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燦娟++劉鴻++粟梅++張?zhí)珮?/p>
摘 要:野外地質實習是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的地質理論知識轉換為實際應用的能力,為了讓學生得到很好的實踐鍛煉,擁有一個好的實習基地顯得非常重要。本文圍繞地質工程專業(yè)進行野外地質實習的目的,對學校四周的地質現(xiàn)象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體考察及剖面圖的測繪,得出學校南部7公里范圍內地層具有出露良好,構造地質發(fā)育,離校較近,交通便利等特點,可考慮作為我校地質工程專業(yè)擬建實習基地。
關鍵詞:地質工程;野外地質實習;基地建設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24.082
野外地質實習是地質類學科中必須重視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訓練學生把所學的地質類相關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重要教學手段。[1-4]以往我校地質工程專業(yè)學生在進行構造地質填圖實習時,主要借助于貴州大學在貴陽烏當區(qū)的實習基地,然而我校位于貴州省西部地區(qū),距離實習基地甚遠,約兩百公里左右,學生只能在實習基地吃住,所需的實習費用較多,又常常面臨著實習經(jīng)費短缺的現(xiàn)象;加上貴陽的高校中開設地質類專業(yè)的學校較多,基本上選擇以烏當區(qū)作為教學實踐基地,由于基地距離各個高校較遠,沒法早出晚歸,學生需要在實習基地進行食宿,然而該基地能容納的學生人數(shù)有限,因此往往到了實踐教學階段,還沒有協(xié)調好學生的食宿問題。基于以上問題,圍繞學校周圍開發(fā)建設野外地質實踐基地,方便地質類學生開展野外認識實習和地質填圖實習,成為擺在我校地質專業(yè)教師們前面勢在必行的一項任務。
1 野外地質實習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老師進行野外現(xiàn)場指導,教導學生學會肉眼辨別巖石的種類,沉積巖層中巖石的顏色、分類及其層厚等;鍛煉學生熟悉使用地質羅盤測量巖層的產(chǎn)狀(走向、傾向、傾角),掌握現(xiàn)場判斷褶皺、斷層基本知識的能力,學會地質路線的觀測、野外現(xiàn)場素描圖的繪制、剖面圖的實測、室內地質剖面資料的整理及繪制等等。經(jīng)過在該基地進行實習,能讓學生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程序。初步掌握1:5萬構造地質填圖的整個工作流程和方法,熟悉各階段之間的任務和相互關系,分析各種地質現(xiàn)象,加深學生對已學專業(yè)課程的理解。通過各種圖件的繪制和地質填圖報告的編寫,使學生學會野外地質資料的收集、整理,綜合分析研究和編寫地質調查報告的基本工作方法。通過實踐教學,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
2 擬建實習基地主要概況
六盤水師范學院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西南部,而擬建實習區(qū)則主要集中于該校南部7公里范圍內,交通條件良好,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多年年平均氣溫19℃。
(1)擬建實習基地地層出露基本情況。該區(qū)出露地層的地質年代為古生代至中生代,以古生代為主。地層出露有石炭系、二疊系以及三疊系地層,主要以沉積巖為主,可見巖漿巖分布。巖漿巖主要以二疊紀上統(tǒng)峨眉山玄武巖分布廣泛,柱狀節(jié)理相當發(fā)育。
石炭系發(fā)育良好,地層出露比較齊全,主要以碳酸鹽巖為主,地層有大塘組(C1d)、擺佐組(C1b)、黃龍群(C2hn)、馬平群(C3mp)。大塘組(C1d)上部為灰色、深灰色中厚層至塊狀灰?guī)r夾少量薄層白云巖、生物灰?guī)r及泥灰?guī)r,含少量燧石結核;下部以黃色頁巖及黑色碳質頁巖為主,見少部分粉砂巖及黑色泥灰?guī)r;擺佐組(C1b)上部以淺灰色、灰白色厚層至塊狀致密灰?guī)r為主,夾鮞狀灰?guī)r、介殼灰?guī)r及白云巖;下部為淺灰色厚層至塊狀細晶白云巖,見大量方解石團塊。黃龍群(C2hn)上部為淺灰色厚層、塊狀致密灰?guī)r,夾生物灰?guī)r及鮞狀灰?guī)r,含蜓類化石;下部為淺灰色塊狀細晶白云巖夾不規(guī)則似層狀、透鏡狀灰?guī)r。馬平群(C3mp)上部為淺灰、灰白色中厚層至塊狀致密灰?guī)r,局部還有白云巖;下部為淺灰色中厚層至厚層細—粗晶灰?guī)r夾生物灰?guī)r,底部見紫紅色、灰色泥質瘤狀灰?guī)r。
二疊系出露地層有棲霞組(P1q)、茅口組(P1m)、峨眉山玄武巖組(P2β)及龍?zhí)督M(P2l)。棲霞組分為梁山段(P1q1)和灰?guī)r段(P1q2),梁山段(P1q1)上部為淺灰色中至厚層石英砂巖與深灰色、黑色頁巖互層,夾砂巖,見煤線,下部為黃褐色中厚層石英砂巖夾黑色頁巖,并夾有薄煤或煤線,含大量植物化石碎片;灰?guī)r段上部為淺灰、灰色厚層灰?guī)r,常含有燧石結核,下部為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層灰?guī)r,層間夾有黑色片狀泥灰?guī)r或鈣質頁巖。茅口組(P1m)上部為深灰色中厚層燧石灰?guī)r夾燧石層;下部為淺灰色厚層至塊狀灰?guī)r,見少量燧石結核及大量蜓類化石。峨眉山玄武巖組(P2β),侵蝕面見底礫石,上部多為中風化厚層杏仁狀玄武巖,柱狀節(jié)理發(fā)育,頂部為全風化玄武土-粘土巖等古風化殼風化的沉積物,分布甚廣,全區(qū)無缺失,與下伏茅口組間普遍呈現(xiàn)波狀起伏的侵蝕面。龍?zhí)督M(P2l)為一套以陸相為主的海陸交替相含煤砂頁巖,以灰色、褐色粘土巖、粉砂巖及碳質頁巖為主,夾鐵礦及大量煤層。
三疊系出露地層有飛仙關組(T1f)、永寧鎮(zhèn)組(T1yn)和關嶺組(T1g)。
飛仙關組(T1f)分布廣泛,按巖性分為兩段,第一段為灰綠、黃綠色中至厚層狀凝灰質粉砂巖、粘土質粉砂巖及粉砂質粘土巖夾少量灰?guī)r條帶;第二段為灰綠色、暗紫色粉砂質泥巖夾鈣質細砂巖。永寧鎮(zhèn)組(T1yn)上部主要由淺灰、灰紫中厚層狀白云巖和灰?guī)r、灰綠色薄層泥巖、紫色頁巖及粉砂質泥巖;下部為紫色、黃色、黃綠色、灰綠色等頁巖及泥巖夾灰色泥灰?guī)r及灰?guī)r。關嶺組(T1g)按其巖性不同,由上而下可將其分為三段;第三段為白云巖段,主要為灰色塊狀白云巖,頂部為角礫狀白云巖;第二段為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段,主要由淺灰色至深灰色中厚層至塊狀灰?guī)r組成,局部夾灰質白云巖及角礫狀灰?guī)r,底部夾有少量鈣質泥巖;第一段為泥頁巖夾少量泥灰?guī)r段,主要由黃色、黃綠色、綠色、紫色、紫紅色等雜色泥頁巖組成,夾少量泥灰?guī)r,底部為綠色薄層狀蒙脫石粘土巖。
(2)擬建實習基地地質構造基本情況。實習區(qū)褶皺構造發(fā)育,一級褶皺為威水背斜,在威水背斜形成過程中,伴生了許多小型褶皺。威水背斜為倒轉背斜,南西翼陡、北東翼緩的特點,核部地層為石碳下統(tǒng)舊司組(C1j)。
區(qū)內斷層和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在雙龍井-上石龍-響水公社一帶有多條斷層交錯發(fā)育,主要為北西-南東向分布的正斷層、逆斷層和北東-南西向分布的多條左行平移斷層。
3 結論
通過進行實地的探索,可知擬建實習區(qū)地層、地質構造特征顯著,出露良好,且本次考察還在上石龍和雙龍井這兩個出露相當連續(xù)的地段各測了一條剖面圖。綜合上述所獲取的資料,能夠滿足開篇所提及的地質工程專業(yè)學生進行認識實習和構造地質填圖實習的目的。由于考察時間有限,更加詳細準確的地質資料,尤其地質構造這部分內容的完善,還有待于后期實習基地確定下來,實習路線選定后做進一步的工作才能確定。
綜上所述,在學校周圍開發(fā)建設野外地質實踐基地,方便地質工程學生開展野外認識實習和構造填圖實習是可行的,相信隨著后期實地考察的深入研究,將會有更多更好的發(fā)現(xiàn),該區(qū)的實習價值也將得到領導和學生們的認可。
參考文獻:
[1]余際從,劉粵湘,李杰等.我國野外地質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的問題與突破口[J].中國地質教育,2013(04):1-5.
[2]叢金山.認真搞好野外地質實習切實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1998(01):130-132.
[3]劉目興,韓慧敏,揭毅等.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的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01):220-224.
[4]王心源,張廣勝,賈冠忠等.安徽省巢湖野外地質實習基地建設與改革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07(02).
[5]白潔.我校地理教育專業(yè)野外地質實習基地建設的思考[J].淄博師專學報,2009(02).
基金項目:貴州省采礦工程一流培育專業(yè),黔教辦高〔2017〕86號;貴州省第二批國家級采礦工程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黔教高發(fā)〔2013〕446號;貴州省采礦工程特色專業(yè),黔教高發(fā)[2012]426號。
作者簡介:熊燦娟(1987-),女,貴州大方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地質工程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