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它們都是一次性不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圍內化石能源結構中多以石油為主體,而我國基于本土的優(yōu)勢資源和特點則以煤炭為主體。隨著我國工業(yè)化的進程和經(jīng)濟的騰飛,對化石能源的需求日益大幅度地增加。但是,大家可知道?我們國家現(xiàn)在的石油對外依存度是58%~60%,鐵礦50%左右、鋁60%、銅70%、鉀鹽80%靠進口,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使得煤炭資源的深層勘探,即第二深度空間(500m~2000m)的勘探與開采必須迅速提上日程。山西作為能源大省,也面臨同樣問題……”今年3月,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滕吉文教授的建言,讓會場鴉雀無聲。對于煤炭大省山西而言,滕吉文院士的發(fā)言令山西人民激動、興奮。
滕吉文院士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謙和恬淡、睿智儒雅,盡管已83歲高齡,但精神依舊矍鑠,雙眼仍然炯炯有神……
寄語“科學科普”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目的我認為是付出,而不是索取,只有付出才能讓人感到快樂和幸福?!彪母嬖V記者。為了保證自己內心的平靜,滕吉文給自己下了一道“緊箍咒”,每一年他都要達到自己定下的目標。在學術上,“每年都要有新的認識和成果!”除了推進學科進展,肩負國家科學研究項目,他還以身作則,每年都要求自己寫出兩篇以上、達到SCI檢索級別的論文。
此外,滕吉文還特別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一個人有幸做科學工作或教育工作,必須要樹立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社會上,“盡我所能做一些事情”。
每年,滕吉文都會抽出自己為數(shù)不多的假日去小學、中學、大學進行科普講座,今年他還接受了《十萬個為什么》的邀請,擔任編委?!翱茖W與科普是分不開的,我不可能有太多時間做科普,但哪怕我做了一點點,能夠激發(fā)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就很讓我高興了,因為他們是國家科學的未來?!?/p>
滕吉文在小學進行科普活動的報道時不時地就會見諸報端,活動現(xiàn)場,總能看見他面帶笑容,耐心給孩子們講解那些淺顯的地震、物理知識,從他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他對孩子們的那份期待與對科學科普的熱愛。但如果因此而認為他“很好說話”,可就錯了,滕吉文也有他“冷峻”的一面。
滕吉文不用手機,如果聯(lián)系他要打家里或者辦公室電話,他對此解釋道:“原來用過,但是每到項目和院士評審時,各種電話就打爆了。”還有一種電話也數(shù)不勝數(shù),就是來自各種企業(yè)的邀請,向他承諾超高的年薪與超大的住房。因此,不勝其煩的滕吉文,干脆把手機棄用了。
寄語“科技教育”
滕吉文的童年是在戰(zhàn)火紛飛中度過的。九一八事變之后,他跟著家人走遍了黃河長江,到處流浪逃亡。目睹國難,幼小的滕吉文特別想扛起槍去打仗,但是后來他明白了,只有科技發(fā)達了,祖國才能強大?!八阅菚r我就立下志向:長大一定好好讀書,發(fā)展我國的高科技,讓敵人不再侵犯祖國。從此,我對科學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并一直追尋初心,刻苦讀書……”斑白的頭發(fā)、深邃的目光、洪亮的發(fā)言,滕吉文的報告,道出一位老科學家對科技教育未來發(fā)展的殷切期望。
當下,科技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是,為兒童創(chuàng)設良好的探索氛圍,在此基礎上才可能解放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而教育的責任,就是讓孩子們理解一閃而過的靈感火花,使其從小就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發(fā)展,提出問題也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滕吉文院士還提出了面對第六次工業(yè)革命,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迎接這個巨大挑戰(zhàn)的問題。如今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正在為轉型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目標而努力奮斗,但中國在上天、下海、入地的環(huán)節(jié)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強化基礎研究,奮進創(chuàng)新,當代的少年對此責無旁貸。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少年兒童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談及未來,滕吉文院士意味深長。
寄語“山西發(fā)展”
滕吉文院士參加工作至今,50多年來一直奮斗在巖石圈物理與地球動力學的第一線,為地球物理學這一邊緣和前緣學科的發(fā)展積極努力。他曾主持了青藏高原、攀西構造帶、華北及陸緣、華南地區(qū)、西北造山帶與沉積盆地等多項國家和院(部)級重大與重點研究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并均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得到國內外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他集野外觀測、資料處理、分析解釋和方法研究于一體,開展地質、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信息的高層次綜合研究。在小角度近垂直深反射、中國典型地質構造區(qū)巖石圈物理與大陸動力學、造山帶和油氣盆地的深部構造背景、地震“孕育”的深部介質和構造環(huán)境、復雜介質與結構中地震波動理論與數(shù)字仿真等領域內開展了一系列有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與探索。
“山西作為能源大省,一定要抓住國土資源部下放煤層氣礦藏審批權這一大好時機,抓緊把煤系‘三氣’問題提上日程,依靠山西省煤炭地礦局、地質局加快煤系‘三氣’共生共采建設,加大煤層氣開采深度。在地熱資源利用方面山西省也是有潛力的,可以利用先進設備,利用院士工作站和山西煤炭廳的關系,更好地把‘深部’問題推向前沿,作為山西長遠的發(fā)展方向。山西不僅是一個煤炭大省,也是其他礦產資源大省,長期高強度的開采讓山西付出了慘痛代價。因此,大力開展全省煤炭區(qū)沉降的監(jiān)測、全省煤炭采空區(qū)治理、煤炭沉降區(qū)生態(tài)恢復工作十分重要。要科學合理地進行頂層設計,這樣才能達到開放、協(xié)調、綠色、共榮……”滕吉文院士在給山西政府的建言中如是說。
寄語“地心之旅”
“對于地球物理學家,能夠去地心看看是我最大的夢想。我們都知道,地球由沉積建造、結晶基底、地殼、殼幔邊界、地幔、核幔邊界和地核組成,地球的核心是地核……”滕吉文對記者笑言,“人類在探索外層空間方面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大量為人少知的信息,并已初步揭開了它的秘密,那么為什么不可以向地下探索呢?地球內部的物質和能量在進行著不斷的交換,是一個十分復雜而又誘人的物理-力學-化學過程,對于揭示其奧秘和深化對地球本體的認識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有一天人類能發(fā)明一個特殊的‘入地之舟’,也許能幫助人類打開通向地核之門,實現(xiàn)對地球內部的探索?!?/p>
地震和火山爆發(fā)對人類是一種災難,但對于滕吉文而言,卻是研究的好機會、好資料。他可以觀察地震的發(fā)生和火山爆發(fā),并通過研究地震的發(fā)生和火山爆發(fā)后所攜帶的深層物質來了解地球內部物質的運移?!暗卣鸷突鹕绞峭ㄍ厍騼炔康囊粋€窗口,特別是地震,它好似地下深處的一盞明燈,照亮了地球深部五彩繽紛的‘世界’。曾經(jīng)有個科幻電影就是說的科學家駕駛地下飛船在火山爆發(fā)的時候,從火山口來到了地心看到了另一個美麗世界。地球內部,特別是地殼、地幔、地核與動力學的研究是為人類提供一切物質資源的源泉,地球內部也是災害和影響大地變遷的策源地,同時又制約著各圈層的耦合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地球深部各圈層的結構與動力學便涉及到人類的生存與生產活動和社會發(fā)展與興衰的方方面面……”滕吉文院士越說越興奮,從他的表情里,記者看到了他的夢。“我想,不僅是我,所有地球物理學家可能都在幻想,希望能有一天像科幻電影里一樣,將‘地心之旅的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讓我們駕駛特異的‘入地之舟’做一次快樂的地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