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就設(shè)法壟斷鹽貿(mào)易,以強大自己的經(jīng)濟。據(jù)史料記載,齊國是歷史上最早修筑長城的國家。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5年,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修筑了長城,專門用以壟斷食鹽官營,防止私鹽販賣,為齊國集結(jié)了大量財富,使齊國成為春秋霸主。隨后,各諸侯國紛紛仿效修筑長城。所以說,長城的修建源于鹽政管理。
唐朝時,國家空前繁盛,富甲天下。而此時大唐王朝的賦稅收入中,鹽稅達到了五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即所謂“天下之賦,鹽利居半”。至元代,在國家支出中,鹽稅更是占到了十之七八。
幾千年來,鹽都代表著財富。古希臘時期,奴隸主用鹽可以換取奴隸。而在古羅馬,士兵收鹽作為軍餉,表現(xiàn)出色的士兵被稱作“值了那筆鹽”。在英語中,“工資”一詞“salary”就源于拉丁文“salārium”,這個詞的本義是羅馬政府支付給士兵錢,讓他們?nèi)ベI鹽。可見,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食鹽就開始充當著貨幣的角色。至近代,1812年的英美戰(zhàn)爭中,美國政府在無錢支付前線士兵工資時,選擇了用鹽代替。在我國,1912年清帝退位后,物價飛漲,國庫空虛,于是民國政府仿照歷史,儲存大量的食鹽以填充國庫。
1861年,美國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林肯領(lǐng)導的北方軍隊通過控制南方的鹽廠,切斷食鹽流通線,使得南方食鹽短缺,嚴重影響了美國南方民眾的正常生活與部隊的戰(zhàn)斗力,為北方軍隊取得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可以說,鹽成了美國南北內(nèi)戰(zhàn)中北方勝利的重要因素。
鹽還促成了印度的獨立。在英屬印度殖民地時期,英國政府壟斷了食鹽的生產(chǎn)權(quán),他們用鹽控制印度的財稅和人民。1930年3月,圣雄甘地和他的追隨者,為了抗議英國政府對鹽的壟斷管理,舉行了為期23天的大游行。在游行隊伍到達沿海城市丹迪后,甘地煮了一大塊鹽土,以此表示對英國殖民者的抗議。這次游行就是著名的“丹迪鹽路長征”。此后,印度人民開始自制食鹽,印度的獨立運動也一浪高過一浪。而“丹迪鹽路長征”最終成為印度獨立斗爭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羅馬帝國的崛起與衰落也與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羅馬教廷通過壟斷鹽業(yè)的生產(chǎn)和流通,聚斂了大量的財富,促進了自身的迅速崛起。而猶太人作為羅馬帝國的“三等公民”,依托為帝國興辦煮鹽業(yè)、販賣鹽業(yè)撈到了本民族的“第一桶金”,而后又把勢力擴展到了地中海與紅海、黑海沿岸,并最先揭竿而起,為帝國的沒落敲響了喪鐘。羅馬帝國的歷史可謂“興也鹽業(yè),敗也鹽業(yè)”。
14世紀以來,對于英、法以及眾多北歐國家來說,鹽依然具有戰(zhàn)略上的重要意義,因為腌鱈魚和腌牛肉是這些國家海軍的必備軍需物資。
鹽如此重要,從人類早期開始就爆發(fā)了眾多爭奪鹽的戰(zhàn)爭,所謂“得食鹽者得天下”。據(jù)史料記載,“華夏第一戰(zhàn)”——黃帝大戰(zhàn)蚩尤就是為了爭奪黃河流域的食鹽資源而戰(zhàn)的。馬克·庫蘭斯基在《鹽的歷史》中說:“現(xiàn)在看來,為鹽而戰(zhàn)是非常愚蠢的,不過以后的人們看到我們今天為石油而戰(zhàn),也會有相同的反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