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平
【摘要】支架式教學法是基于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法。在習作教學常態(tài)課中,針對學生原有的水平,適時建造教學支架、創(chuàng)設習作情境,學生可以“模仿”“體驗”“實踐”的方式內(nèi)化支架所蘊含的寫作思維策略與問題解決方法,獲得寫作能力上的增長。本文即是筆者在寫作教學中對支架式教學的嘗試與探究。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支架;寫作教學
寫作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當中的重點和難點,當今寫作教學的現(xiàn)狀可謂問題多多,困難重重。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有畏難情緒,甚至產(chǎn)生厭惡、懼怕的心理。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更是不遺余力地嘗試、探索新的寫作教學方法。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說:寫作教學是指學校教育中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學會寫內(nèi)容相對簡單、篇幅短小的文章的一種教學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和加速掌握寫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有意識地使用語言和文字來記錄資訊、表達意向,使他們的寫作素質(zhì)全面提高。簡而言之:寫作教學就是幫助學生建構(gòu)作文知識、形成作文能力的過程,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搭建好“支架”,讓學生一直保持寫作的興趣,并積極行動和體驗。
一、對支架式教學的認識
“支架”原指建筑行業(yè)中使用的腳手架,用來幫助工人完成伸手不能及的工作。支架式教學法是基于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法。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認知發(fā)展的真實水平(由獨立解決問題所決定)和認知發(fā)展的潛在水平(由成年人指導下或與其他更能干的同齡人合作解決問題所決定)之間存在著距離。”由此可見,教學活動最大的價值就是幫助學生突破潛力區(qū)——形成經(jīng)過幫助可以形成的能力,而支架式教學法正是逐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適當?shù)?、小步調(diào)的線索或提示(支架),讓學生通過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攀升,逐漸發(fā)現(xiàn)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
二、支架在寫作教學中的地位
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兒童是完成寫作的主體,教師的職責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開發(fā)學生的寫作潛能,鼓勵渾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完成寫作,達成目標。而教師能否在課堂上適時地為學生提供恰當?shù)膶W習支架——尤其是在小學習作指導課上,決定了寫作目標的達成度。一方面,支架的設計在學生面臨困難時及時提供幫助,有一定的依存感,不僅僅決定了習作的質(zhì)量,更是影響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態(tài)度。另一方面,良好的支架設計為學生提供向上攀爬、轉(zhuǎn)變方向的支點,確保寫作教學順利推演。師生之間、學生與寫作之間、各種信息資源都在一個個關鍵的支點上相互碰撞、啟迪,甚至重組。師生輕松地向?qū)懽髂芰Φ摹白罱l(fā)展區(qū)”進發(fā),達成寫作目標,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寫作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地講包括“寫什么”“怎么寫”“如何教”三個方面?!霸趺磳憽蓖菍W生感到最難的,恰恰就是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往往缺乏有效的指導。尤其是小學語文習作指導課堂上,學生更加需要教師的“教”。例如,針對教材中的命題作文,怎樣從儲備庫中提取有效的素材進行加工、整合、運用?如何將內(nèi)部語言順利轉(zhuǎn)化為外部語言,用流暢、精準的文字清晰地表達出來?可以靈活運用哪些寫作技巧讓文章表達更加規(guī)范,打動讀者……對“怎么寫”過程指導的缺失將會讓學生束手無策、胡編亂造?!斑^程”在整個寫作系統(tǒng)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支架在寫作過程的不同階段為其提供框架、支撐、扶手、借力點,將復雜的任務進行分解,輔助原有的知識內(nèi)化、更新,指導儲備素材的選擇、運用,提供攻克寫作難點的方法、策略,確保寫作順利完成。所以說搭建“支架”是寫作過程的呼喚,也是教學的必然選擇,是寫作教學中最核心的任務。
三、“支架”在寫作教學中的嘗試
語文課本中的習作內(nèi)容并不是都能貼近學生的實際,有時候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nèi)容,設置教學“支架”,將抽象的教學目標“撐”起來,使之具體、翔實,有可教性,由“扶”到“放”,幫助學生輕松完成習作。著名青年名師何捷老師將寫作教學中的支架分為“問題支架”“情感支架”“范文支架”“活動支架”“評價支架”等類型,他也指出:在實際的寫作教學中,各種支架可以相互交叉、兼容、配合運用,共同為教學服務。
筆者在三年級習作《盛夏之王——西瓜》的教學設計中,整合多種學習支架,在構(gòu)思、評改和呈現(xiàn)階段有效地組織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引導學生用好眼、耳、鼻、口、手,從不同的角度,具體而又真實地寫出西瓜的特征。
支架一:鏈接已有知識,激起寫作熱情
1.“猜一猜”:它是夏天最受歡迎的水果,有“盛夏之王”的美譽。清爽解渴,甘味多汁,是夏天解暑的佳品。小朋友猜猜它是誰?
2.“瞧一瞧”:它被老師請到課堂里來了!它是什么形狀?像什么?它穿著一件什么顏色的外套?條紋如何分布?在你眼里又像什么呢?
3.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設猜謎語的情境,鏈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歷、知識積累;把西瓜帶到課堂,讓學生抱一抱、摸一摸,旨在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和新鮮感,調(diào)動大腦皮層的優(yōu)勢興奮中心,給學生一個想象和思維的前提,促使其獨立自主地探索、創(chuàng)造。]
支架二: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引導獨立探索
1.“摸一摸”:用你的手摸摸它的外皮,有什么感覺?
2.“聽一聽”:用手敲一敲,西瓜發(fā)出了什么聲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
3.“聞一聞”:將西瓜切開,你聞到了什么味道?仔細看果肉、瓜籽是什么顏色?
4.“嘗一嘗”:什么味道?你喜歡吃嗎?
5.填寫表格
說一說:
(1)西瓜不僅美味,你還知道西瓜的作用嗎?
(2)溫馨小貼士:西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多吃西瓜能補充營養(yǎng),吃西瓜可以潤喉、清火、解渴、利尿,還可以排除體內(nèi)的毒素,據(jù)說發(fā)燒的人如果吃西瓜,還可以降溫。
附:寫作小貼士(三)
簡單交代西瓜的作用。
[設計意圖:作文教學應從拉動內(nèi)需,多一點實踐,少一點限制入手,讓童心煥發(fā)、自鳴天籟。探索過程中教師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愈來愈多地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讓學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繼續(xù)攀升。]
支架三:共享集體思維,完成意義建構(gòu)
1.自主檢查
(1)請大聲朗讀你的作文兩遍。
(2)你正確分段了嗎?每段之前空兩格了嗎?
(3)標點符號使用正確嗎?標點不能頂格寫哦。
(4)有錯別字嗎?句子有沒有不通順?
2.集體評議
(1)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精彩吧!學生自主到講臺前,利用展示臺對全班展示讀。
(2)如果你是評審委員,你會給他點贊嗎?他的習作哪里吸引了你?如果你覺得有問題,哪里還需要再改一改呢?
[設計意圖:關于寫作教學,《語文課程標準》還要求“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一是讓優(yōu)秀習作得到充分的展示,讓學生在與他人分享的同時體驗創(chuàng)作的成就感;二是針對問題習作,變老師的“改”為學生的“互改自改”,讓學生的習作能力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由此可見,學生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gòu)。]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