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人到不到紅包一定到”成為了中國式婚禮的特色,份子錢也逐漸變成了一種負擔。更尷尬的是,這種負擔有時還被擺在了臺面上。北京一位伴娘為幫新人收份子錢,站在迎賓臺身上掛著支付寶收錢碼收禮金。伴娘稱,這是為了方便來不及準備或者忘了帶紅包的賓客交禮金的。但是這一舉動讓有些來賓覺得尷尬,收錢碼還是自動語音播報的,誰包了多少紅包就全都被別人知道了。新娘婆婆更是批評這是明晃晃向親朋好友們要錢,太不像樣了,要求伴娘把收錢碼拿下來。(搜狐新聞)
這事無謂對錯,只是觀念不同,所以得分兩方面來說。對于年輕人來說,禮金代表的是心意,無所謂形式,而且有實名轉(zhuǎn)賬記錄,省了新人清點的麻煩,方便回禮。對于老人的看法,也完全可以理解,在傳統(tǒng)觀念里,禮金是別人主動送的,不是“討”來的。類似這樣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沖突”,將來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