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軍+顧紹艷
2011版的《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指出“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新的教學方式”。微信具有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組建群聊等功能,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添加好友和關注公眾平臺,將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樂趣、收獲分享給好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在無形中會提高學生的習作表達能力。
一、建立微信群,交流觀察所得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葉圣陶說過:“寫作材料的來源普遍于整個生活里?!庇^察是人們攝取客觀事物的第一扇窗口,觀察與寫作的關系很密切,它可以獲取第一手材料,是人們獲得寫作材料的主要途徑。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要認識、了解事物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必須進行連續(xù)不斷地觀察。例如寫植物的作文,就可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植物生長季。教師要求學生從開始播種到發(fā)芽、抽葉、開花、凋謝的全過程進行觀察、記載。通過幾個月的觀察,學生終于獲得了植物生長的第一手資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等待自己親手照料的種子鉆出地面時是緊張的,面對剛剛冒出的小芽又會激動不已,這時候,把植物的圖片和自己的心情分享出去,是一件迫不及待的事情,微信群就讓大家有了一個交流的地方。為了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鼓勵學生真實寫出自己觀察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內容不限,不限定字數(shù),格式不限,可以表情、圖像、文字并存,也可以是單純的文字,真正做到微記錄、勤交流。這樣輕松、活潑、自在的表達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從被動壓抑的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減輕寫作壓力,無拘無束地用一兩句話、一段話真實地表達出來,為寫作積累素材。
二、微視頻錄制,共享親身體驗
找準生活契機,抓住學生情感的敏感點,作文于學生想寫作文時,作文于生活需要作文時。尤其是舉行活動時,學生的情緒高漲,激情迸發(fā),每次活動對他們來說都是刻骨銘心的,利用微信視頻記載下活動中的點點滴滴,會使作文的空間與活動的空間相融。
在進行“介紹家鄉(xiāng)人”這一單元的主題活動時,我們分小組實地考察了抗日山烈士陵園、黑林鎮(zhèn)劉少奇的故居等地方,用視頻記錄下考察過程;接下來開展“小導游”介紹家鄉(xiāng)名人的活動,各小組分享本組的微視頻。看到自己在活動過程的表現(xiàn)得到了認可,介紹時更加自信。再次用微視頻的方式記錄介紹名人的過程,將視頻的精華部分放在微信群中,投票選出最佳小組。在參與各類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經常能碰到平時體驗不到的情境,師生可以網(wǎng)上截取一些小視頻來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在“親歷”的“沖擊”下,在“視頻”的“促進”下,回到課堂上,在輕松的氛圍中,讓學生通過視頻觀察自己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并談談這次活動的感受,再帶領學生討論、交流、寫作,學生的習作自然言之有物,也有了真情實感。
三、微信訂閱號,持續(xù)指導方法
為了能讓學生有更大的進步,筆者申請了作文方法指導的微信訂閱號,讓微指導成為學習的起點,讓學生在短時間里掌握微片段作文方法,讓學生寫出有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的文段。
筆者每星期通過微信訂閱號向學生推送一些“微作文小貼士”。如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一次乒乓球比賽,學生不知怎樣著手,我及時把“微信訂閱號”的方法發(fā)在微信群中:“要交代清楚場面的背景,要寫出氣氛,點面結合,寫場面要有順序?!笨吹竭@個“小貼士”,他們理清了思路,整理素材,寫出了比賽過程的精彩。
四、推送微信圈,展示所得成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是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睂W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有賴于積極持久地從事創(chuàng)造活動,而這種活動需要他們創(chuàng)造成功的支持。反復的創(chuàng)造成功,能使他們形成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成果展示,不僅僅是對學生活動的總結、評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看到自己勞動的價值,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燃起繼續(xù)探索的興趣和信心的火花;成果展示也不僅僅是一個學生相互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擴大影響,帶動、激發(fā)更多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成果展示,作文教學同樣也需要成果展示。當學生的作文被同學、家長、老師或者社會認可的時候,他們同樣會有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微信朋友圈恰恰就提供了這樣的展示平臺,讓學生的成果得到更多人的評價與贊賞,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總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時,巧妙地把作文訓練寓于饒有興趣的實踐活動之中,用自己的語言去記錄、描繪、抒發(fā),用微信平臺去交流展示,學生由無話可說變得有話可說,會說、想說,從“要我寫”變?yōu)椤拔乙獙憽?,從而一吐為快?/p>
本文系江蘇省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2017年度立項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7-R-55975)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班莊中學
江蘇省連云港市黃海路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