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
五色飯,又叫青粳飯、花米飯,是壯族和侗族的一種傳統(tǒng)美食。每逢清明節(jié)和“三月三”歌節(jié)時,壯家人都要蒸上一籠五色飯,用以祭祀先祖或招待客人。
顧名思義,五色飯就是拼湊在一起的五種不同顏色的糯米飯,即:黑、紅、黃、紫、白,白色在蒸籠的最中間,其余四種顏色圍成一圈。遠(yuǎn)遠(yuǎn)地看上去,就像一束五彩斑斕的花朵,讓人賞心悅目,不由自主地想嘗上一口。
說起壯家的五色飯,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有一個叫特儂的年輕人,父親早亡,從小與癱瘓在床的母親相依為命。特儂是一個十分孝順的孩子,他擔(dān)心母親一個人在家里乏味無聊,于是每次上山砍柴,都將母親背到山上,并準(zhǔn)備一包煮好的糯米飯,以便母親隨時充饑。一天,一只猴子發(fā)現(xiàn)了他母親身旁的糯米飯,就一把搶過去并迅速消失在了叢林中。從那以后,猴子每天都要來偷糯米飯,這讓特儂防不勝防。無奈之下,特儂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楓葉的汁水加入糯米中,煮熟后,糯米飯就變成了黑色,猴子以為下了毒,再也不敢來偷食了。奇怪的是,楓葉汁滲透糯米后,不僅沒有破壞其口感,反而多了一股楓葉的清香。于是人們爭先效仿,漸漸地,壯家人有了吃黑色糯米飯的習(xí)俗。后來,又有人在此基礎(chǔ)上進(jìn)行了創(chuàng)新,就形成了今天的五色糯米飯,俗稱五色飯。
也許有人覺得,五色飯的顏色是用食用顏料染上去的,不健康。其實(shí)不然,它們都是用純天然的植物葉汁調(diào)和而成的。黑色是用楓葉汁做的;黃色是用黃花或黃梔子、黃羌等植物的果實(shí)、塊莖做的;紅色和紫色是用同一品種而葉狀不同的紅蘭草經(jīng)水煮而成的。五色飯的制作工藝比較精巧,首先是從植物莖葉中提取幾種顏色的汁液,然后分別把一定量的糯米放入其中,浸泡一夜,待其上色后,再放入蒸籠中蒸上幾個小時即成。
五色飯不光色澤鮮艷亮麗、晶瑩剔透,而且還有一股撲鼻的清香,讓人垂涎欲滴,浮想聯(lián)翩。夾一塊放在嘴里,只覺滋潤軟糯,醇正平和,還有一絲絲的甜味,其味中之味,令人回味無窮。不僅如此,五色飯還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據(jù)清代《侶山堂類辯》記載:“紅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其中的紅花就是指紅蘭草,具有生血的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楓葉,止泄益睡,強(qiáng)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庇脳魅~做成的黑米飯,食之則能“堅筋骨、益腸胃、能行、補(bǔ)髓”;而“黃花飯”或梔子則具有清熱涼血等功效。同時,五色飯還有著特殊的寓義,象征著幸福與吉祥,在孩子滿月或新居落成等喜慶的日子,壯家人都要蒸一大鍋五色飯送給左鄰右舍,分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