密數(shù)縣間,古人稱華?!敝脊艑W(xué)家唐蘭在 《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征·命簋》中說:“華,地名……在今河南密縣(今屬河南新鄭)?!瘪R世之在其《鄭州市域夏商周諸侯國國都探索》一文中說:“華國地域,在今河南省新鄭、新密一帶,西依嵩山,嵩山古稱華山。國鄰七虎溪,七虎溪又叫華水。國在山水之間,故而名華?!盵10]
華地因處嵩山即古華山之陽而稱華陽。華陽之稱,最早可上溯到少典和炎帝時(shí)代。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jì)》中記載:“神農(nóng)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彼未辍痘释醮笥洝酚涊d:“炎帝神農(nóng)氏,有熊國君少典正妃、有氏之女曰任巳之所生也。少典、女登游于華山之陽,有神龍之祥,生為神農(nóng)氏?!鄙俚涫怯行車?,有熊即今河南新鄭,史無二說?!吨芏Y》《國語》皆說今河南登封嵩山為古華山,《五藏山經(jīng)傳》認(rèn)為新鄭西北的太山也為華山。這里皇甫謐所說“華陽”,胡宏所說“華山之陽”,只能是今河南新鄭的“華陽”。1992年,山西大學(xué)教授楊勇國在《黃炎華夏考》一文中認(rèn)為:“皇甫謐說‘少典妃,游華陽’的華陽,只能是在新鄭這里的具體地名,而不會(huì)是有人認(rèn)為的遠(yuǎn)至關(guān)中的華山之陽那一片含混不明的地面?!盵11]著名考古學(xué)家史樹青、王興仁、鄭杰祥、馬世之等學(xué)者主此說。這說明,今河南新鄭的“華陽”地名在 5500多年前已經(jīng)存在。今河南新鄭古為“華陽”史有明載,《史記·周本紀(jì)》載:“(周赧王)四十二年,秦破華陽?!?975年湖北云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秦簡 《編年記》中記載:“三十四年,攻華陽”?!妒酚洝で乇炯o(jì)》中記載:“(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傷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薄妒酚洝ろn世家》《史記·趙世家》等皆有所記。對于此 “華陽”,《史記》《集解》《正義》等解釋說“在密縣”,或說在“鄭州管城縣南三十里?!贝说亟駥俸幽闲锣嵤?。河南新鄭的“華”或“華陽”,有許多名物,如華城、華水、華陽亭等,尤其是華陽城至今猶存,周長3公里,城墻殘高4~8米,清代于城門刻有“古華邑”,為河南省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3.華國(華族)。今河南新鄭為古華國?!秶Z·鄭語》記述周史官太史伯向鄭桓公提建議,讓他將鄭國從陜西的華陰遷到今河南新鄭一帶,說:“奉辭伐罪,無不克矣。若克二邑,鄔、弊、補(bǔ)、舟、依、 、歷、華,君之土也。 ”此“華”則為古華國?!兑葜軙な酚浗狻分姓f:“諂諛日近,方正日遠(yuǎn),則邪人專國政。禁而生亂,華氏以亡?!北R文紹校注說:“華氏,亦古諸侯也?!边@里的“華氏”即古華國。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洧水注》中說:“黃水出自太山南黃泉,東南流經(jīng)華城西。史伯謂鄭桓公曰:華,君之土也。韋昭曰:華,國名矣。”宋代羅泌《路史·國名記四》中說:“華,華子國,鄭十邑有華。”清乾隆四十一年 《新鄭縣志·建置志》記載:“華城,《方輿紀(jì)要》:在縣北四十五里,亦曰華陽亭。古華國。史伯謂鄭桓公:‘華,君之土也。’”[12]索金星在其《中華文化與黃帝文化初論》一文中指出:“新鄭華地是華文化開創(chuàng)文明的起源地,西周時(shí)期僅遺留了次等級的‘華國’,故它應(yīng)是‘中華’名稱的緣由?!盵13]歷代文獻(xiàn)皆說古華國在今河南新鄭境內(nèi),華族源于此。
1.夏翟。今河南禹州古稱夏翟。夏翟是雉鳥(山雞)名,《尚書·禹貢》記載:“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貢惟土惟五色,羽畎夏翟?!笨追f達(dá)《正義》引《釋鳥》說:“翟,山雞。此言夏翟,則夏翟共為雉名?!闭f夏和翟都是山雞的名稱。桂馥在《說文解字義證》一文中援引胡渭說:“五彩備曰翚,亦曰夏翟?!惫薄稜栄抛ⅰ分幸舱f:“伊洛而南雉素質(zhì)五彩皆備曰翚……翚即夏翟審矣。”此說“伊洛而南”即今河南禹州一帶;翚即翟,是指一種羽毛五彩繽紛的山雞。禹州因盛產(chǎn)翟鳥,而將“翟”命為地名、山名。1979年版《辭源》說:“夏翟,羽毛五色的野雞,五色叫夏,長尾野雞叫翟?!币陨现T說表明,這種山雞盛產(chǎn)于淮河流域的“伊洛”地區(qū),因“五彩皆備”而稱夏翟,由此可知,夏翟應(yīng)當(dāng)為古代禹州一帶先民的氏族名。此地先民以翟或夏翟為圖騰或地名。禹州因盛產(chǎn)雉鳥而稱夏翟。對此,夏史專家鄭杰祥在其《夏史初探》一文中有詳細(xì)考述[14]。《姓考》中說:“周成王姬誦封次子于翟,后以國為氏。”《姬姓志》中亦說:“翟氏,出自姬姓。周成王姬誦之子,封于陽翟,后以國為氏?!薄队碇葜尽ど酱ㄖ尽酚涊d:“翟山,在州西四十里?!倍碇菡幱谏鲜龉盼乃f的“伊洛”地區(qū)。
2.夏(陽翟)。今河南禹州因古稱“夏翟”而稱“夏”?!洞呵飿b梁傳·隱公五年》記載:“榖梁子曰:舞夏?!睂τ凇跋摹?,范寧《集解》說:“夏,大也。大為大雉。大雉,翟雉?!薄拔柘摹本褪且缘曾B的羽毛作為舞具,即以“夏”指代翟鳥,亦指夏翟,《周禮·天官·冢宰》中說:“夏采下士四人?!编嵭⒄f:“夏采,夏翟羽色?!辟Z公彥疏說:“《夏采》及《禹貢》‘羽畎夏狄’,皆謂‘夏’為五色之翟……云染夏者,染五色者,謂夏即與五色雉同名夏,故知染五色也。故鄭即云謂之夏者,其色以夏狄為飾。”此“狄”作“翟”。清人吳調(diào)陽《漢書·地理志·詳釋》記載:“陽翟,今禹州。注曰:‘夏禹國’。案:禹都本在鄭櫟……地多夏翟,故國號為夏?!瘪R世之在其《試析炎黃文化的發(fā)祥地》一文中也認(rèn)同此說:“有謂夏是地名,在今河南禹州市。禹州古時(shí)盛產(chǎn)夏翟鳥,因此,而稱作夏地?!庇纱丝梢姡曾B在古代被稱作“夏翟”,也稱“夏狄”,而“夏翟”又可單稱為“夏”,今河南禹州之“夏”源自“夏翟”。到春秋時(shí),鄭國人還稱“夏翟”為“夏”?!跋摹敝?,最早可追溯到夏王朝以前。
今河南禹州之“夏翟”又稱“陽翟”。關(guān)于禹州的“夏”或“夏翟”何以稱“陽翟”,著名夏商考古專家鄭杰祥先生在《夏史初探》一文中考證說:“今河南禹縣(禹州曾用名)地區(qū)因曾以翟鳥命為地名,則此地最早當(dāng)稱作夏地,后稱作夏翟,至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才稱作櫟和陽翟。稱櫟者,乃翟鳥之別名,稱陽翟者,當(dāng)因古夏、陽二字音、義相近通用之故……夏、陽二字于古音、義相近,可相通假,陽翟當(dāng)是從夏翟一名演變而來?!盵15]翟、夏翟、陽翟、夏、櫟、禹州,同地而異名。
3.夏朝(夏族)。后漢王充《論衡·正說》記載:“唐、虞、夏、周者,土地之名。堯以唐侯嗣位,舜以虞地得達(dá),禹有夏而起,湯因殷而興,武王階周而伐,皆本所昌之地,重不忘始,故以為號,若人之性也?!闭f禹是因?yàn)殚_國于夏地而稱夏。夏禹先后在今河南的陽翟、陽城建立夏王朝。禹初都于今河南禹州陽翟?!妒酚洝へ浿沉袀鳌份d:“潁川、南陽,夏人之居?!薄都狻芬鞆V曰:“禹居陽翟?!薄兜弁跏兰o(jì)》中記載:“禹受封為夏伯,在《禹貢》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薄稘h書·地理志·潁川郡》載:“陽翟,夏禹國。應(yīng)劭曰夏禹都也?!薄端?jīng)注·潁水注》載:“潁水自堨東經(jīng)陽翟縣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薄逗鬂h書·郡國志》載:“陽翟,禹所都,有鈞臺?!薄吨袊沤竦孛筠o典》中說:“夏,陽翟縣,夏禹始封邑?!薄掇o源》中說:“陽翟,地名,即今河南禹縣,相傳為禹之都?!薄妒酚洝は谋炯o(jì)》載:“(桀)乃召湯而囚之夏臺?!薄端?jīng)注·潁水注》載:“夏亭故城在汝州郟城縣東南五十四里,蓋夏后啟所封也?!庇绕涫怯碇葜?,就是因?yàn)橄挠沓醴庥诖硕妹?/p>
禹都于今河南登封市陽城?!豆疟局駮浤辍分休d:“禹都陽城?!薄督癖局駮o(jì)年疏證》中記載:“禹治水既畢,天賜玄珪,以告成功……乃受舜禪,即天子之位。三年喪畢,都于陽城?!薄妒酚洝は谋炯o(jì)》中記載:“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逼浜筇?、仲康、少康都斟鄩。斟鄩,在今河南鞏義市西南,登封市西北,也在河洛地區(qū),距登封陽城、禹州陽翟不遠(yuǎn)。對于夏王朝活動(dòng)的中心地,著名古史學(xué)家徐旭生在《1959年豫西 “夏墟”的初步調(diào)查》一文中,通過對80多份先秦史料進(jìn)行對比與分析后認(rèn)為:“鯀、禹、啟、太康四世均在洛陽附近活動(dòng)。夏氏族或部落早期活動(dòng)的中心當(dāng)在河南中部?!盵16]田繼周在《先秦民族史》一文中說:“從鯀、禹的世系和居住的地區(qū)看,夏朝名稱是由于受封為‘夏伯’和‘國號曰夏后’而來。夏族則是由于夏國和夏朝的建立而得名……夏朝的中心地為崇山登封、密縣、禹縣一帶?!盵17]夏族源于此。
1.華夏族。華族是華胥氏之后,夏族是少典、黃帝之后。我國的華夏族,實(shí)由華族和夏族于夏代在“中國”即中原的核心地區(qū)華地和夏地融合而成。中國始有華夏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血緣和文化基因。關(guān)于華夏族是怎樣形成的,梁啟超在《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中認(rèn)為:“華夏民族,非一族所形成,太古以來,諸侯錯(cuò)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成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也?!标P(guān)于華夏民族的來源,國學(xué)大師錢穆在《黃帝》一書說:“現(xiàn)在的登封、禹、密數(shù)縣間,古人稱華,這里又是夏朝的興起地。我們現(xiàn)在自稱中華,從前又稱華夏,就起源于此?!睂τ谌A夏民族何時(shí)形成,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shí)代》一文中說:“炎黃二族定名為‘華夏族團(tuán)’是不妥當(dāng)?shù)摹HA夏是由華族和夏族發(fā)展而來,其時(shí)既無華族,亦無夏族,何來‘華夏’族團(tuán),還是炎黃族團(tuán)為妥?!?/p>
華族。華族出自華胥氏后裔華國國君華子。華子像出自伏羲族的女媧、風(fēng)后、力牧、華蓋等,到炎黃時(shí)代,華族融入了黃帝族,成為黃帝王朝的臣屬或諸侯。華子則被封于有熊國附近的華地(華陽),建華國,為諸侯。華子是華族的始祖。錢穆在《黃帝》一書中說:“黃帝夢游華胥之國,新鄭附近有華城,有華陽亭,就是古華胥國?!敝泄埠幽鲜∥y(tǒng)戰(zhàn)部和河南省社會(huì)科學(xué)院編的《中華姓氏河南尋根》一書中說:“華,一支為古華國之后。早在夏代華胥氏后代中,有一支東遷至河南新鄭,建華國。華國歷經(jīng)夏商,周時(shí)亡國,成為鄭國十邑之一。后韓滅鄭,華邑歸韓。華國地域在今河南省新鄭市境。”[18]
夏族。夏族出自黃帝族的后裔夏王朝夏禹。漢代焦延壽在《焦氏易林》中說:“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薄兜弁跏兰o(jì)》載:“黃帝授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世本·帝系》載:“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陽,是為帝顓頊……顓頊五世而生鯀,鯀生高密,是為禹。”禹是夏族的杰出祖先。
2.中國。現(xiàn)在稱我們的國家為 “中國”,“中國”由何而來,歷代史家說法不一。要真正了解“中國”一詞及其含義,必須從最早的“中國”一詞的由來說起。中國歷史上最早說的“中國”,是指華夏族的居地即今河南嵩山為中心的河洛一帶,這里是華夏族的發(fā)祥地。最早記述“中國”一詞的是西周初期的銅器《何尊》銘文,說:“(唯)王初遷宅于成周……佳(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茲)民’。 ”[19]司馬貞在《索隱》中記載:“成周,洛陽。”這就是說,中國歷史上的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地區(qū),最早稱 “中國”?!妒酚洝ぶ鼙炯o(jì)》記述周武王克商以后,在河洛地區(qū)的成周營建東都時(shí)說:“王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顧詹有河,粵詹洛、伊,毋遠(yuǎn)天室’,營周居于洛邑而后去。”[20]這里的“三涂”為山名,在今洛陽市南嵩縣境內(nèi),“河”即流經(jīng)洛陽北的黃河,這里是指伊洛平原,就是當(dāng)年“夏人”即夏王朝開國建都的地方。由此可知,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中國”的地方是指今河南伊洛地區(qū)夏人的居住地。這里是“中國”之源。
西周以后,“中國”的范圍不斷擴(kuò)大,隨著時(shí)代的不同,其內(nèi)涵和外延也不同:一指首都(京師)?!对娊?jīng)·大雅·民勞》中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逼渥⒃唬骸爸袊熞病!薄睹献印とf章》載:“(舜)去中國,踐天子位焉。”劉熙注:“帝王所都在中,故曰中國?!倍钢醒胪醭慕??!对娊?jīng)·大雅·蕩》諷刺周厲王說:“內(nèi)怒于中國,覃(延)及鬼方?!闭f周厲王的暴行不僅施于中國人,也擴(kuò)展到邊遠(yuǎn)的鬼方部落。《文中子·述史》中說:“大哉中國,五帝三王之所之也,衣冠禮儀所由出也?!比钢性貐^(qū)。《孟子·梁惠王》記述齊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拓四夷?!薄睹献印る墓酚涊d:“陳良,楚產(chǎn)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xué)于中國,北方之學(xué)者未聞之先也。”說陳良是楚國人,到北方的“中國”學(xué)習(xí)周公、孔子之道,沒有聽說北方的學(xué)者比他的學(xué)習(xí)成績更好的。四指國內(nèi)、內(nèi)地?!稑b梁傳·昭公三十年》載:“中國不存公。”說季孫不讓魯昭公在國內(nèi)存身。其注說:“中國,猶國中也?!蔽逯赶淖寤驖h人建立的國家?!稑b梁傳·僖公二年》載:“中國稱齊、宋,遠(yuǎn)國稱江、黃。”其后凡漢人或少數(shù)民族在中原地區(qū)建立的國家,都自稱“中國”,而居住在中原地區(qū)以外的國家,也往往自稱“中國”。例如,北宋居中原自稱“中國”后,遷到江南也稱“中國”;金人自北方入駐中原建金國,也自稱“中國”,而不承認(rèn)南宋為“中國”,南宋也不承認(rèn)金朝為“中國”。到了清代,清人將大清國也稱為“中國”。清人陸鼎《滇游記》中說:“云南的諸生溫文儒雅,敬慕中國?!钡角迥ǔ0褍?nèi)地十八省稱為“中國”。
上述關(guān)于“中國”的不同說法,實(shí)際上都是西周河洛地區(qū)華夏族居住地“中國”的繁衍與發(fā)展,是地域概念,但是作為主權(quán)國家,以“中國”命名已經(jīng)是呼之欲出。在中國歷史上,無論“中國”是指什么,都不是今天意義上所說的“中國”?!爸袊闭嬲鳛閲腋拍睿?902年梁啟超在撰寫《論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事》一文時(shí)提出的。而作為中國國家的名稱是孫中山提出的。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建立同盟會(huì)、創(chuàng)辦《民報(bào)》,將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定為“中國開國紀(jì)元4602年”。而作為主權(quán)國家名稱行于世,則是1912年孫中山先生所創(chuàng)建的“中華民國”,簡稱中國。無論是梁啟超提出的“中國”概念,還是孫中山所創(chuàng)建的“中國”,都具有劃時(shí)代和里程碑的意義。
3.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由以河洛地區(qū)為中心的“中國”與以華胥氏的后裔華子為代表的華族和以有熊氏少典和黃帝族的后裔夏禹為代表的夏族組合而成,其中省“國”,省“夏”而成“中華民族”。 對于中華民族的來源,著名考古學(xué)家唐蘭在《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征·命簋》一文中說:“華,地名。在今河南省密縣(今屬新鄭市),西為嵩山,是夏族舊居,所以華即夏,中華民族起于此?!睂τ凇爸腥A民族”的概念,最早是1905年梁啟超在《歷史上中華民族之觀察》一文中提出的,他說:“(中華民族)自始非一族,實(shí)有多數(shù)民族融合而成?!倍鴮⒅袊朔Q“中華民族”行之于世,則是1905年孫中山創(chuàng)辦的《民報(bào)》首頁黃帝像下的一句話:“中華民族開國之始祖,世界第一民族主義大偉人黃帝?!比A夏民族在夏代形成之后,又歷經(jīng)商、周到春秋戰(zhàn)國,不斷融合東方的夷族、南方的蠻族、西方的羌族、北方的狄族,形成了一個(gè)以原華夏族團(tuán)為主體,由眾多民族相融合的更為龐大的華夏民族。到東漢以后,“華夏族”為“漢族”一詞所取代,不斷融合四方其他少數(shù)民族,形成了漢民族。至清末民初,又以漢民族為主體,形成了包括56個(gè)民族在內(nèi)的大格局、多元化、一體化的為各民族所認(rèn)同的“中華民族”?!爸腥A民族”自此成為一個(gè)政治話語,成為一個(gè)偉大民族的標(biāo)識。
[1]陳戌國點(diǎn)校:《周禮·儀禮·禮記》,岳麓書社,1989年。
[2]左丘明:《國語·鄭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3]雅琴主編:《山海經(jīng)大全》,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
[4]《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錢穆:《黃帝》,三聯(lián)書店,2005 年。
[6]唐嘉弘:《炎帝傳說考述——兼論姜炎文化的源流》,《史學(xué)月刊》1991年第1期。
[7]馬世之:《試析炎黃文化的發(fā)祥地》,《炎黃匯典·文論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8]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命簋》,中華書局,1986年。
[9]方輝:《華孟子鼎銘小議》,《中國文物報(bào)》2012年 9月14日。
[10]馬世之:《鄭州市域夏商周諸侯國國都探索》,《古都鄭州》下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
[11]楊勇國:《黃炎華夏考》,《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bào)》1982年第 4期。
[12]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志·卷六·建置志》,1997標(biāo)注本。
[13]索金星:《中華文化與黃帝文化初論》。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huì)、河南省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huì):《炎黃文化與社會(huì)主義核心價(jià)值觀——第三屆中部六省炎黃文化論壇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
[14][15]鄭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16]徐旭生:《1959 年夏豫西“夏墟”的初步調(diào)查》,《考古》1959年第11期。
[17]楊東晨:《華夏始祖——夏商周時(shí)代》,三秦出版社,2005年。
[18]中共河南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河南省社會(huì)科學(xué)院編:《中華姓氏河南尋根》,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19]馬承源:《何尊銘文初釋》,《文物》1976 年第 1 期。
[20](西漢)司馬遷:《史記》,萬卷出版公司,2008 年。
(作者單位 新鄭市地方史志辦公室)
[責(zé)任編輯 荊學(xué)峰 孟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