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食品安全、養(yǎng)生類的信息在網絡上廣為傳播,尤其在微信朋友圈很是叫座,深受一些中老年人的青睞,其中不乏大量謠言。但是,不少人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tài),向身邊親近的人輸出這些信息。在一份調查問卷中,50歲以上的人,88%都表示關注食品安全,41歲至50歲的人占39%,年輕人為14%左右。
不少人都有類似的體驗:在家庭群或者父母的朋友圈,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驚悚新聞出現(xiàn),類似“速轉!十萬火急?。?!”“各位家長注意了,這個東西千萬不能喝!”這樣的標題,創(chuàng)造了微信圈里的一種“震驚體”。有數(shù)據(jù)顯示,食品安全謠言已占網絡謠言傳播量的45%,位居第一。然而更為嚴峻的是,不少謠言被多次打扮后反復傳播。比如“吃鮮水果能治愈癌癥”“煮東西不先把水燒開有致癌的危險”等內容,明明早就辟謠過很多次,可傳播起來還是很有市場。
解讀1 關懷缺位
中老年人對新事物的認知度不夠,法律意識淡薄,不排除一些中老年人人云亦云地轉發(fā)相關內容的情況,但也有很多人轉發(fā)這類消息是出于對家庭成員的保護,是基于情感的一種行為,“父母害怕子女因一些隱性的危險而受到傷害”。轉發(fā)謠言的背后,不過是“前手機時代”里的千叮嚀,萬囑咐,雖是杞人之憂,卻終究也是幸福的表達。我們應該反思的是,既然明知道父母的朋友圈“7條分享5條是謠言”,為什么就不能拿出他們當年教我們學步、教我們吃飯的耐心,告訴他們事情的本來真相是怎樣的?被“7條分享5條是謠言”里的笑聲湮沒的,是我們本應該給予他們的關懷與提醒。
解讀2 科學素養(yǎng)
要想解決“7條分享5條是謠言”這一問題,必須對網絡食品謠言進行有效治理,要加大對食品安全謠言制造者的處罰和追責力度;同時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使謠言無處遁形。
解讀3 心理需求
中老年人轉發(fā)這些內容往往是出于一種求關注、求交流的心態(tài),想用新奇有用的信息來與他人產生交流。微信圈子就是把實際生活圈子搬到了社交平臺上。在實際生活中,大家吃飯、閑聊的時候經常會談論食品安全問題,在微信家庭群里,轉發(fā)食品安全的內容本身也很正常,是家庭成員之間通過網絡溝通的一項議程,也是基于維護家庭成員之間黏性的需要。
解讀4 甄別能力
有不少食品安全的謠言利用夸張、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實,假借權威機構的名義,頻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語言,愚弄公眾認知。此類謠言因為與事實真相“魚龍混雜”,較難甄別。而中老年人很多都缺乏對信息的甄別能力,媒介素養(yǎng)比不上年輕人,自然容易輕信微信上的內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