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富
摘 要: 學(xué)者多囿于虞翻式卦變,以虞翻式消息卦變定義和統(tǒng)一有序的易例來審視荀爽卦變,或謂其消息卦變,或謂其消息卦和六子生卦兼而有之,或謂其交易升降,或謂其雜亂無章而不可恃等,爭議很大,迄今未有定論。荀氏卦變實亦與虞氏別,通過對既成之卦探其所由來者以及對現(xiàn)有卦究其面向未來的發(fā)生趨勢言其卦變,雖涉及卻不專注于消息卦變。其具體卦變法則靈活復(fù)雜,交易升降只是其中之一。事實上,這并不統(tǒng)一的變法背后,貫穿著荀氏注釋經(jīng)傳的卦變旨趣和乾坤升降的卦變理路,反映了荀氏于卦變工具目標和價值目標統(tǒng)一的不懈追求。荀氏卦變主于乾坤,運籌卦爻勢位時于往來,達于陰陽和合、成既濟定,融卦變與乾坤主宰、二五中正陰陽和合等哲學(xué)思想為一體,卦變理路清晰,自成一種系統(tǒng)獨特的卦變學(xué)說。
關(guān)鍵詞: 荀爽;卦變;乾坤;升降
中圖分類號:B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3-0751(2018)09-0091-08
“卦變”之說,由來已久。自魏晉王弼譏之,而一發(fā)成為易學(xué)之重要論域。王弼曰:“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彌甚。縱復(fù)或值,而義無所取?!??① 王弼直指漢易“卦變”說。荀爽卦變是漢卦變中的重要部分。荀爽(128—190),東漢末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撰有《周易注》十一卷,今佚。其易論,散見于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然學(xué)者于此中荀氏卦變眾說紛紜。有謂荀氏為消息卦變的,有謂其消息卦和六子生卦兼而有之的,有謂其交易升降卦變的,有不認可其卦變說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荀氏卦變到底是什么?其卦變易例有何表現(xiàn)?其與消息卦變、乾坤升降關(guān)系怎樣?有什么樣的內(nèi)在卦變旨趣和理路?這些問題都有待再探討。否則,不僅令荀氏卦變陷入誤解,致其卦變學(xué)說于易學(xué)之重要地位彰顯不足,亦使整個卦變學(xué)說的歷史理論不全,有礙于易學(xué)研究之發(fā)展。
一、既成卦變與變勢卦變
觀其中荀爽見注者,其卦變有兩種:一種是對既成之卦探其所由來者,注經(jīng)釋傳是從現(xiàn)有卦爻來解釋,可稱之為既成卦變;一種是對現(xiàn)有卦究其面向未來的發(fā)生趨勢,注經(jīng)釋傳是從現(xiàn)在卦爻的變化處來解釋,可稱之為變勢卦變。
回歸文本,立足《周易集解》337條“荀爽曰”,逐一辨析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荀爽見注中既成卦變可分三類。第一類,有明確的卦變來源(卦源)、卦變作用方式和過程的卦。屯本坎。蒙本艮。泰為坤氣上升,乾氣下降相交成。否為乾坤相據(jù)而成。賁本泰卦,泰卦之九二與上六互易而成。咸為乾下感坤。恒乾氣下終,始復(fù)升上居四也。坤氣上終,始復(fù)降下居初而成。損為乾之三居上,由泰卦變來。萃本否卦,由上九爻“見滅遷移” ?② 而變成。困本否卦。井本泰卦。渙為否卦二四互易而變。既濟,謂泰之六五與九二互易而生。未濟, 謂否卦九五與六二互易而成。震巽坎離艮兌六子,為乾坤相適而來。凡二十卦,皆卦變明朗。第二類,能確定卦源,但卦變作用方式和過程,易界有較大異議的卦:訟、謙、晉、蹇、解。凡五卦,皆言乾坤之動,故作乾坤卦變而來,但
乾坤如何生變,則隱晦不明。如荀爽釋訟曰:“陽來居二,而孚于初,故曰‘訟有孚矣。”“坤有三爻”,“二者,下體之君”。故可推知“來居二”即卦源之一為坤。但“來居二”之“陽”到底如何來法則未清。第三類,明言變動,而莫知其卦源和卦變作用方式的卦:隨、臨、剝、遁、旅、噬嗑。凡六卦,皆言及卦爻之變,但若隨卦稱“陽降陰升,嫌于有咎”,陰升陽降,并不能明晰其卦自何來,卦往何處。此外,清張惠言等人言及同人、盅卦為卦變例。荀氏于《同人·象》注曰:“乾舍于離,相與同居,故曰同人也?!睆埢菅粤袨樨宰??③ ,但未明述。林忠軍以荀氏升降說來論,以為乾三陽升于別卦離之上成同人。 ?④ 觀荀氏易注,未見荀氏有三畫之乾與三畫之六子相交卦變的。荀只言乾與離舍居,未及卦爻之往來。沈瓞民以為:“先天之乾,即后天之離……荀氏所謂‘乾舍于離及‘陰動之乾而成離也?!??⑤ 韓慧英亦認為,此與荀注“乾起坎而終離,坤起于離而終坎”意相類,實際上是卦氣之流行所致。以先后天圖來看,為先后天八卦相見。 ?⑥ 韓、沈二說同,亦言之有理?!吨芤准狻丰屩沿詴r引荀爽注者只有三處,未有半點變化之辭,無以見其卦變之痕跡。不知張惠言何以稱之卦變。
荀氏卦變除了既成卦變外,還表現(xiàn)出一種變勢卦變。如釋《需九二·象》曰:“乾雖在下,終當升上,二當居五,故‘終吉也。”需卦九二為乾二陽,乾陽性本親乎上,故終當升上。又如釋《臨六五·象》曰:“五者,帝位。大君,謂二也。宜升上居五位……二者處中,行升居五,五亦處中?!贝怂^“升”指九二宜上至六五以處中。荀氏于《師六五·象》“二受任帥師,當上升五”,泰九二“三體俱上”,明夷六四爻“三明當出門庭,升五君位”,升初六爻“初欲與巽一體,升居坤上”,小過九四“勿長居四,當動上五”等,皆明言爻之變化。由此幾例可見,這種變勢卦變,不若既成卦變從現(xiàn)成之卦去追溯所變由來,而是立足現(xiàn)在卦爻象,以言其發(fā)展之勢,以此來注經(jīng)釋傳辭。而世人多以此為升降說,不成卦變說。張惠言將乾坤升降與卦變分列,置乾坤升降于卦變之外。 ?⑦ 林忠軍、秦潔等人皆如此觀,歸根到底這是囿于虞氏消息卦變之論。
卦變通常被認為是由一卦內(nèi)爻的上下往來而引起的卦的變化,以虞翻的消息卦變?yōu)榈湫?。但實際上,這種認識恐難言盡歷史上出現(xiàn)的種種卦變說。東漢荀爽的乾坤升降卦變,宋蘇軾、二程的乾坤卦變說,明來知德的錯綜卦變說等皆是卦變說的歷史理論,而這些卦變說皆與消息卦變不相仿,對“卦變”的認識也不一致。文平先生看到莫衷一是的卦變概念說,提出卦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卦變指消息卦變 ?⑧ ;“廣義來說,只要是導(dǎo)致一卦發(fā)生變化的都可稱之為卦變,包括因為爻變而導(dǎo)致的卦變” ?⑨ 。文平之說,采折中看法。筆者亦深以為然。但若以狹義論荀氏卦變,則有張冠李戴之嫌,因荀氏卦變與虞氏有別(后文詳述)。筆者認為,一卦內(nèi)部或卦卦之間由于爻或卦的變化引起卦的變化,以表達卦卦之間關(guān)系,皆可認為是卦變。荀氏變勢卦變注釋經(jīng)傳,并不是以卦變源頭之卦來展開,而是更注重卦變過程的本身,以此詮釋經(jīng)傳之辭。以其變勢卦變之意,至于“二升五”之后,則需、臨等卦亦變成他卦。然而,到底變成何卦,荀氏并不關(guān)心,其意只在于卦爻的卦變過程釋辭。高懷民先生說:“至于后人對荀氏升降說的反應(yīng),非議甚多,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不以當前卦象注易,而以未然的陰陽升降情勢注易,于人以舍實就虛的感覺。” ?⑩ 此說甚是。其升降是爻之變化,會引起卦變,表達現(xiàn)成卦與未然卦之關(guān)系,當可視作卦變。
有些學(xué)者將荀氏卦變理解為消息卦,以統(tǒng)一有序的消息卦變來論荀氏卦變。事實上,這是以虞式卦變易例的口吻來契合荀氏。消息十二卦,即乾、姤、遁、否、觀、剝、坤、復(fù)、臨、泰、壯、夬卦,以陽息陰消來法周天地日月寒暑往來。消息卦之說,早見于孟喜、京房易。實際上,荀氏確實繼承了他們不少消息卦意。荀氏釋復(fù)曰:“陽息上升,必消群陰?!贬屌R卦曰:“陽感至二,當升居五?!钡鹊取埢菅杂凇吨芤总魇暇偶伊x》中列說荀氏“十二消息,陰陽往來不窮已” ?(11) 之說,以為荀氏是以消息來注易。清焦循以為荀氏卦變本消息卦變,但“荀氏書,殘缺不完,虞氏備矣。以十辟為主” ?(12) 。后世重虞翻卦變,黃宗羲說:“古之言卦變者,莫備于虞仲翔。后人不過踵事増華耳?!??(13) 虞翻完備消息卦變說,采幾陰幾陽卦自某卦來的卦變易例,遂成后世卦變易例之典范。后世亦多以此審視他家卦變,為易學(xué)常事。清張惠言謂荀氏卦變?yōu)橄⒇宰儯胸宰兌?,一陰一陽之卦有五:剝、夬、謙、履、同人;二陰二陽卦者有八:屯、蒙、坎、訟、晉、蹇、解、萃;三陰三陽卦者有十三:隨、盅、噬嗑、賁、咸、恒、損、困、井、旅、渙、既濟、未濟,自泰否變來。其中,夬、履、盅卦為《九家易》所言,所以,明確為荀爽言者只二十三數(shù)。 ?(14) 這種虞氏消息卦變式的觀點影響甚大。林忠軍先生以為,荀氏卦變者不外乎此一陰一陽、二陰二陽、三陰三陽卦變。 ?(15) 劉玉建、張濤等人亦大體持此說。易界亦有不認可荀氏卦變者,如屈萬里先生,他以為荀氏易例既講陽升陰降,又講陰升陽降,自亂易例,而萃本否卦上九見滅變來,不能自圓其說,故“足以見其說之不可恃也” ?(16) 。高懷民先生亦持相似觀點,認為“荀氏易無一套整然的卦變” ?(17) 。如此諸家之說,雖于荀氏卦變認可或不認可,然以虞翻幾陰幾陽自某卦來之消息卦變范式來審視荀氏卦變例,則如出一轍。
實際上,我們觀荀氏卦變,其卦變作用體現(xiàn)為相當復(fù)雜的乾坤陰陽升降。
其一,某兩卦間的陰陽升降作用產(chǎn)生卦變。主要表現(xiàn)為乾坤父母兩卦相互作用生子女等卦,如震、巽六子,泰、否、咸、恒、訟、謙、晉、蹇、解等十卦,此些卦皆為乾坤所變。但此變法又有多種。一是乾坤相交得震、巽、坎、離、艮、兌、泰、咸等卦,其間有一爻動而得者如震、巽六子,荀爽曰:“男謂乾,初適坤為震;二適坤為坎;三適坤為艮,以成三男也。女謂坤,初適乾為巽;二適乾為離;三適乾為兌,以成三女也。”此本《說卦》中乾坤相索得六子。有三爻皆動而交變者如泰卦,泰為“坤氣上升,以成天道。乾氣下降,以成地道”,是三畫之乾體與三畫之坤升降互易而成,即八經(jīng)卦之交。二是乾坤相據(jù)各得其本位而變出之卦,此種情況只有一卦為否卦?!鞍餐林^否卦,乾坤相據(jù)”,否卦的產(chǎn)生,不是乾坤相交,反而是乾天本親乎上,坤地本親乎下,乾坤各得其位而成,即上乾下坤。三是乾坤交后又各復(fù)其本位,如《恒》卦。荀爽曰:“謂乾氣下終,始復(fù)升上居四也。坤氣上終,始復(fù)降下居初者也?!蔽覀冇纱艘嗫梢娷魇蟽韶陨底兌秘詷O其復(fù)雜。后來虞翻亦有乾坤生六子之說,然其中升降復(fù)雜自不可與荀氏較量。
其二,某一卦內(nèi)陰陽爻的升降變化產(chǎn)生他卦。既成卦變?nèi)缈藏砸欢郴ヒ壮赏?,艮卦二三爻升降互易成蒙,泰卦二六升降互易成賁,萃、損、困、井、渙、既濟、未濟等卦皆為一卦內(nèi)爻之升降所變。變勢卦變,基本是一卦內(nèi)某爻或某經(jīng)卦的升降而成。觀其中變化,變動勢向并不完全一致。有陽上陰下變動的,既成卦變中賁由泰之九二上、上六下所變成;井由泰之初九上、六五下所變成。變勢卦變中,需九五“乾須時當升”、既濟“天地既交,陽升陰降”等。有陽下陰上變動的,屯由坎之九二下、初六上所變成;蒙由艮之九三下、六二上所變成;困由否之上九下、六二上所變成;未濟由否之九五下、六二上所變成。乾九四“欲下居坤初,求陽之正”、《坤·彖》“坤初居乾四為光,乾四居坤初為大也”。有升極反降的,如《文言·乾》:“升極當降,故有‘悔?!弊兓澄灰膊槐M相同。既成卦變中有卦體之二爻與六爻互易的,如否變困、泰變賁、坎變屯。有三、六爻互易的,如泰變損、否變困。有一、六爻互易的,如泰變井。有二、五爻互易的,如泰變既濟、否變未濟。有二、三爻互易的,如艮變蒙。變勢卦變中大多為二五升降,然亦有三升五的如明夷九三,四升五的如小過九四,四降初的如乾四,一升四的如升初六。從變之體來看,大多為一爻之升降或二爻之互易,也有三爻整個經(jīng)卦互易的,如升、泰、需卦。
其三,某一卦內(nèi)陰陽爻的見滅產(chǎn)生他卦的。此種情況非常特殊,見注者且荀氏明言的只有一萃卦。萃卦,上兌下坤,荀氏稱來自否卦。由否變萃,非其中陰陽爻的往來所變,而是否卦上九自滅而生陰爻。
在對荀氏卦變做以上梳理后,可以很清晰地知道,荀氏所言及消息卦變者,非盡指消息卦變而來。若從卦變之源頭看,荀有坎艮等六子生變他卦的,如坎生出屯卦,艮卦生出蒙卦等。似乎也有后世所謂消息卦生他卦的,如泰、否卦生出困、萃卦。常秉義稱荀氏有兩種卦變法,一是父母生子女,子女再生余五十六卦,一是十二辟卦即消息卦生雜卦。 ?(18) 王棋從之。 ?(19) 常秉義、王棋此見,恐是觀荀氏上述卦變例有此生法。但實際上,荀氏并不是只此兩變法,其易注中明確表示乾坤亦可直接變出非六子卦和消息卦之例,如需九二、泰九二皆以乾之升變,復(fù)為陽消坤,皆為坤之所變。賁為分乾之二居坤之上,又為乾坤生賁卦等卦。否卦見滅方式產(chǎn)生卦變,亦為虞氏消息卦變之所無。故常、王以為消息卦和六子生卦說,則有遺漏而概括不全。荀氏卦變的過程和方式遠沒有后來虞翻卦變那么安排有序,并無嚴格和統(tǒng)一的幾陰幾陽自某卦來的消息卦變論式。如二陰二陽卦中屯、蒙明言卦變,但非虞氏稱“此所謂四陽二陰,非大壯則遁來也”。荀氏卦變體例也不如虞氏齊全。果若某些學(xué)者所言,荀氏重消息卦變,則何以不列舉四陰四陽卦、五陰五陽卦例者?何以致消息卦例不齊?而幾陰幾陽自某卦來之易例具體注解亦不全,如一陰一陽卦中大有、比卦等,能見荀氏之注,卻未見荀氏以卦變解??梢?,荀氏非以卦變?nèi)馑胸浴\魇县宰冞h比虞氏消息卦變復(fù)雜得多。屈萬里和高懷民先生不認可荀氏卦變,可見亦有所本。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秦潔先生深入研究荀爽升降說,在繼承前人乾升坤降與交易升降相區(qū)別的基礎(chǔ)上,嘗試總結(jié)出一個清晰統(tǒng)一的荀氏卦變法則。如秦潔先生將既成卦變定為交易升降,而將變勢卦變看作乾升坤降。其基本觀點在于,交易是乾坤對待基礎(chǔ)上一對陰陽爻或一對乾坤經(jīng)卦交易所論,乾升坤降是在成卦之后一卦內(nèi)部的升降。六十二卦中言及“交易升降”的有屯、蒙、訟、泰、謙、隨、噬嗑、賁、坎、咸、恒、晉、蹇、解、損、萃、升、困、井、旅、渙、既濟、未濟等二十三卦。 ?(20) 這種看法,對于考察荀氏乾坤的思想內(nèi)容及分別既成卦變與變勢卦變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吊詭的是,震、巽、離、艮、兌皆為乾坤對待交易所生之卦,秦先生卻未視作卦變之例。而其概括也并不牢靠。其所謂荀氏卦變?yōu)榻灰咨?,事實上,荀爽卦變亦有非交易而生者。如屯自坎之一二互易而來,蒙自艮二三互易而來,焉有乾坤對待者之影?而荀氏明言萃由否上九見滅而來,亦非乾坤對待陰陽爻或乾坤?jīng)卦交易互換、變遷位置而來。所以秦潔先生也不得不承認“以‘交易升降分析荀爽成卦前之交易,尚有屯、蒙、萃三卦不合例則” ?(21) 。其所謂乾升坤降,其實也不盡合荀氏。荀氏亦有乾四降初,坤初升四,即乾降坤升之例??梢?,企圖于荀氏卦變中抽象出一個遍觀荀氏易學(xué)而皆準的范式,實是難事。
即是如此,則荀爽卦變是否雜亂無章無跡可尋?要搞清這個問題,必須進一步了解其卦變的旨趣和理路。
二、注經(jīng)釋傳與乾坤升降
如劉玉建先生指出的那樣,荀氏升降說有靈活性和辯證性,如其六五,“并非一概采取降居六二的原則,而是根據(jù)不同卦的六五,所處的具體不同卦爻位、卦爻時及卦爻辭的說‘吉、‘無咎和《易傳》的解釋,而采取不降或暫時不降的原則” ?(22) 。何時采取何種卦變,荀氏多要考慮卦爻辭、卦爻位、卦爻勢、卦爻時等。
1.以辭為中心,注經(jīng)釋傳
荀氏升降卦變受西漢卦氣之影響,然其旨異于前人。京房八宮卦變在于筮占,而荀氏卦變,第一要義是為了注經(jīng)釋傳,這亦可謂其卦變的工具目標。荀氏也并不若后世宋易卦變圖說,著力于卦卦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其卦變圍繞經(jīng)傳之辭而進行詮釋,表現(xiàn)出由變示象,由象釋辭的詮釋進路。如其釋《井·彖》“往來井井”辭時說:“此本泰卦。陽往居五,得無為井;陰來在下,亦為井,故‘往來井井也?!彪m然井由泰來,荀氏并未以泰卦象或泰卦爻辭來釋《井·彖》,而是從泰到井的卦變本身著眼,以陰陽爻的變動釋“往來”。《困·彖》稱“險以說”。荀氏以為,困由否卦變成,但荀氏同樣未從否卦本身來解釋,而以否卦之上九之陽下降為“險”,以六二之陰上升為“說”。這些都表明荀氏卦變釋經(jīng)傳之辭之切實。
荀氏有時為了釋辭,甚至不惜利用卦變以別解卦爻象。如其釋《謙·彖》辭“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曰:“乾來之坤,故‘下濟。陰去為離,陽來成坎,日月之象,故‘光明也?!避魉@里是以乾坤之交變成坎離,來釋日月光明之象。荀氏這種表述并非偶然。荀氏曰:
?坤五之乾二成離,離為日。乾二之坤五為坎,坎為月。
離為日。日中之時,正當離位,然后明也。月者,坎也。坎正位沖離,沖為十五日,月當日沖,正值坎位,亦大圓明。故曰“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震巽為雷風(fēng),離坎為日月也。
乾坤為天地,離坎為日月,震巽為雷風(fēng),艮兌為山澤,此皆神明之德也。
可知,以坎離釋光明在荀氏注中是一貫的。但我們觀謙卦象,謙上坤下艮,何來坎離之象?荀氏從辭“光明”著眼,搬坎離出場,坎離又為乾坤卦變所生,所以,荀氏此解《謙·彖》,依辭“光明”而強以乾坤之卦變坎離而釋,不依謙卦六畫之卦爻象。
荀爽講卦變生成,故意曲解經(jīng)傳之辭者亦有。如其釋“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曰:“謂否卦也?!避魇险J為此八字表達的是一個否卦。表面上來看,似乎乾坤相據(jù)而與否之上乾下坤相同。但此“乾坤定矣”,講究的是乾天坤地之關(guān)系定位,非指否卦之產(chǎn)生。故李道平批評荀氏:“此言乾坤之德,非以《否》上乾下坤為定位也。荀氏之說,未應(yīng)《經(jīng)》義?!??(23)
荀氏之變勢卦變,大多為一卦內(nèi)某陰陽爻升降而成,但亦有整個經(jīng)卦升降的,如升、需、泰等卦。之所以如此,亦是服從注釋經(jīng)傳之辭的需要。升之初六“允升,大吉”曰:
?謂一體相隨,允然俱升。初欲與巽一體,升居坤上,位尊得正,故“大吉”也。
初爻升上的原因,是為得正為尊,這里為尊,不是指初六升后本身為尊,實是九二升六五為尊,初六與九二、九三成巽一體,故初六借九二之風(fēng)而得尊。然而,觀荀氏各卦見注中,初六中唯有升之初六明言上升,諸如巽、鼎卦等他卦初六皆為陰,為何他卦初六不升?荀氏多以五為尊為大為吉。升初六之上升,是因“大吉”之辭。
荀氏卦變解易,重在于釋辭,斯可見矣。《后漢書》稱荀爽“幼而好學(xué),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思經(jīng)書,慶吊不行,征命不應(yīng)。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 ?(24) ,又說,“爽皆引據(jù)大義,正之經(jīng)典,雖不悉變,亦頗有改” ?(25) 。可知,荀爽精通經(jīng)學(xué),而“雖不悉變,亦頗有改”八字,可能是說荀爽緊緊圍繞經(jīng)傳而闡發(fā)大義,甚至不惜做某些改變而與經(jīng)文強通?!逗鬂h書》之文與《周易集解》荀氏見注相互映照,可觀荀氏重經(jīng)傳辭之意。
2.主于乾坤,升降于卦爻之體
然而,荀氏雖注釋經(jīng)傳,其卦變之主于乾坤升降的理路卻十分明晰。荀氏特別重視乾坤。荀爽曰:
?謂分為六十四卦,萬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受始于乾也。策取始于乾,猶萬物之生稟于天。
乾坤至大至靜,為八卦之始,八卦蓍策天地萬物皆由乾坤所始生。荀氏對既成卦變和變勢卦變,都言其卦變的作用方式在于陰陽升降,而其陰陽升降之主體歸根到底在于乾坤。京房有云:“乾坤者,陰陽之根本?!??(26) 荀爽繼承了這種看法,說:“毀乾坤之體,則無以見陰陽之交易也?!?/p>
荀氏之卦變之辭都有明顯的乾坤之語。變勢卦變中需、泰、復(fù)、明夷、升等都言及為坤所變。泰、否、賁、損、震、巽、坎、離、艮、兌、咸、恒、渙、訟、謙、晉、蹇、解等十八卦既成卦變易例皆明言由乾坤所變。如咸卦是乾下感坤而成,恒卦是乾坤往來極變反復(fù)而成等。其他如困、井、既濟、未濟等三陰三陽卦卦,亦明確表示變自泰、否兩卦。三陰三陽卦的特殊之處在于,其陰陽數(shù)皆半等,而泰否與乾坤各三畫數(shù)相同。在荀氏看來,泰否實亦是乾坤相生,泰是乾坤相交,乾下降通陰而變成。否卦則是乾坤相交天地定位之后乾本于上,坤本于下各居其位而成。其言卦自泰否變來之處時,常不以泰否六畫言,而是以其上下體之乾、坤言。如荀氏釋《賁·彖》“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曰:
?此本泰卦。謂陰從上來,居乾之中,文飾剛道,交于中和,故“亨”也。分乾之二,居坤之上,上飾柔道,兼據(jù)二陰故“小利有攸往”矣。
賁卦由泰卦所變來,但荀氏解釋傳辭時,著眼于乾坤之體上,以乾坤直抒卦變。又如荀氏于《損·彖》“損而有孚”曰:“損乾之三居上。孚,二陰也?!睂Ρ扔莘f:“泰初之上,損下益上?!睋p卦本泰卦所變,虞氏以消息卦泰卦直解,可見虞氏尊消息卦變。然而荀氏并未以泰卦釋解,反而直以乾坤升降而論。虞翻重消息卦變,荀氏不重消息而重乾坤,二者之別,又可見矣。故于荀氏來看,泰否生三陰三陽卦與乾坤生三陰三陽卦,其實是一個意思。說到底,還是由乾坤所變。
乾坤升降主要是通過乾坤陰陽爻或卦的升降而實現(xiàn)。其中卦變法則雖未統(tǒng)一于一,但也有跡可循。
第一,荀爽卦變充分運用乾坤具體義和抽象義作為詮釋架構(gòu)。某卦由乾坤卦之本卦爻直接生來,此時所指乾坤為三畫或六畫之實體乾坤,為具體義。如六子之生,都是實指三畫卦之乾坤言其交變。又如泰卦,按荀爽所稱,由乾交坤而成,亦是由乾坤卦畫直接產(chǎn)生。運用具體乾坤所生之此卦再來論彼卦之卦變,此乾坤對于彼卦來說即為抽象義。如賁卦由泰而生,非乾坤直接所生,但分析時,荀氏卻是從乾坤兩卦體來分析的,由坤體五爻與乾體二爻交易而成,卻是不著于泰卦六爻之體,而是著眼上乾下坤之體言。荀氏實是借泰卦中的乾坤抽象義言。荀氏的一卦生變之卦變和變勢卦變,基本上是從抽象義上來談的,即非從該卦本身的六爻卦體言卦變,而是強調(diào)該卦的上卦之卦體、下卦之卦體,而這種上下卦體基本是乾坤為其上下卦體或上下卦體由乾坤卦變而來。這是一種位或結(jié)構(gòu)的思考,出于陰陽的爻位所在卦體性質(zhì)的考慮。
第二,荀氏卦變特重卦爻所處之勢、位和時。在荀爽看來,卦變有勢,即發(fā)生卦變的內(nèi)在趨向性。卦由陰陽構(gòu)成,而陰陽各有其性。如天地乾坤陰陽本有的態(tài)勢為乾陽在上、坤陰在下,這是天地乾坤分列或未交態(tài)勢。荀爽曰:“謂乾九二,本出于乾,故曰‘本乎天。而居坤五,故曰‘親上?!庇衷唬骸爸^坤六五,本出于坤,故曰‘本乎地。降居乾二,故曰‘親下也。”因此,乾(陽)若居下,坤(陰)若居上,則有乾(陽)上、坤(陰)降之勢。荀氏以為,泰下體為乾,“陽性欲升,陰性欲承”,故泰之乾“三體俱上,不能止之”。臨九二稱“陽感至二,當升居五”,陽指臨九二,亦是陽性當升。荀氏還強調(diào)卦變中位的因素,即因位而變。爻位之變,強調(diào)中正、之正之變。既成卦變中,荀于《困·彖》曰:“此本否卦……謂二雖弇陰陷險,猶不失中,與正陰合,故通也。”賁、訟、恒、晉、蹇、渙等卦皆及二五中正或之正之說。變勢卦變,荀氏亦多以二五中正、之正說來論及卦變。荀爽釋明夷六四爻辭曰:“四得位比三,處于順首。欲上三居五……言三明當出門庭,升五君位?!本湃诱?,五為中為君,三升五位,此以位之中正、之正言其變。荀爽釋師、泰等卦爻時亦都突出二五中正之正之說。秦潔先生總結(jié)荀氏乾升坤降法則:“其一,以五爻為陽爻所居或陽德得以尊崇為最終目的;其二,升居五爻之爻或卦,必須為五爻之下最為‘尊貴之卦爻——無論是離五爻最近即居較高位置之爻,還是二爻中的‘下圣人,抑或下卦等,皆是適宜為君的‘尊貴之卦爻?!??(27) 此論于荀氏變勢卦變中乾升坤降情形而言,切中肯綮,但不適合既成卦變和變勢卦變中乾降坤升情形。荀爽還有因時而變之說。如釋《需上六》曰:“三人,謂下三陽也。須時當升,非有召者,故曰‘不速之客焉。乾升在上,君位以定;坎降在下,當循臣職。故‘敬之終吉也?!贬屝杈盼鍟r曰:“云須時欲降,乾須時當升?!币騽荨⒁蛭?、因時常聯(lián)系。勢有時因位而成,勢和位又往往因須時而變。如釋小過九四曰:“四往危五,戒備于三,故曰‘往厲必戒也。勿長居四,當動上五,故‘用永貞。”九四為陽,戒備于三之位有上升之勢,上五為中正之位,“勿長居”待時而升,對于九四而言,勢位時相互影響,造就其升與不升之行為。然而,荀氏卦變重卦爻之勢位時,并不是每一卦變皆如此,主要是其變勢卦變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
3.陰陽和合,成既濟定
如此強調(diào)乾坤陰陽之往來升降,在荀爽看來,主要是這種卦爻往來背后反映出來的陰陽和合之理。荀爽曰:“陰陽相合,各得其宜,然后利矣?!庇衷唬骸爸狈酱螅?不習(xí)無不利,坤之和也。陽唱陰和,而無所不利?!备髫酬庩栂嗪?,則成既濟定。荀爽曰:
?乾升于坤,曰“云行”。坤降于乾,曰“雨施”。乾坤二卦,成兩既濟。陰陽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
既濟卦上坎下離,卦畫六爻三陰三陽各正其位,各司其命而達陰陽和諧之境。“成既濟定”,是荀氏卦變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卦變的陰陽升降,達到之正、中正既濟狀態(tài),實亦是乾坤所主。兩既濟的形成,與后來虞翻“成既濟定”亦有很大區(qū)別。如虞氏于革卦稱“四動成既濟定”,將革九四變六四,成上坎下離既濟,可見虞氏以各爻各正其位采之正說而成既濟。荀氏既濟,是乾升交坤,坤降交乾而成。對比之下,荀氏乾坤升降之意顯著。
在這乾坤升降陰陽和合的背后,也貫穿著荀氏的價值追求。在荀爽看來,天下要致太平,務(wù)使人倫世事如“成既濟定”般各得其正。既濟六爻各得其正,其中,荀氏尤重二五。二五為上下體之主。因為在荀氏看來,二五之位是與天地合德的圣人之位。荀爽曰:
與天合德,謂居五也。與地合德,謂居二也。
再稱圣人者,上圣人謂五,下圣人謂二也。
荀氏以天地之德、圣人寓之二五。變至于二五,即為求圣求德,如此能與大人舉事。這反映了荀氏以卦爻之變達至人倫人世之目的。清惠棟于《易漢學(xué)》中稱:“荀慈明論《易》,以陽在二者當升《坤》五為君,陰在五者當降居《乾》二為臣。蓋《乾》升為《坎》,《坤》降為《離》,成《既濟》定,則六爻得位?!肚琛匪^‘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利貞之道也?!??(28) 可見,卦變背后貫穿著荀氏的價值追求和人文意蘊。
綜觀上述,荀氏卦變,主于乾坤,存乎于卦爻之體,變乎于陰陽升降,通過乾坤具體義和抽象義以及卦爻勢位時的運用,其易旨主要在以注經(jīng)釋傳辭為工具目標和達于二五中正、陰陽和合成既濟定為價值目標。然而,必須特別指出的是,荀氏注重經(jīng)傳之辭,與采卦爻勢位時和具體抽象兩義之乾坤升降并不矛盾。辭是宏觀視域,勢位時是微觀作用。以宏觀統(tǒng)領(lǐng)微觀,即使是不宜升之辭,荀氏也總是以勢、位、時合而論之。如恒九二本應(yīng)升六五,但為釋九二之“能久中”辭,卻不以其升。何以“能久中”?荀氏以為九二“能久行中和,以陽據(jù)陰,故曰‘能久中也”。荀氏以九二之中位和勢來詮釋當升而不升之辭,可見荀氏游離于辭與卦爻升降間,又能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
三、荀氏疑難卦變易例:乾坤之動
實際上,荀氏卦變之旨趣和理路從其于某些疑難卦變例詮解中亦可見一斑。謙、蹇、解、訟、晉卦,向來學(xué)者意見紛紜,我們?nèi)舨唤Y(jié)合荀氏卦變易旨,實難通貫。謙、蹇、解、訟、晉卦中都有些共同點,含坎或離卦,在言辭上往往表述為“五從坤動而來為離”“乾動往居坤五”“乾來之坤……陽來成坎”等語,究其意,都是在講乾坤交變成坎離。若據(jù)這些卦爻象看,全然沒乾坤卦。乾坤究竟何指?
從卦變看,這些卦不太可能是一卦之內(nèi)上下乾坤兩經(jīng)卦相交生卦。若是一卦內(nèi)乾坤生,蹇等這些二陰二陽之卦,與乾坤組成之三陽三陰卦爻數(shù)不符。所以,這些卦中的乾坤或是由他卦而來,為兩卦所生。但如何變來?以蹇為例,張惠言稱:“乾五之謙為蹇也。” ?(29) 由乾卦之九五來至謙卦五爻位,謙卦上體坤變?yōu)榭?,由此成蹇。問題來了,乾交謙之上體坤而生蹇,如此變成外來之乾、謙之上體坤和謙之下體艮,三卦合變成一蹇卦。史上未有三般卦變,故張氏言之矛盾。林忠軍、秦潔等先生似乎看到張氏此缺失,提出應(yīng)是就乾坤兩卦交易所生。林先生以為,是乾九三與坤六三交而成蹇,采取乾坤之間平位交易。秦潔先生則從交易升降出發(fā),則以為是蹇卦上卦之坎來自乾九二交于坤六五,下卦之艮來自乾上九降居坤三。 ?(30) 秦先生的這種交易升降說似更為通暢。前述荀爽乾坤升降之法,陰陽升降是乾坤之升降,乾坤是陰陽升降之乾坤,二者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如坎、離卦由乾坤相交易而成,荀爽說:“乾二之坤五,為坎也。”離為坤“二適乾”而成??彩乔c坤五交,離是坤五與乾二交。若依平位相交,即乾二與坤二交,乾五與坤五交,則有乾坤而升降之意無存。乾二上升與坤五交成坎,這里面,升降與乾坤之主體合而為一。再以此觀謙、蹇、解、晉等“五從坤動而來為離”“乾動往居坤五”“乾來之坤……陽來成坎”之語,亦不難理解,動從乾坤發(fā)出,二位為五動來,五位為二動而來,既體現(xiàn)乾坤之主,又體現(xiàn)升降之意,皆是此乾坤升降卦變所致。然而,張、林、秦等人又有著共同點,都將乾坤視作是六畫之具體義的乾坤。當他們解釋謙、蹇、解、訟、晉等卦變之時,也是著力從這些卦的六畫之體去探尋六畫實體之乾坤如何變出。這是筆者所不認同的。
荀氏言中許多乾二坤五,言及二五之位,似指六畫乾坤具體義言。但是否如此呢?理解這些卦,重點在理解乾坤如何交成坎離。以筆者看,乾坤二五并非實指六畫乾坤言。乾坤二五之說,除上述幾卦外,荀氏于《文言·乾》曰:“陽動之坤而為坎……陰動之乾而成離?!庇终f:“坤五之乾二成離,離為日。乾二之坤五為坎,坎為月。”故從這些說法可見明言二五之乾坤交,與未明二五之乾坤交而生坎,皆是一個意思。乾坤生坎離,荀氏于《系辭》中釋曰:“男謂乾,初適坤為震;二適坤為坎;三適坤為艮,以成三男也。”《系辭》荀注中,坎離之生,顯然是三畫之乾坤卦爻相交,此乃實指具體義?!段难浴奋髯⑶ざ逯?,若是指六畫之乾坤生坎離,則應(yīng)說“乾二之坤五、乾九之坤二為坎”“坤五之乾二、坤二之乾五成離”,但荀氏只言“乾二之坤五”“坤五之乾二”,又因乾坤二五交與乾坤三畫卦爻交而生坎離為一個意思,則乾坤二五只是虛指乾坤之意而已,并不是指六畫之乾坤。而之所以用二五示乾坤,恐是荀氏重二五中正能統(tǒng)乾坤起主宰言,又因二五有上下升降之意,故其如此。
而且,如果立足荀氏注經(jīng)釋傳的易旨,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乾動之坤成坎類語,歸其底是為了解釋這些卦中的坎離象辭。如前文所述之謙卦,荀氏之解非是為解謙卦卦爻之象,而是詮釋《謙·彖》“光明”之辭。荀氏釋蹇卦,亦非著眼于蹇卦之上下體關(guān)系,非著眼于蹇卦由何卦變來,而是回答“西南”“得中”問題。看荀氏之說,“升二往居坤五”與“得中也”,中連“故”字表因果聯(lián)系,可知其所說“升二往居坤五”,僅為說明“得中”。所以,荀氏之“升二(乾動)往居坤五”只是為釋坎象之辭而已。荀氏此說,無關(guān)蹇之卦變,若言卦變,亦只是乾坤卦變成坎為釋“蹇,利西南,往得中也”辭而已。
因而,謙、蹇、解、訟、晉等卦所言及“乾來之坤”“陽動之坤”“五從坤動而為離”,其中乾“二”、坤“五”語,不是指謙、蹇、解、訟、晉等六畫卦體之二五爻,其實跟《文言》《系辭》荀注一樣,皆是坎、離注腳而已?;蛘哒f,荀氏此乾坤交易亦只是對謙、蹇、解、訟、晉等卦所含之上體或下體之坎、離言,并不是對這些卦六畫卦體言。乾坤對于謙、蹇、解、訟、晉等六畫卦卦體來說,取的是乾坤的抽象義,而不是具體義。乾坤變坎離,釋經(jīng)傳之辭而已,無關(guān)謙、蹇、解、訟、晉等六畫卦之卦變。若言卦變,也只是乾坤卦變其中上體或下體之坎或離言。前人之解,將乾坤視作六畫之具體義去解釋乾坤交動之語如何成卦,而罔顧荀氏卦變易旨和理路,故牽強難免。
四、結(jié)語
荀氏卦變有既成卦變和變勢卦變,其具體卦變法則雖不統(tǒng)一,但我們不能輕率以為其雜亂無章或殘缺不全,置其卦變旨趣與理路于不顧,降低其在易學(xué)史上的地位。荀氏卦變,游離于辭與卦爻體之間,力主乾坤升降,運籌卦爻勢位時于往來帷幄,達于陰陽和合,成既濟定,融卦變與乾坤主宰、二五中正陰陽和合等哲學(xué)思想為一體,形成比較鮮明的卦變邏輯理路和卦變理論的系統(tǒng)。其卦變易例,服從于其釋經(jīng)注傳的工具目標與陰陽和合、成既濟定的價值目標之統(tǒng)一,故不可強求其通例。堅持注經(jīng)釋傳的卦變旨趣和乾坤升降的理路,審視荀氏卦變易例,則能通徹透達。而如以虞翻消息卦變統(tǒng)一有序的范式來論荀爽卦變易例,則易落于牽強不當。
?注釋
①〔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80年,第609頁。
②〔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632頁。下引荀爽、虞翻皆自該書,不另注。
③⑦(11)(14)(29)〔清〕張惠言:《周易荀氏九家義》,《續(xù)修四庫全書》第二十六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92、691—692、693、692—693、692頁。
④(15)林忠軍:《象數(shù)易數(shù)發(fā)展史》第一卷,齊魯書社,1994年,第182頁。
⑤沈瓞民:《先后天釋疑》,《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三輯,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0年,第182頁。
⑥韓慧英:《荀爽“乾坤坎離”說淺議》,《周易研究》2006年第3期。
⑧⑨文平:《虞翻易學(xué)思想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第1、73頁。
⑩(17)高懷民:《兩漢易學(xué)史》,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138—139、141頁。
(12)〔清〕焦循:《雕菰樓易學(xué)五種·易圖略》,鳳凰出版社,2012年,第978頁。
(13)〔清〕黃宗羲:《易學(xué)象數(shù)論(外二種)》,中華書局,2010年,第69頁。
(16)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5年,第120-121頁。
(18)常秉義:《易經(jīng)圖典精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第207頁。
(19)王棋:《荀爽易學(xué)卦變說初探》,《蘭州學(xué)刊》2013年第9期。
(20)(21)(27)(30)秦潔:《荀爽“升降”易例覆議》,《周易研究》2017年第1期。
(22)劉玉建:《兩漢象數(shù)易學(xué)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40頁。
(23)〔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卷八,中華書局,1994年,第541頁。
(24)(25)〔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六十二,中華書局,1974年,第2050—2051、2057頁。
(26)〔漢〕京房:《京氏易傳》卷下,《文淵閣全庫全書》第八〇八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465頁。
(28)〔清〕惠棟:《周易述(附易漢學(xué)易例)》,中華書局,第621頁。
On Xun Shuang′s Theory of Hexagram Changes in Interpreting the Yijing
Li Yufu
Abstrac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nd controversy on Xun Shuang′s hexagram theory, taking it as a Xiao Xi hexagram, or the combination of Xiao Xi and Liu Zi Sheng hexagrams or Jiao Yi Sheng Jiang (ascent and descent resulting from exchanges), or something completely disorganized. However, the common disadvantages of the scholars are to examine the change of Xun Shuang hexagram in a narrow sense of Xiao Xi hexagram, and in a unified and orderly information divination. In f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Xun′s hexagram changes contains the Jicheng Guabian and Bianshi Guabian. Although the specific rule of hexagram changes is not unified, it still reflects the purpose of annotating the words of Yijing, and Xun′s pursuit of unity of goals and values in hexagram changes. Through the exchange between Yin-yang of Qian and Kun, it is expected to reach the harmony between yin and Yang, And it shows the distinctive logic of hexagram changes and the systematicity of the theory of hexagram changes by the integration of hexagram and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with the Master of Qian-Kun and harmony of Yin-yang.
Key words: Xun Shuang; hexagram-changes; Qian-Ku;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