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福建江夏學院 體育部,福建 福州 350001)
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是國家長期關注的重大問題,學校是青少年健康促進的主要場所。近年來改革成果雖有顯見,但是仍離青少年健康福祉的預期有著較大的距離。學校體育在健康教育過程中依然存在著政策執(zhí)行效率低下,教改實施陷入困境,大學生體質仍持續(xù)下降等這些問題沉疴難起。林莉等(2011)提出學校體育健康促進應重在實踐,應從體育教學項目入手研究。但隨著改革深入發(fā)展,一些學者則認為青少年健康問題不僅僅是體育教育的問題,應從體育教育之外的知識層面上發(fā)現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案。汪曉贊等(2014)提出青少年健康促進的多維發(fā)展格局、多維發(fā)展策略、多維監(jiān)管機制的框架體系。潘凌云、李斌(2017)等認為學校體育存在著這些不足現狀,主要是由于政策執(zhí)行涉及到多元利益主體,認為體育健康課程的教改不力是受到各方既得利益者的牽制所致,提出制度體系創(chuàng)新思路等等[1-4]。
本研究在分析相關文獻和實踐調研的基礎上,認同青少年健康促進為多領域全方位的推動工作的觀點。提出體育是青少年健康促進的主要手段,但健康的相關因素眾多,包括身體活動、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安全應急與避險等等。唯體育并不能徹底地解決青少年健康問題。本研究試圖突破單純依靠學科教育提高健康水平的思維,以《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體藝[2017]5號文件的精神為指導準則,嘗試全方位、多途徑、多形式開展高校健康促進機制的研究。其目的是通過校園體育健康促進機制的創(chuàng)新,形成全員參與、協(xié)同推進的新局面。
健康之事雖然與人人相關,但又沒有機制紀律可約束,因此人人可行不健康之事。大學生鍛煉不夠,睡眠不足,作息不規(guī)律,膳食不合理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質量[4],因此,改變現狀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態(tài)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國辦發(fā)[2016]27號),文件從體育促進健康層面對學校提出促進健康的要求。教育部關于《普通高校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體藝[2017]5號)是在學校教育層面提出關注學生健康素養(yǎng)的問題。因此,校園健康促進機制的建立或創(chuàng)新均已勢在必行,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教育的制度保障。
提及校園健康促進問題時,有必要厘清“健康促進”“健康教育”二者之間的概念與屬性,因為混淆關系,就可能造成實踐工作中目標模糊,方法單一,最終效果必定受到影響。
1.健康促進的定義?!敖】荡龠M”早期WHO定義是:促使人們維護和改善自身健康的過程,是協(xié)調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的戰(zhàn)略,規(guī)定個人與社會對健康各自所負的責任。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將“健康促進”的定義更具體化:指運用行政的或組織的手段,廣泛協(xié)調社會各相關部門以及社區(qū)、家庭和個人,使其履行各自對健康的責任,共同維護和促進健康的一種社會行為和社會戰(zhàn)略。換言之,“健康促進”意旨不僅是個人或某一組織對健康承擔責任,而是針對社會多方的總動員,建構人與健康環(huán)境的行為活動。
2.健康教育的定義?!敖】到逃痹趥鹘y(tǒng)意義上定義為: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wèi)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納有利于健康行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它是健康促進的重要手段。
3.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的二者關系。健康促進是針對社會多方的總動員,建構人與健康環(huán)境的行為活動,其中包括健康教育活動。健康教育是構成健康促進的主要活動方式,健康教育作為基礎和手段,影響著健康促進的效果。然而,任何一種健康教育都不能夠獨立存在,而必須在健康促進資源環(huán)境的支持下,才能發(fā)揮其健康教育的功效,否則作用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目前,校園健康促進機制主要受制于學科教育,以學科教育和學習考試為主要表現形式,如體育課,心理學課或其他延伸性課程。健康教育替代健康促進現象,然而厘清二者的關系,關注健康促進的機制建設,其主要目的是希望把健康從課堂推廣到生活中去,提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促進健康知識生活化才是主要目的。
目前校園健康促進唯學科教育的現象極為普遍,常見情況如下:大學生體質下降,強調體育課體育課外活動的重要性;心理問題嚴重,增加心理課程教育;就業(yè)與社會適應能力問題依靠就業(yè)課程教學。健康內涵被各個學科以教學的方式支離破碎地分隔教育,誤導了健康促進體系構建的精神實質。
“健康促進”理論體系是建立在人與健康環(huán)境的基礎上,學科知識的普及只能發(fā)揮部分作用,校園健康環(huán)境對其行為影響卻是不可估量。以體育教育為例,學會運動技術容易,養(yǎng)成運動習慣困難,所以青少年健康不可只寄托于某個課程或某一學科,創(chuàng)建課內外健康促進聯動機制,多渠道加強青少年的運動習慣養(yǎng)成,才是推進健康促進的重要因素。
針對體育主導下的健康促進機制的構建思考,強調校園各方資源環(huán)境的支持和協(xié)作關系。第一,身心健康一體化觀點,從學生身心健康的問題導向與以人為本的健康需求相結合角度,提出體育學科與心理學科學、醫(yī)學保健等建設融合教育機制;第二,體育素養(yǎng)培育觀點,知識傳授與習慣養(yǎng)成相結合的健康測評機制;第三,多渠道多方法倡導健康鍛煉觀點,提出個體健康與社會責任相結合的延展型教育機制;第四,身心健康可視化觀點,提出平臺服務和全面促進相結合的健康數字化機制。以上五大方向的融合創(chuàng)新機制能夠形成多維度立體化地促進校園體育健康促進做法。
目前,學校教學中體育課程與心理課程各自為政,學科間不存在學術上的交集,體育對人的心理方面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益處,在體育課程中處于伴隨性成果,不作為教學主要目標去研究實效性。同樣心理學課程中需要體育運動配合完成的活動也不容易實現。由于學科之間的知識不交融,漠視身心健康一體化的現象普遍存在,是身心健康教育面臨的困惑。創(chuàng)建學科融合教育機制,由此帶來的實踐變化:1)組建體育學與心理學的教學團隊,共同培育師資力量,以健康為同一目標,共同面對學生需求,協(xié)同促進身心健康;2)兩學科教師共同承擔課程;3)由多學科老師共同協(xié)作,創(chuàng)建身心素質健康實驗室,利用信息技術為身心健康做咨詢和監(jiān)測工作;4)兩學科教師共同配合創(chuàng)新教學改革,共同研究身心健康類的學術課題,學科融合研究從理論上較大地提升了大學生身心健康研究水平。
教育部文件多次提到,重視課外體育活動,加強課外體育的吸引力。實踐中最有成效的做法是創(chuàng)建體育課、體質健康測試、體育單項競賽、運動隊訓練等成績綜合評定的體育考核模式。把體育課內學習成績與課外運動競賽,體能技能活動融合一體,打破原有只認體育課成績的規(guī)定,建立知識傳授與課外運動習慣養(yǎng)成相結合的開放式教學考核。激勵學生全面參與體育運動,帶來的實踐變化。1)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充分提升,沒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可以通過上課學習取得成績;2)體質好體能強的學生也可以通過體質體能測試取得好成績,自主鍛煉提高體質測試水平的現象出現;3)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比賽獲得好成績。通過課外體育測評獲得優(yōu)良體育成績[5]。
為了有效地做好評價工作,需要高校研究出臺科學合理體育成績綜合評定考核系統(tǒng),體現體育課的技術技能學習,體育課外的體質測試水平,體育課外的運動鍛煉強度,體育課外的競賽成績等綜合考核評價參數,使體育成績代表了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水平,而不是單純的體育課堂學習水平。雖然這類綜合測評從理論得到突破,但2011年就有高校嘗試,因測評難度較常規(guī)難度大,參考因子多的原因,至今沒得到推廣。因此,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進一步深化,從機制上確定精減測評步驟,才能有利于推廣工作的開展。
目前,一些高校學生體育協(xié)會由于隸屬團委或學生處[6],體育教師參與度小或不參與。但從體育環(huán)境角度來看,體育協(xié)會活動是教學的延展部分,體育的第二課堂與體育課教學內容相銜接,建立個體健康與社會責任相結合的延展型教育機制,由此帶來的實踐變化。1)體育協(xié)會活動踴躍,由學生體育愛好者組成的各類體育協(xié)會形成校園體育社區(qū),吸引和帶動學生加入運動;2)體育競賽豐富,體育競賽參與者從中學會良性競賽,學會保持良好的人與人交往的社會關系;3)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運動俱樂部,在提升校內師生的運動競技水平的同時消費型休閑運動在學校得到社會化的嘗試; 4)體育企業(yè)介入,進一步提升運動消費水平,體育企業(yè)與學校共同培育青少年健康運動產業(yè),如體育企業(yè)參與的校園馬拉松,戶外運動等大型賽事,措施更加完善,校園休閑運動、豐富的時尚體育更能吸引廣大青少年參與。
教學的最終釋義是教與學的交互式發(fā)展,為了規(guī)避傳統(tǒng)教學局限課堂的教學方式,網絡賦予了體育健康促進教學的新常態(tài)化,結合學生的課內外反應與關注教師課內外引導,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與移動終端的連接、構建師生交互平臺加強教學實踐,實現教學的翻轉,有效促進課堂與課后的銜接,以此鞏固對于體育技術技能的掌握與應用[7-8]。
線上線下實時與教師進行交流,增進師生感情,不再局限于師生的階層劃分。以此達到情感、技術的雙向發(fā)展。以課題和學科建設項目的方式獲取上級或學校的經費支持,與信息技術群體聯合創(chuàng)建大學生身心健康促進與監(jiān)控服務平臺和大學生身心健康仿真實驗室,建立大學生身心健康大數據信息資源[9],使青少年健康數字化和可視化,為健康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成為健康促進重要組成部分。
綜合以上觀點,校園體育健康促進機制的創(chuàng)新方法發(fā)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只停留研究層面的方案是形式創(chuàng)新,能夠返回實踐指導工作的創(chuàng)新思路需要有環(huán)境的保障。1)人力環(huán)境:校領導、老師、學生以及社會健康相關人員等形成校園健康工作關系鏈上的人力環(huán)境,在這環(huán)境中上級態(tài)度、不同學科老師的態(tài)度、同學之間以及社會人員健康態(tài)度等均可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2)學科環(huán)境:體育學科、心理學科、信息科學及其他學科等對學生健康促進相互影響和促進;3)科研環(huán)境:包括老師和學生對健康促進理論研究的深度以及理論與實踐結合密集程度,直接影響著工作的進展與面對難題的攻克能力;4)教學環(huán)境:主要指以健康為主要目標的體育學與心理學的課程質量,學科融合等教學改革成果影響學生健康促進的實踐質量;5)運動環(huán)境:(唯一一項物質環(huán)境因素),學校為健康提供的物質場所質量,是學生健康參與以及接受教育的保障因素;6)社會及其他環(huán)境:校內外的各類協(xié)會和與健康相關聯的社會團體是產生相互影響的重要因素。
在我國一帶一路對內求發(fā)展,對外謀共贏的思想理念下,“協(xié)同創(chuàng)新,資源共享,合作發(fā)展”的思路在我國各領域各行業(yè)得到廣泛共識。但在健康促進的教育領域,至今仍存在著學科限制,各行其道,抑或體育教師為健康目標“單打獨斗”。因此,爭取多方支持體育健康促進的機制研究,對于深刻理解體育與健康的關系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健. 體育教師參與體育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6(6):68-74.
[2]楊貴仁.切實加強青少年體育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N].人民教育,2007-04-23.
[3]汪曉贊.中國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的理論溯源與框架構建[J] .體育科學,2014(34):3-14.
[4]楊小明.大學“公共體育專業(yè)化”教學改革理論與時間探索—以上海大學為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1):64-68.
[5]趙升.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評述[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1,26(3):61-68.
[6]連洋.素質教育視野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實踐路徑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6):82-84.
[7]教育部.體育(1-6年級) 體育與健康(7-12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黎軍素質教育的緣起、內涵及構成要素論略[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1-80.
[9]何敘.中國近、現代體育思想傳承與演變的軌跡與特色[J].體育科學,2012,32(9):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