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永根??
摘要:本文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分析了初中生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的原因,提出了預防、減少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的對策: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自信心。
關鍵詞:初中生;英語;兩極分化;原因;對策
進入初中階段后,初一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時熱情高,成績普遍較好,但時隔不久一些學生就會落后。從初一下學期開始,不及格者、放棄者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后進生占的比例逐漸增大,特別到初中二年級表現得尤為明顯。這種狀況直接影響學校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更令人著急的是孩子的學習興趣受到打擊。因此,英語教師在初一起始階段就要關注各個層次學生,發(fā)現個別學生功課有缺漏,一定要及時補救,盡量減少掉隊學生人數。本文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 造成兩極分化的原因
(一) 從教師方面看:
1. 教師駕馭教材和傳授知識的本領不過硬
教師對教材不熟悉,把握不了重點、難點,對教材中出現的陡坡估計不足,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坡度,沒有適當放慢教學速度以延長學生學習消化的過程;練習難度大,阻礙了教學中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訓練的提高,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信心。
2. 教師缺乏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
初一是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開端的關鍵。如忽視這一點,課堂氣氛就會枯燥、平淡,也收不到應有的課堂效果。
3. 教師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生認識跟不上,學習方法不得力都會導致學習上的滑坡。不少學生對記憶單詞不找規(guī)律,一味死記硬背,久而久之,單詞增多,壓力增大,產生畏難情緒。這時,急需我們教師給予思想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否則,這批學生很快會掉隊。
4. 教師教學的因素增加了“學困生”形成的機會
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目前的英語課堂教學,仍有不少老師認為:上課就像師傅帶徒弟一樣。然而教材的內容多,學生只聽不練,就會毫無聽課熱情,而且課堂不合理的評價導致同學間合作很少,無法促成學生認知、情感的合作學習教學體系。這種不良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所引起的消極情緒體驗先是改變學生的情感生活,進而造成困難學生的學習難以恢復。
5. 教育工作中的“期待效應”
“期待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它告訴我們,對那些成績好的學生,教師給予高的或好的期望,這種期望會不知不覺地傳給學生,使這些學生的成績和表現越來越好;相反,對那些成績差或表現差的學生,教師則很可能給予低的或差的期望。這樣,學生的優(yōu)劣差異不斷擴大,兩極分化日趨明顯。
(二) 從學生方面看:
1. 學生缺乏學習信心,不能很好地面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挫折。
初中英語知識面廣,學生面臨的障礙也多:單詞難記,語法難懂,閱讀理解難理解,長此以往,部分學生負重前行,導致惡性循環(huán),成績自然節(jié)節(jié)敗退。
2. 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學習目的不明確。
剛從小學升入中學的學生,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學習英語僅僅出于好奇和一時熱情,沒有學習英語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什么學英語?學英語能做什么?他們心里無底或全然不知。把英語學習看成是一種隨大流,可有可無,目的不清楚,當然沒有學好英語的動機和愿望。
3. 學生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低
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差生,普遍采取的學習方式是:念單詞用漢字拼音,記單詞靠死記硬背,盯著單詞逐個字母拼讀,如此機械地記單詞,絲毫與拼讀規(guī)則聯系不起來,常常前讀后忘,日積月累,在學生面前就形成單詞難記的障礙;學語法好刨根問底、練句型就生吞活剝、寫句子搞逐詞對譯,漢語習慣離不了、擺不脫。另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不考慮上下文,不能聯系實際生活,閱讀時照本宣科,有口無心,結果是課內學,課后忘,知識鞏固率低。
4. 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些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聽課心不在焉;課后不能獨立完成作業(yè),作業(yè)質量不高。
5. 有些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英語學習中遇到一點困難就產生畏難情緒,缺乏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進而逐漸喪失興趣,這類學生是比較多的,而且要改變他們需要社會、家庭、老師及其本人的共同努力。
以上種種因素,導致學生對英語從信心減退、興趣動搖,最終發(fā)展到反感、放棄,加之社會、家庭、學校環(huán)境諸因素的影響,差生也就產生了,兩極分化出現了。
二、 預防、減少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的幾點對策
(一) 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把高期望灑向每位學生
我們要把高期望灑向每位學生,使每位學生都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同時,教師要從發(fā)現“學生間差”轉化為發(fā)現“學生內差”。教師的注意力主要不是在學生間鑒別優(yōu)劣差異,或進行簡單化的排名次,而是要探明每位學生自身各種能力差異,把握每位學生獨特的能力結構,發(fā)現每位學生的能力強項,并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在整體上對每位學生寄予高期望的同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均衡發(fā)展,從而有效地減少兩極分化。
(二) 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課堂教學活動,不但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選用,還應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我們在教學單詞時,還應教給學生記憶這些單詞的方法,尤其是農村學生,在學校英語學習的時間少,在家又缺少家長的督促,一些困難學生就是在單詞記憶上落下了好多。所以教師應盡力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單詞記憶的方法,在課堂上完成新單詞的記憶。要引導學生根據單詞的拼寫、讀音、構詞法、類別、搭配等內在規(guī)律,學會“拼讀記憶法”、“構詞記憶法”、“搭配記憶法”、“聯想記憶法”、“歸類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情景記憶法”等,促進學生多、快、好、省地記憶單詞。還應加強背誦、朗讀的指導,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加強課前預習方法指導,讓“笨鳥”先飛。
(三) 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先導。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上須著力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英語學習的意愿,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此,我們要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各種教學方法、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運用新異刺激,喚起好奇注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還要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讓學生喜歡上英語課。這樣,學生就會積極地投入到英語學習的過程中。
(四) 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初學英語時,教師要從“嚴”字上狠下工夫,注意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學好英語的根本所在。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減退。在英語教學時,教師要遵循語言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學習活動,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培養(yǎng)學生勤學好問、大膽開口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讀音準確、書寫規(guī)范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正確朗讀、善于背誦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筆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善于總結、勤于歸納的習慣等。
(五) 積極鼓勵,增強潛能生的學習能力和堅定的意志,增強學生自信心
教師要善于運用賞識激勵策略,發(fā)現學生們的“閃光點”,重塑學生的自尊。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降低教學的起點,減少坡度,合理安排進度。同時及時反饋信息,對每一個潛能生進行耐心的輔導,做對時加以肯定,對于那些性格內向、興趣不廣泛、學習主動性差的同學,多布置一點基礎性的作業(yè),多組織安排接受學習,我認為也是一種符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有效的學習方式。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從思想上重視,正確領悟《新課標》的要求,平等對待每位學生,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自信心,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兩極分化現象的產生。
參考文獻:
[1]李秀敏.《英語周報》教師版2003年第8期《怎樣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2]周建雄.《英語周報》2004年第28期《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3]梁儀.《中小學英語教學》1996年第3期《漫談初中英語教學的兩極分化問題》.
[4]章小英.《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3期《農村初中英語學習困難生成因調查報告》.
[5]余金旺.《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6期《農村山區(qū)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大面積掉隊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