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讀書,我們總是強調(diào)兩點。一方面說書對我們的恩賜,于是把書當成神一樣地供奉和“膜拜”,進而少了溫度,以致對書籍是敬畏有加,親近不夠。另一方面總是關(guān)注讀書的目的性,讓讀書成了一種實現(xiàn)人生理想、體現(xiàn)人生價值、達到既定目標的方式與途徑。所以讀書要有選擇性地讀。于是問題就來了,那些書我們不喜歡。
楊絳在《讀書苦樂》中寫道: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xué)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jīng)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lǐng),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請高明,和他對質(zhì)。
這種說法讓讀書多了隨意性和選擇性。既然是“串門兒”,就可以不必思考到誰家去,什么時候去,而且還可以東家進西家出。這就說明讀書是隨性的,想讀就讀,想什么時候讀就什么時候讀,想讀什么類型的書就讀什么類型的,不想讀了,隨時可以作罷。
所以書不是我們供奉的神,而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圣。神是接近天空的,而圣是接近大地的,是雨過之后的泥土味道,是風(fēng)過之后的溫暖塵香。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