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梁啟超先生所著,本書主要講了從晚明開始一直到清代三百年的學術做了系統(tǒng)的介紹,列舉了明清的學術界代表人物及作品。本文主要講述簡述經學的發(fā)展,以及做經學的態(tài)度、方法、心得等。
關鍵詞:發(fā)展;態(tài)度;評價
1 經學的發(fā)展
經學,是儒家核心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經學的發(fā)展雖歷經波折,但總算在儒家學派的基礎上一脈相承,并達到頂峰。
1.1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這一時期,是中國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形成的時代??鬃觿?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此時,法家、墨家、道家等紛紛崛起,這些不同的學派豐富了當時的思想形式,百家爭鳴的格局開始出現(xiàn)。此時,私學興起,儒墨兩家的私學,成為當時的“顯學”。
1.2 西漢時期
此時的經學思想,已經不是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如出一轍了。它糅合了陰陽家、法家、道家的一些新思想。為了迎合統(tǒng)治者的需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開始出現(xiàn),因而這一時期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統(tǒng)思想和主流思想。
1.3 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是社會大動蕩時代,文學經歷了三百年間的過渡發(fā)展,這個時間雖然長了一點,但是確實是文學有實質性轉變的時代,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魏晉玄學受到后人追捧,開啟了唐代《五經正義》的先河,為唐朝的《五經正義》作了鋪墊,推動了古文經學的影響。
1.4 唐朝時期
唐朝是我國大一統(tǒng)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佛教的傳入,出現(xiàn)了儒釋道三教和一的局面。唐代以國家的力量來實行經學的推行,為了滿足取士的需要,唐太宗為《孝經》作注,此時的代表作有孔穎達的《五經正義》,同時也是繼鄭玄之后,漢學達到了高峰的時期。
1.5 宋朝時期
宋朝歸根究底也是個動蕩的時代,重文抑武。靖康之變以后,這一時期程朱理學達到頂峰時代。此時,宋儒學普遍成為正統(tǒng)思想,在全國廣泛傳播并發(fā)展。經學在唐代以前稱為“漢學”,宋以后稱為“儒學”,宋朝儒士多以己意解經,理學家富多有哲學的義理?!安恢螌W,亦不能知漢學,更無以平漢宋之是非,”“故不識宋學,即無以識近代?!盵1]
1.6 元朝時期
元朝時間很短,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一天下的朝代。元代的文化以中原文化為依托。儒士地位低下,社會等級劃分森嚴,元朝的經學并沒有之前繁榮,并跌入低谷。但是在文學方面突破了新的發(fā)展。文人以文學創(chuàng)作來反映社會現(xiàn)實,以此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不滿。在唐傳奇和宋元話本的影響下,文學史上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戲劇。
1.7 明末時期
明朝經學繼承了宋明理學的發(fā)展,同時開創(chuàng)了清朝文學的先河。一方面,明朝官方編撰經典,另一方面南方經學開始萌芽。江山易主,社會更迭,在這一時期也出現(xiàn)一些思潮,他們或多或少對儒家學派有所繼承和發(fā)展。其中以王陽明的心學為代表,王陽明也成為此時經學的集大成者。
1.8 清朝時期
縱觀清朝三百多年的經學,大致分為兩條路線,一條是繼承宋元明以來的程朱理學的儒家學派,另一條是繼承黃宗羲等人的變偽考異之學。錢嘉時期,乾嘉學派達到了清代經學的最高成就。清代的經學成就整體高于明代,出現(xiàn)許多著名的經學大家。如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等,他們對文字學、訓詁學等漢語言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清代漢學家對“宋明道學家之問題,能予以較不同的解答;對宋明道學家所依經典,能予以較不同的解釋?!盵2]
1.9 五四之前
清王朝的覆滅,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社會徹底滅亡。與此同時,經學也走向滅亡。馬克思主義的傳入,科學與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喚起了人民的愛國精神。在這一時期,經學的滅亡,使得史學掙脫經學的羈絆,開始了新的發(fā)展。但經學始終與史學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史學一時間也難以擺脫經學的影響。王國維、章太炎成為此時經學的大家。“所以說這個時期竟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文化轉移的樞紐。這個以前,是中國的學藝復興時代;這個以后,便是中國學藝的再造時代?!盵3]
2 態(tài)度
梁啟超在此書中講了重要的一點:做學術要本著認真客觀的態(tài)度,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去評判他人的學術成就,不能以己之好惡隨意棄之,亦不能隨意主觀臆斷。對治學要有客觀嚴謹?shù)膽B(tài)度。要想了解一個人的治學態(tài)度,必須結合此人的人生經歷,這樣才能看出其人格品行。在讀書方面,不能只專讀古書,而是在讀古書的基礎上,注重實地的調查,在搜集資料的同時,不僅要做到材料的豐富而且還要真實,另外,所得出的結論,創(chuàng)作出的文學,都必須懷有謙虛的態(tài)度。黃梨洲的《明儒學案》做到了:“著學術史有四個必要的條件”[4]63概括來說,一不可以愛憎為去取;二要提出特點,明確觀念;三要忠實傳寫各家真相;四結合個人生平經歷,看出人格。
3 評價
3.1 梁啟超對學術大家的客觀評價
梁啟超用自己思想和態(tài)度來闡述明清以來中國學術的演變,這本書層次復雜,縱橫交錯,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F(xiàn)在就稍舉幾個代表來看看梁啟超對明清學術大家的評判。
3.1.1 顧亭林
梁啟超對顧亭林的評價極高,顧亭林在清代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因有兩點值得借鑒,“一是在他做學問的方法,二是在他所做學問的種類”。[4]77這不僅僅是肯定了他的治學態(tài)度,而且還有對顧亭林精神的肯定。他把自己治學態(tài)度反映在文學當中,以此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以堅強的意志來抵抗黑暗的社會。
“亭林在清學界之特別位置,一在開學風,二曰開治學方法,三開學術門類”[4]82。顧亭林作為清代經學建設之人,自然有之過人之處。從第一點來看,要避免做一些無用之功,講求事實,觀察條理;第二點,要勤收集材料,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要以實求證,切記人云亦云,亦要虛心求教。
3.1.2 黃梨洲
黃梨洲在清代經學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是清代王學唯一的大師。黃梨洲作為中堅力量,開創(chuàng)了浙東學派,衍生兩派:“一為史學,二即王學?!盵4]53結合黃梨洲的生平來看,他生于明萬歷年間,卒于清康熙年間。黃梨洲歷經兩個朝代的變遷,從晚明到清初,在國難當中,黃梨洲也是歷經艱險,磨練出超出常人的毅力。梁啟超說:“我們佩服梨洲,不僅在他的學問,而實在他的人格?!盵4]58結合上一點來說,了解一個人的學術成就,不僅僅讀通所著的書,更要結合生平經歷看清人格。
3.1.3 王船山
王船山排斥虛無主義,提倡實有主義。“無不可為體”[4]98所謂實體,也就是人的心,王船山思想富有哲理,他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耙鉀Q人生問題,須先講明人之所以生?!盵4]100也就是說,要探究其本源,生活才有根據(jù)。
王船山留下的《船山遺書》是最有價值的史評書,他以獨到的眼光來以史實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他在書中提到的攘夷排滿的思想在晚清時期給了有志之士一個沉痛的刺激,這個思想成為他們對抗清廷封建制度的武器。
3.1.4 對梁啟超的評價
梁啟超在歷史上并不能算作是一個純粹的文人,他在諸多方面都有造詣。不僅表現(xiàn)在文學方面,而且在清代經學方面也有著頗高的成就。作為文學家,梁啟超的一篇《少年中國說》寫得憤慨激昂,喚起了無數(shù)有志青年的愛國心。一部《飲冰室合集》對中國近代的思想、政治、文化方面作了詳細的著述;作為政治家,梁啟超和康有為發(fā)起的維新運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梁啟超所推崇和敬重的學術大家,第一是人格的高潔,第二是學術論文的價值。梁啟超提出“以孔學、佛學、宋明理學為體,以史學、西學為用?!盵5]
4 總結
4.1 書目介紹
本書從天啟三年(1623)說起,一直講述到梁啟超所生活的時代(晚清)。從十七世紀一直概述到十九世紀,其間大約經歷了三百余年。
讀了這本書,就不得不提到梁啟超的另外一本書——《清代學術概論》,此書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范圍差不多,不同的是材料和組織?!吨袊倌陮W術史》對《清代學術概論》在內容上做了許多擴展,讀起來讓人覺得波瀾壯闊,氣度不凡。
之所以這本書叫《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而不叫做《清代學術史》,是因為這本書里面雖然大部分講述了清朝時期的文學思潮,但是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經為清朝的學術開了先河,波及到了晚明的文學,也算是對清朝的文學思潮作了一個完美的總結。由于本書的作者與我們所處的時代相聚甚遠,許多人物的名字與我們當今的叫法完全不同。古人習慣稱字,現(xiàn)代人直呼其名,在這里就稍舉幾個例子:黃梨洲(黃宗羲)、戴震(戴東原)、顧亭林(顧炎武)、王船山(王夫之)、王懷祖(王船山)、章太炎(章炳麟)。梁啟超每介紹一人,必先介紹其生平,結合其人生經歷,探討其學術價值。
4.2 學術大家作品的介紹
總所周知,經學沿著儒家學派的主線發(fā)展,其中也不乏分支。再者,但凡在學術理論上有造詣的學者,無一不在其他方面著有成就。從先秦兩漢的諸子百家到晚清民國的學術大家,稍舉例來說:
1、東漢鄭玄,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創(chuàng)立“鄭學”,為儒家經典“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作注。同時,鄭玄在古音韻學和詞匯學都有所建樹。
2、唐代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理論上,他提出的“文道合一”、“務去陳言”等散文寫作理論,而且在文學方面著有《師說》《進學解》等作品。
3、宋代蘇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代表作有《赤壁賦》《后赤壁賦》等,蘇軾在詩、詞、文章等方面都兼眾長。他在作詞方面,提出“自是一家”,講求詩品如人品。他的作品中反映出的哲理與趣味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
5 心得
梁啟超所說,做學問要本著端正的態(tài)度,這一點在當今社會也是值得受用終身的。不隨意主觀臆想,不人云亦云。比如明末著名文學家錢謙益,思想和性格復雜,世人對他的品性和評價不高,但是他在文學方面確實有著不小的成就。他的“牧齋體”在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不能因為他人格品性的復雜來否定其在文學史上的造詣,這是不公平的。做學問的人都要本著客觀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評價他人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臺北:商務印書館,1964年重印本.
[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M.商務印書館,1944一版
[3] 傅斯年.清代學問的門徑書幾種[J].新潮,1:4.1919—04
[4]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
[5] 梁啟超.南??迪壬鷤鳎暇航K人民出版社,1999.244.
作者簡介:馬心翠(1992.12-),女,漢,淮北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
(淮北師范大學 安徽 淮北 235000)