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 拉
陳桑語
娜拉是我家養(yǎng)的八哥。它會很人模人樣口齒清晰地說“你好”,還會學人咳嗽、大笑,以及剛學會了含混不清地說“我愛你”。小家伙的存在平添了不少生活樂趣。
除夕夜,從奶奶家吃完年夜飯回來,我們發(fā)現(xiàn)鳥籠的門竟敞開著——籠子里空空如也——八哥不見了!爸爸趕緊在院子里尋找,哪里還有八哥的蹤影。院門好好上了鎖,不可能是被附近的小孩喜歡了捉了去。媽媽反省可能是早上喂食后忘記關門,以至于八哥終于得了機會回歸自然了。倘是如此,倒也罷了。不過,心里也慨嘆,如此好生養(yǎng)著卻也留它不住,偏要自己出去闖生活,還偏選了這么個日子來上演“娜拉出走”!我們都有點悻悻然。
惱恨一陣八哥的負情之后,我們旋又擔心娜拉出走之后的生活。這八哥從小就籠養(yǎng)慣的,天寒地凍的上哪里找食吃去?羽毛也被剪去一些呢。突然轉念,這飛不遠的八哥會不會成為野貓的年夜飯了!以往我養(yǎng)過的小雞、小鴨、刺猬,甚至池塘里的金魚都曾慘遭厄運吶。爸爸說:“即使不被吃掉,天氣這么冷也會被凍死。其實,出門之前我們該把它放進屋子里的?!闭Z氣里滿是懊喪自責。旋即,爸爸又自我安慰道:“等天亮了再找找,興許是鉆在哪個角落了?!?/p>
大年三十,一夜的雪,一夜的煙花爆竹。大年初一,爸爸睜開眼睛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去找找,它飛不遠的?!辈灰粫?,就聽到爸爸在院子里嚷嚷:“在了!在了!妞妞,快來看吶!——你好!你好!”
出走之后的娜拉又回來了,被發(fā)現(xiàn)的時候,它正站在雪地里瑟瑟發(fā)抖,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時候站著的,站了有多久。
失而復得的八哥享受著我們格外細心的照料。當主人不在家或夜晚的時候,就得以在屋內安然獨處。然而,八哥再也不曾開口說話了,甚至也聽不到它哪怕是偶爾自娛自樂的鳴叫了。有時我跟它說話,它會作出很努力的樣子——奮力昂起脖子,同時將嘴巴大張到45°以上,但是喉嚨里發(fā)不出絲毫聲響——就差沒騰出手來指著自己說是個啞巴新娘了。我們猜想,或許是因為爆竹聲失聰了,或許是凍壞了,也可能是被嚇著失憶了。
我們的娜拉當初是懷著怎樣的勇氣和憧憬出走的,這一夜的雪和煙花爆竹中又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經歷,之后怎么突然又回來了,又如何落得如今這樣的景況?我們都不得而知了。
出走的故事以后還是屢屢上演。我們觀察了幾次,發(fā)現(xiàn)是娜拉自己開的門。才想到它模仿能力極強,喂食時鳥籠門一開一合它早已了然于胸,以后便也隨它在院子里踱步了。只可惜聰明反被聰明誤,終于有一天被野貓叼在口中。雖然被及時發(fā)現(xiàn)貓口脫身,但也許是驚嚇過度,也許是受了內傷,懨懨了幾日,終于西歸了。
[點 評]文章以簡筆寫“娜拉”出走,繁筆寫“娜拉”出走后一家人的牽掛、憂慮、自責、期盼和驚喜,心理描寫細膩而有層次。文章雖短,但主旨較深,旨在探討現(xiàn)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矛盾心理和難堪處境,即自認為已經長大,可以完全擺脫家長,其實比較幼稚,缺乏真正獨立自立的思想和能力。文章所敘故事明白易懂,但主旨含蓄耐讀,引人深思。
(指導教師:周旭曙)
折 頁
陳 絢
翻開書架里的舊書,撲面而來的是陳年的歷史的氣味,誠然紙張本身并未承載如此深厚的底蘊。這并非隱喻,算是詞不達意,借用艾克曼在《感官之旅》里的一句話:“氣味是我們最親的親人,但我們卻記不清楚他們的名字?!?/p>
我讀書喜愛折頁,這與對書的珍視與否無關。有的人喜愛呵護,有的人偏好放養(yǎng),這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折得久了,折痕就成了書的詩行,隨手翻過,都能奏出一組組溫柔的和弦。折頁里承載的內容遠比書更多,折起的一角,如同書法藝術里飽滿的一個彎鉤,不僅能勾起舊時思緒,更能煽動此刻心情。新陳的勾芡,晏殊表達得最為入味:“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p>
紙張是文字的容器,正如香水是花的容器,貝殼是大海的容器,雨聲是悲傷的容器,而人是靈魂的容器。劉嘉俊在專欄里寫道:“寫個幾十萬上百萬字,一個人到底是個怎么樣的人,怎么都藏不住的?!比肃笥谌萜?,卻又創(chuàng)造容器,便使得形諸外,相由心生。
以色列短篇小說家艾加·凱磊和他的小說《忽然一陣敲門聲》曾經風靡過半個中國,我讀過很久之后,才在張怡微博士的散文中獲悉,艾加·凱磊是在灶爿間寫作的。于是心生想象,也許在灶爿間寫作的人,才會有如同柴火般熱烈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就像葉芝在爐火邊寫下的《當你老了》,總會讓人不禁浮想到遙遠的北方,針葉林下,雪地上,一星暖橘色的火光里,一個溫柔的垂垂老矣的婦人和她手里尚未完成的針織衫。而當下的一些書房和打字間里的速食時代的作家,字里行間都存了“投其所好,則眾所必往”的心,落入下乘,實在是必然。
猶記得初讀《大國與小民》,讀得那可是一個殺氣騰騰,恨不得把那個美國傳教士大卸八塊,好好理論一番:“我們中國人,哪有你寫得這般不堪?”等沉淀了一段歲月,才知道當時的心境也算是愚蠢的。不同的環(huán)境,造就的是不同的觀念。穿過文化壁壘的言語,往往帶刺。《大國與小民》和魯迅的文章是相通的,就像魯迅筆下的好奇心,如同被拎著脖子的鴨一樣的人們,染了血的饅頭,也算是不同環(huán)境下思想的一種共鳴(可惜的是當時這樣的共鳴太少)。相比而言林語堂筆下的中國人,是作為小說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的,少了一分魯迅式的激進,卻多了一分取材于市井的悠長回味。
阿城寫過:“大于感覺的感覺,和抽離感覺的領會,由這里會分出兩種寫作,前者進入藝術,后者進入哲學或其他?!备杏X玄之又玄,不妨當它算是一種容器。人生的容器是否有一個限度,這個問題至今無解。探究這個問題的人,有的腦子被泡在了福爾馬林里,有的埋骨于深坑仰望星空,還有的化作蝴蝶,飄蓬著,俯仰于天地間。有段時間讀加繆,專挑了最為晦澀的哲學隨筆《西西弗神話》來看,荒謬論和荒謬精神之于我如同億萬光年外的星空,美麗,卻無從深究其意,我只能從西西弗不斷地推石上山中品讀出他如同渴望光明卻深知黑夜無盡的盲人般的拼搏?!八X得這個從此沒有救世主的世界既非不毛之地,抑非渺不足道。那巖石的每個顆粒,那黑暗籠罩的大山每道礦物的光芒,都成了他一人的世界。攀登山頂?shù)钠床旧碜阋猿鋵嵰活w人心。應當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边@大約是加繆荒謬外表下一顆赤誠的心的體現(xiàn),“滄海無驚浪,赤子無愁聲”,柳宗元所言,是也。這又完美地論證了一個人與一個人筆下的文字,或者說一個人與一個人的容器,是休戚相關的。不論各種表達形式,就像花開有早有遲,而蕩氣回腸或是回味悠長,春天都在那里。
折頁多了,書都會厚上幾分;如同人的閱歷長了,氣場也會厚上幾分。而真正大智慧的人,就是一張薄薄的紙,吐納之間,便是天地?!皩x厚,再讀薄”,我們一生,大抵都在朝這樣的一條路上前行。
[點 評]《折頁》一文,既是作者對自己“寫作人生”的一份自傳,又是一篇對文學、寫作有著深刻見解的散文。全文筆觸清新自然,生動新穎,“人是靈魂的容器”“花開之早晚”等比喻讓人眼前一亮。另外,名言佳句信手拈來,可見作者閱讀之精深。本文最出彩之處是作者的寫作觀——批判速食時代的浮躁,而追求“在灶爿間寫作”“赤子無愁聲”的初心。每個寫文字的人,都應當懷揣一份同作者一樣的,對寫作的熱忱,初心不改。
(指導老師:梁永霞)
蟬 鳴
翁雨軒
窸窸窣窣的蟬鳴自春末便從不知名的地兒鉆出,細微而又綿長。仿佛一顆光滑的石子置于寧靜的湖中,打亂了湖水的靜默,攪亂了夏日的腳步。
沒有誰知道第一聲蟬鳴從何而來,他好似天降的奇兵,在人們的喜與悲中,在人們的不愿與愿意中突然來訪。蟬,是初夏的信使。他帶來了夏日的熾烈,也帶來了久違的新生。
初夏的蟬鳴,是輕柔而又細微的。在夜深人靜的夜晚,月亮懸掛枝頭,散發(fā)出恬靜而又朦朧的月光。樹枝隨風搖擺,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風移影動,伴著樹葉摩擦的沙沙聲的,更有隱匿于枝葉中的蟬的樂章。集聚的樂手的數(shù)量尚少,便迫不及待地出聲了。細致而緊密,雜亂而不失分寸,柔軟的蟬鳴如河水般淌過后忽的戛然而止,剩下星星點點、忽明忽暗的鳴聲延續(xù)著過往的激情。窗外的蟬鳴,如一個頑童的竊竊私語,持續(xù)不斷卻又忽隱忽現(xiàn)。
炙熱的陽光烘烤著火熱的大地,更點燃了洶涌澎湃的蟬聲。你看那蒼老遒勁的大樹,站穩(wěn)了身軀,挺直了胸膛,高擎著一把把綠色的火炬,讓葉片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奪目的光芒。蟬兒們打破了領域的限制,沖破了時間的桎梏,開始不分晝夜地大聲歌唱。他們的鳴聲震天動地,如杜鵑啼血,血染胸膛。一聲聲、一陣陣,似傾瀉的暴雨,像驟臨的颶風,若洶涌的潮水,聲音從天地的這頭穿破另一頭,連樹枝都因此瑟瑟發(fā)抖。他們不寢不寐,不依不饒地為天地喝彩,為新生喝彩。
末了,只留下了淡淡的悲涼。只有些許的蟬孤獨地鳴叫著,和著遠處閃閃爍爍的燈光、清涼溫潤的月光深深地沉到夜色中去,模糊到最底層去。
有誰會去想,他們是怎樣來又是怎樣去的;又有誰會真正駐足一棵大樹,為他們的聲音所吸引,為它們的生命所驚嘆。深藏黑暗數(shù)年之久,換得燃放一個夏季的生命,如驚鴻般短暫,又如綻放的煙火,雖只一瞬,卻足以銘記終生。所有所有的蟬拼盡全力地吶喊:“我來了,我擁抱了這個世界。”一切一切的蟬鳴凝聚成永恒的箴言:我來過了,我依戀過了,我不會后悔。然而,世界上有多少人無端地抱怨自己的辛酸苦楚呢?只有分量十足的果實會墜落地面,只有耐住煎熬的蟬會演奏驚人的樂章。
陽光透過玻璃窗靜靜地流淌在地面上,柔軟而又舒適。輕輕打開門,看見一只蟬躺在地面的一隅,落在久違的陽光里。室友走出門瞥了一眼,“蟬?死了吧!”便悄然離去。我蹲下身子,好奇而鄭重地看著他,如邂逅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友,想說話,卻不得出聲。我輕輕地朝他吹了一口氣,只見他仰面朝天的幾只小腳忽然靈活地揮動起來,似乎在說:“嘿,我還在這兒呢!”
忽地,窗外響起了絲絲蟬鳴。
[點 評]本文以蟬鳴為線索,先描寫了蟬在初夏、盛夏、夏末的鳴聲的特點,表現(xiàn)出蟬鳴富有變化的特征;然后由蟬鳴到人,表現(xiàn)出蟬努力一生只為一瞬的輝煌、卻從不后悔的可貴的精神品質,深化了文章主旨;最后以景結句,意味深長。語言表達生動具體、富有張力,足見作者平日生活觀察的細致入微。
(指導老師:熊秀英)
偶 像
王悟曬
嚴寒奪去溫存,黃昏拉下帷幕。凜冽的風還在席卷,彌散蒙蒙煙塵,打亂我的腳步。
還是那件略微泛白的青色駝絨外套,老遠就透過冬日的寒氣落入我的眼中,大約是等得久了,你把脖子縮進衣領,不停向手掌哈著氣。像是突然鎖定了目光,你向我所在的方向伸長了脖頸。我走近了,看到你那環(huán)繞的雙臂下護著一個塑料盒子,上面附著了大片水霧。我問“冷嗎”,你搓著手說:“不冷不冷,這是我給你從家里帶來的餃子,還熱著呢。”我握住你的長有粗糙的老趼的手,走向學校食堂。
本來早已約好帶你領略一番學校食堂的美食,去時招牌菜肴早已搶購一空,黑壓壓的人群在座位上涌動,充斥耳廓的是電視機的嗡嗡聲和叉匙交錯的咣咣聲。窗口的阿姨在熱情招徠遲來的猶豫的顧客。
我最愛的牛肉面是買不到了,興致寥寥。阿姨見父女二人前來,像是找到商機雙目放光推銷起了粉絲。你見我有些不悅,笑著說:“我看這粉絲也挺好的嘛,試試看。”本想讓你品嘗美味的壯志豪情澆了冷水,我內心略有歉疚,你的寬慰讓我略感輕松。于是清淡乏味的粉絲澆淋上附著稀疏零星的肉絲的羊骨頭,便是父女倆的晚飯,羊骨頭粉絲。你像個不知所措的大男孩,撓撓頭說,爸什么都不挑,都會吃。
食堂里昏黃的燈光就像復古的濾鏡,把時光的軸線緩緩推回那些記憶片段。小時候你是家里的掌勺大廚,食材到了你的手里,總能變成各種風味獨特的美食,甚至我深惡痛絕的胡蘿卜,你也可以做得讓人垂涎三尺。清冷如霜的刀鋒下,愚笨的土豆和單調的洋蔥變成了各式形態(tài),你以精湛的刀工雕飾出一盤盤藝術品。用力翻炒,調節(jié)火候,控制力度,等待時機,你胸有成竹,從容不迫。我總是那個躲在桌邊看你的孩子,那些被汗水濡濕的毛巾,火光映紅的記憶,在光彩閃爍之后,跌入你日漸滄桑的眉目溝壑之間。你廚藝非凡,意氣風發(fā)的樣子卻永遠地印刻在我的心田里,流淌在鄰里的笑意中。
我想,面對這一碗色香味皆次的羊骨頭粉絲的時候,你該是難以下咽的吧?眼前的你,大口大口地吞下粉絲,這樣的你,著實令我心生意外。油脂懸浮在湯上,燈光在面湯上跳躍,跌落。你說這是你吃過口味最好的粉絲。你吃著單調的粉絲,卻把那幾粒完整的羊肉不住地往我碗里送。你眼角的皺紋越來越深,是什么時候開始,你笑起來像一把折扇了?曾經棱角分明的臉,也被歲月磨蝕得有些疲憊松弛。衰老正由日歷一天天刷新著,風華終究抵不住風化。
飯后的回途,食堂外的風穿過球場,打在行路人的臉上。父女倆的身影在燈下追逐,深深淺淺,卻似乎隔著永恒的距離。到了校門口,你讓我快些回教室,用功讀書。無聲籠罩下來的夜色中,我看著你單薄而消瘦的身軀消失在拐角,想說一些告別的話,卻被無名的情緒梗在喉頭。只能靜靜看你的背影,任由風拂亂發(fā)梢。
所幸你專程帶來的餃子還留有余溫,一定設想了種種我可能的喜歡,所以做了三種不同風味。暖暖的感覺從指間傳入心頭,感動的浪潮從我的眼角滿溢。這個冬天似乎也不那么冷。
細細看你的變化,看雪爬上你的發(fā)線,星星點點后一大片。想著我老了以后會不會就是這個模樣,又很快否定。因為你不經意間,就活成了我一生的偶像。
平常的日子,喜歡多待在家,因為有我在的日子,會成為父母的節(jié)日。
[點 評]文題名偶像,晚餐吃粉絲。偶像與粉絲!哈,巧合吧?也許。
文章往往在不經意間閃爍出狡黠的智慧?!八ダ险扇諝v一天天刷新著,風華終究抵不住風化?!薄耙驗槟悴唤浺忾g,就活成了我一生的偶像?!薄耙驗橛形以诘娜兆?,會成為父母的節(jié)日?!?/p>
怎樣把單調的學校生活,平常的親情題材寫得有滋有味,這是個問題。這里或許有跡可循?
(指導老師:王銘平)
墻
朱涵琦
墻是一間屋子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因為有墻的存在,才能從寬廣的空間中隔起那一小塊獨有的空間。
剛進高中時,那教室里的墻便顯得不怎么新。墻體上已有幾道不明顯的裂紋,原本應當潔白的墻面染上了幾塊不知為何形成的淡淡的灰黑,稍顯突兀。墻皮斑駁,多處已經翹起,用手輕輕一掰,隨著一聲輕微的顫音,便有一塊墻皮隨著一小朵轉瞬即逝的粉塵往下掉落摔碎成一堆慘白,給值日生帶來些許麻煩??傊?,那墻,給人一種歷經滄桑之感。
教室里的墻便是其所在這個班級多年來各種活動成果的見證者。各式各樣的紙質獎狀,都在教室后墻上高高地貼著,墻默默地承載了這些榮譽。為了美化教室,各種激勵人心的標語和對聯(lián)也往墻上掛,墻心甘情愿地擔負起了這個使命。月考過后班級因大幅進步而獲政教處頒發(fā)的勤學紅旗,也是久久地掛在墻上。墻似乎成了備受矚目的對象,卻依舊默默無聞。
堅守在原地的墻,記錄著每一位同學的心情變化和看似平常的故事??繅Χ耐瑢W深知墻是一個守口如瓶的好伙伴,冒著各式新奇想法的,在閑暇時,半是戲謔半懷著幾縷期待淡淡地在墻上留下幾行有感而發(fā)的小詩;沉迷于刷題的,眼看這道理科題將要化解,卻在關鍵時刻耗盡了草稿紙,便懷著一絲歉疚在墻上打了幾道算式,使這道題的答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留在了墻上;立志要充分利用時間的,常常將帶著課外知識點的小紙條卡進墻那翹起的墻皮,稍作休息時便隨手拾出一張悠閑地讀著,完后再卡進去,也算是為下一個將要在這個位置的同學留點驚喜。墻默許了這樣的行為,那過于老化的墻皮也黙黙地勉強地支撐起了那幾張紙片的重量。有時,墻也要承受一些小小的不愉快,有一次兩位同學起了爭執(zhí),而后發(fā)展為手腳相加,混亂之中不小心一腳踹到了墻上,瞬間給墻面增添了一抹灰黑的鞋印。不久兩位同學和好如初,而留在墻上的那塊稍不和諧的灰黑記錄了那次遺憾。
諸如此類的事數(shù)不勝數(shù)。相信這面墻上一定還隱藏著許多現(xiàn)在已無法知曉卻令以前的人懷念的故事。
后來,終于有一天要分班考了。為了布置考場,墻上所有的東西都要清除。于是那些榮譽與努力的象征都被撕下,之前留下的字跡也好足跡也罷都被仔仔細細地清洗,粘連著被扯下的還有幾塊松動的墻皮。考試過后那一整個班的同學也各自奔向不同的新班級,鮮再見面……
空蕩蕩的墻更顯斑駁,那因墻皮脫落而新出現(xiàn)的“傷疤”似乎有些刺目。墻那持續(xù)的沉默中似乎掩藏了一絲無奈……
再后來,新的學生又搬進了這個教室,好奇地查看著不怎么新的墻。墻站立在原地沉默不語,它知道,接下來在原來的故事上將會覆蓋許多新的故事。
[點 評]此文風格酷似劉亮程的散文風格,這是讀完全文的鮮明印象。
墻,斑駁的墻,沉默的墻,堅守在原地的墻,無奈的墻——是學生在教室學習的林林總總的記錄者、見證者,是今生今世的證據。文字樸素、沉靜而又博大、豐富,有一種對生活的坦然和思考。一個高中生能有如此的思想和文風,令人贊嘆。
(指導教師:周旭曙)
星河里的一顆星
潘思未
一顆星球,一顆美麗晶瑩的星球,在銀河的一隅靜謐的轉動,有它既定的軌道,也孕育著自己獨有的生命,心臟跳動和呼吸不曾為塵埃而改變和顫抖??扇魶]有周圍星球與它之間的相互吸引、相互凝望,它還會如此美麗嗎?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星球,獨一無二,卻不孤獨、不荒蕪。
總有人將自己比作孤島,被無盡的大海所包圍。我卻不太喜歡這種說法,孤島一樣的生命是斷絕了與世間和他人的所有聯(lián)系,偏執(zhí)地存在于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難免荒蕪與落敗。我喜歡太陽系、銀河系,眾多星球都有自己的個性、獨行的軌道,卻因為與周圍星球有這樣那樣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才得以美麗動人地杳在無窮無盡的空間里,泊在不古不今的永恒中,生生不息。
木心是這樣一顆生動的星球。在《哥倫比亞的倒影》一書中,他將他的個性與獨我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經歷文革改變不了他,什么定居國外于他而言也無多大影響,他在他的世界里創(chuàng)造獨有的生命。晚年定居在烏鎮(zhèn),許多人想來拜訪,他也一一婉拒。而他又并非執(zhí)意要做一座孤島,在居處常邀陳丹青等幾位大師聊文學,聊音樂,在與他們的交流中,他接觸到了更多。一種類似吸引力,或是給予他恒溫的力量,共同組成璀璨星河的一部分,相互溫暖與相互吸引,卻又不失為一顆獨立的星球。
思想上的獨來獨往是個性,這是造就自我的基質,正因如此我們不會隨波逐流,淪為平庸,而得以綻放成一朵不一樣的煙火。而與他人的交流與凝望則讓我們得以更好地完善自己。身上有那些于我們而言重要的人的影子和腳印,我們才得以遇到更真實的自己。
伍爾夫說:我有根,但我流動。
清人沈復為他的小山河取名為《浮生六記》,記載他所經由的歲月風景。于瑣碎文字深處,我窺見了他坦蕩的人格與堅定的靈魂,始終有不為世人世事所扭曲的心境。不重要的人,笑一笑就過了吧??伤纳砩蠋е蓯鄣娜碎g煙火,來自他的妻子陳蕓,他的母親,他的兄長。經由感悟并記錄生活的靈動細節(jié)之處,堅守人格情操不為世人所變的同時,也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融入他自己,成了他小山河里獨特的風景。
就像大千世界里物質的組成,粒子是個體而自我的,卻只有靠眾多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真實而篤定地存在。由微觀到宏觀,我們所見的,是萬千生命的獨立而連結,那是一種大寫的感動。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人流中有自己腳步與方向的人,個性而不孤獨,遇見他人卻不隨波逐流,有自我人格,又不失靈魂伴侶。
我是一顆星球,與眾多星球在生命的銀河里遙遙相望。
我是一顆星球,一直能聽到自己的呼吸與心臟跳動的聲音。
我是星河里的一顆星。
[點 評]文章中既有嚴謹?shù)睦硇运季S,又融合了天馬行空的想象。而亮點更在于能夠恰到好處地運用沈復和木心的例子還有伍爾夫的一句名言論證論點,讓文章得以飽滿圓潤,同時更吸引眼球。另外,語言生動流暢,把人比做一顆星球,想象瑰麗,有扎實的語言功底,為一篇優(yōu)秀有亮點的議論文。
(指導教師:梁永霞)
花若再開非故樹
——讀《紅樓夢》有感
汪佳琦
那年的花冢下,我始終記得,有一個清瘦纖軟的女子,扶著花鋤,在織錦重重的落花間兀自幽泣。
從前讀紅樓,我總以為黛玉過于嬌癡。見著花落香斷這等自然景象,也要嗚嗚咽咽流下許多冤枉淚來;話才說了一兩句,又不知會勾起什么傷感心緒,便又落淚,且又多病,委實無趣。
直到時隔許久,又翻開那本厚重的紅樓。這一回我是早己知曉了最終的慘淡結局,再看他們相遇時,忽覺恍如隔世。
不由想起以往看過的一部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帷幕拉開時掌聲如潮如水,朱麗葉在燈光映照下美如桃花,在舞會上與羅密歐一見鐘情。少年熾烈隱秘的愛戀,掙脫著這世俗的囚籠,令人不由自主地心動微笑,心懷期待。然而我們都知道這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出愛情悲劇,那劇本上早已撰寫好了終局——映著月光明晃晃的匕首,注定會插入少女的胸膛。劇終的時候,所有人都寂靜無聲,再無開場時情不自禁的喧嘩和掌聲。
結束的時候那么痛,就是因為相遇的時候那么美。
由此,黛玉病中焚稿時,那厚重夜色與單薄孤燭,想必也是格外哀戚。
黛玉的淚,流得并非毫無道理。這個心思通達穎慧的少女早已覺悟,縱然到了明年花會再開,甚至開得更好更艷,那也終究,不是原先時的花兒了。
恰若歐陽修在詞中所寫:“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p>
那在花下拌嘴又氣又笑的有情男女,年年都可以有;多愁善感花容月貌的姑娘和天生風流眉目如畫的青年,世上也并不缺乏。他們的嬌嗔癡傻,放在別的戀愛中的情偶上,大抵也是雷同的。只是花下言笑晏晏,燈下共讀《西廂》的人,終究不再是他和她。
花若再開,終非故樹。
現(xiàn)在,我想,黛玉流的每一滴淚背后,都有理由。
只是除了那個寶玉,無人再愿,也無人再能讀透。
一切只因那年花冢下,聞她歌而共她泣的人,除了她口中那呆子,再無他人。
[點 評]讀進去,讀出來。真正是名著伴我成長呀!
(指導老師:王銘平)
詩文有疾,不若煮詩為藥
梁博文
無論古今,作詩搞文,也許都要細心慢火像熬湯燉藥一般,提煉出字句的真淳,那么大凡詩文疾,無論是涕是痰,或許都可因此而愈吧!
——徐國能
這世界上,再也沒有比讀詩更美好的事情了。試想,陽光明媚,歲月靜好,端一把椅子,沏一壺茶,捧一卷詩,美好的文字如溪流般汩汩涌入腦海,匯進心田。黑色的方塊將身心全部打開,直至到達負手行吟,物我兩忘的境界。讀畢,酣暢淋漓,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然詩文有疾。疾何在?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追著詩詞大會的腳步,不少人看完了《唐詩三百首》,但深究其義,卻說不上一二。博覽,幾乎變成了附庸風雅的代名詞。對此,我感到深深的憂慮。
博覽詩文,而不深究熟讀,危害甚巨。我們的精神似乎患了“貧血”之癥,如果再不加以醫(yī)治,恐怕會得“敗血癥”或“白血病”,這不是危言聳聽。只有明白到這一點,深入挖掘病因,找出病灶所在,才能將之治愈。否則,醫(yī)好的僅僅只是表象,不能徹底根治。
人生讀詩憂患始。世界上的很多美好的意象與情境都如流沙般簌簌流去,唯有煮詩為藥,才能治愈詩文的頑疾。讀詩,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由內而外,姿容煥發(fā),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狀態(tài)。詩歌,就像大補藥,修繕我們荒蕪貧瘠的靈魂,讓心靈的土地得到滋養(yǎng),變得更加肥沃,更加健康,更加陽光。
熟讀詩文,腹藏乾坤,就可以與現(xiàn)實拉開一個審美的距離。我們用“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來代替“拜拜”式的告別;我們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來思念一個人;我們也可以用“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來借景抒愁;我們還可以用“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來表達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我們可以用菡萏來替代荷花,用蝃蝀來指代彩虹,用紅豆來表達相思……煮詩為藥,慢火細燉,提煉出來的到底是什么?是美!愛詩歌,就是愛自己,愛生活,愛美。試問,泛泛而讀者,何以提煉詩詞之美?
我不否認,藥很苦,但是可以加糖。這顆糖便是歌曲。從最早的《詩經》《楚辭》,到后來的樂府,再到歌行,都是和音樂舞蹈配合的。我們現(xiàn)在怎么唱周杰倫,當年人們就怎么唱杜子美,何況我們現(xiàn)在也不止唱周杰倫。王菲演唱了《水調歌頭》,谷建芬創(chuàng)作了《新學堂歌》,電視劇《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李煜詩詞《虞美人》譜曲作為片尾曲……如果一個人對讀詩、背詩興趣乏陳,那么唱歌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學生,我固執(zhí)地堅守在熟讀詩歌的陣營,用詩文溫暖心靈,燭照思想。我滿懷激情與熱愛,開一帖回歸詩意的藥方,拯救自己,也期望能為“治病救人”獻出微薄的力量。詩歌,是人人都向而往之的神山圣湖啊。我只祈愿,做一名詩歌的朝圣者,煮詩為藥,細火慢燉,燉透燉爛,以治詩文之疾。
[點 評]作者對當下人們浮躁的裝門面式的詩歌誦讀作風大膽否定,試圖找尋救治良方,這一份對待古典詩詞的熱情,真誠而迫切,實屬難能可貴。
(指導老師:張漢語)
[作者通聯(lián):浙江新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