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18歲的她說掙到了錢就回四川老家,但今年她已經(jīng)48歲,早就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卻還留在新疆。不是不想回家,是實在太忙。忙什么?忙自己的致富地,忙別人的脫貧地,忙大家的好日子。30年來,她把雙腿扎進邊疆土地,有了一個個新的身份——“新疆人”“兵團人”“帶頭人”,她就是黨的十九大代表、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五師84團7連職工王平。
川妹子闖邊疆
王平生于貧苦家庭,一心想通過知識改變命運。1988年她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被綿陽師范錄取,成為村里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但她的興奮與驕傲在同母親分享好消息的同時就支離破碎了,母親告訴她家里實在拿不出學費,而且她是老大,下有三個弟弟妹妹。王平忍著不甘的淚水放棄了。
就在王平迷惘的時候,聽同鄉(xiāng)說新疆地廣人稀,急需勞動力,而且農(nóng)民還能享受工人待遇。王平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和7個同鄉(xiāng)踏上了北上的路途。
從綠林到荒漠,從溫潤到干燥,從食米到食面,一路風塵,王平終于到達了新疆博州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邊境團場:第五師84團7連。王平從沒出過這么遠的門,她大開眼界的同時不禁反問自己,我能適應這里嗎?相比心里的躊躇思慮,身體的水土不服要來得更早一些。王平身上起了很多濕疹,癢得惱人,臉上手上起皮皴裂,沒了四川姑娘的白嫩水靈。每天早上醒來,鼻子干得出血,喉嚨干得發(fā)燙。晝夜溫差大又讓她飽受夜晚寒冷的煎熬。但囊空如洗,她和同鄉(xiāng)只能租住房頂有洞的泥土房子。夜涼如水,寒風陣陣,買不起棉被,只能在床上鋪上厚厚的麥草,裹著外套再蓋一條床單睡覺。氣候的突變與身體的不適,常常讓王平無眠到天明。
來打工前王平從沒干過農(nóng)活,種地種得不好,只能給別人打零工,拔草、放苗、喂豬,只要有活她就干,常常累得十個指甲都疼,一動也不想動,可辛辛苦苦一天最多也只能賺幾元錢。同鄉(xiāng)有打算回老家的想法,她也動搖過,但是一想到家里的弟妹都吃不飽飯,母親還指望她掙錢養(yǎng)家,要強的她暗暗在心里許下了愿望,一定要掙到錢再回去。
幾年下來,一直打零工的王平離當初的目標相距甚遠。直到和同鄉(xiāng)黃應明結婚時,買的還是有洞的房子,用草和著稀泥打補丁,更燒不起煤。窮則思變,變則通。1992年連隊搞畜牧產(chǎn)權改革,有300頭羊要作價歸戶,王平想既然打工不行,不如試試養(yǎng)殖,說不定能咸魚翻身。當時畜牧業(yè)行情不佳,大部分職工持觀望態(tài)度,王平卻孤雁出群找到連長包了全部的300頭羊。
這一年,王平和丈夫把羊趕到賽里木湖邊,包了60畝草料地,搭了個簡陋棚子就住了下來。賽里木湖水草豐富,是放牧的好地方。但是,賽里木湖的冬季也比其他地方更長,300頭羊越冬的口糧是個大問題。一番思考后,王平又向連隊承包了200畝小麥地,并在小麥地里混播苜蓿,這樣人和牲畜的口糧就都有了。在她和家人的精心管理下,這一年她凈收入1萬多元,成為84團第一戶“萬元戶”,當初觀望的職工都羨慕起她來。
新路開始是狹窄的,但它卻是自己延伸拓寬的序曲。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讓王平確定了一個想法:敢于創(chuàng)新準沒錯。1995年,團場又推行土地固定、全費自理承包,王平敢為人先簽了400畝的合同,大家都議論她這個人個子小,膽子倒挺大。其實她心里也在打鼓,可既然決定要做了,就沒有退路。王平和家人種上了紅薯、土豆、玉米等農(nóng)作物,一年起早摸黑,同莊稼一樣“長”在了地里,共飲雨露甘苦,共享風吹日曬。年底,王平的收入達5萬多元,再次成了團場的“首富”。
辛勤耕耘帶來的收益就像滾雪球,王平承包的土地面積連年遞增,到今年,她已經(jīng)承包了近2000畝地,累計為國家繳糧1600多噸,成了遠近聞名的種植狀元。
三分勤奮七分方法
盡管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但王平清楚,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能像過去一樣全靠天,也得三分靠勤奮,七分靠方法。特別是自己身處的84團,土壤條件差,如果不依靠科技種地,要想多掙錢幾乎不太可能。
其他職工干完農(nóng)活就休息了,她還要抽出時間看自己訂閱的《中國特產(chǎn)報》《新疆科技報》等報刊書籍,看中央七套的《致富經(jīng)》《農(nóng)業(yè)信息》等電視節(jié)目。2002年,王平參加了團場舉辦的第一批綠色證書培訓班,系統(tǒng)學習了農(nóng)作物高產(chǎn)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并拿到了高級農(nóng)藝工證書。同時,她還通過業(yè)余時間拿到了農(nóng)廣校農(nóng)藝專業(yè)文憑。
84團的地石塊多,有不少都撂荒了,王平?jīng)Q心把燙手山芋接過來。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和試驗科學種植,她硬是讓石頭地變成了高產(chǎn)地,凈收入達到30萬元。別人羨慕不已,紛紛向她取經(jīng),王平不僅把改良好的地分給他們,還毫無保留地教他們改良方法。
王平承包的羊生了病或產(chǎn)崽了,除了向連隊指導員請教,她還自己找書學習,判斷病理,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jīng)驗,她養(yǎng)的母羊生羔率能達到120%,成活率能達到100%。
幾年前,連隊開始引進種植色素菊花,王平購買專業(yè)書籍,上網(wǎng)查閱先例,得出“色素菊花成本小,市場需求大”的結論后,立馬開始種植。在菊花推廣種植過程中,她還主動當起了技術服務員,現(xiàn)在色素菊花已成為84團的支柱產(chǎn)業(yè)。每年的7月到9月,色素菊花成片成片地綻放,王平站在花海里面,感覺特別幸福。最近,她又打起了花海旅游與農(nóng)家樂結合的主意。
干一行學一行,學一行專一行,專一行帶一幫,她把自己多年的學習實踐經(jīng)驗向大家和盤托出,成了名副其實的“編外技術員”,成了大家信賴的王大姐。
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從貧困中走出的王平,知道窮是什么滋味兒,更能體會有難處時別人伸一把手的溫暖。這些年,她一直在努力幫助身邊的職工群眾,幫助大家增收致富。
2007年,連隊8名職工因承包土地資金不夠,紛紛向她借錢。這年她因承包地較多,借錢給他們自己就沒有錢買農(nóng)資了。看到他們渴望的眼神,王平還是把12萬元借了出去,自己去銀行貸款。為這事,丈夫還跟她生了氣:“你一天就曉得當好人。把錢借出去,我們自己怎么辦?”她笑瞇瞇地說:“他們有困難嘛,我們可以去銀行貸款?!眲e人都說她腦子進水了。她覺得,只要能把別人的困難事解決掉,心里就是快樂的。
2012年,王平成立了“王平幫扶基金”, 每年拿出5萬元幫助有困難的群眾,一些連隊職工深受感動,也主動拿出部分積蓄填充基金。只要大家有需要,就可以向連隊申請。王平常會去受資助的家庭中看看,有些已經(jīng)脫貧了,一些山區(qū)牧民還有困難。說到這些,王平的語氣中透著憂慮。
到現(xiàn)在,王平已累計拿出了180余萬元,因為從不打借條,幫了多少人她自己也記不清了。
18歲她剛來新疆時說,掙到了錢就回四川老家?guī)湍赣H養(yǎng)家,但今年她已近48歲,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卻還留在新疆,甚至近5年沒有回去看望過父母。她說不是不想回家,是實在太忙了,忙她自己的致富地,忙別人的脫貧地……為了實現(xiàn)讓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的期盼,她還要繼續(xù)在邊疆團場的土地上種下共同幸福的種子。
責編/樊婷
E-mail: fantingb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